清明节

作者:陈德鹏 时间:2010-05-31 点击数: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说明汉代的清明节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又与寒食节连在一起。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换火习俗——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故《周礼》有“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说。另一传说是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

    伏牛山文化圈内各地寒食节、清明节在时间上略有差异。孟县,三月“望日,祀关帝,禁烟;前四五日,□扫坟墓”。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的有夏邑、汝南、商水、宜阳、偃师等地,前二日为寒食节的有邓州等地,前三日为寒食节的有浚县等地,清明节、寒食节为同一日的则有林县等地。清明节的习俗一般有扫墓、插柳于门、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扫墓或上坟,有于寒食节举行的,如洛宁、许昌、邓州、偃师、长葛等地;有前数日或更早的,如唐县“展祭,前数日即行之”、郏县“半月前即拜扫先墓”、伊阳于“前数日,拜扫先茔”等;清明节祭墓的则有泌阳、太康、扶沟、灵宝、宜阳、虞城、汝阳、商丘、上蔡、嵩县、通许、仪封等地。也有寒食节展墓、清明节祭祀的,如汝南,“前一日,以土增高先人坟墓,谓之添坟;寒食,禁止动火。次晨红日未出,插柳门前,妇女、儿童亦多戴柳;午时墓祭,富家盛馔,设香案,放鞭炮,祭毕,宴族人,谓之享神福;贫者烧纸锞而无祭肉,亦取春露秋霜不忘追远之意”;长葛,“清明前一日,加土于先垄,谓之添坟;(清明)晨起插柳于门,或带头上……祭先茔”。踏青,有三月上巳日踏青的,如汝南;有三月二十八日踏青的,如确山“二十八日东岳庙赛会,少长男女咸集,多携酒肴,藉地饮食,谓之踏青”,多数则是清明节踏青。荡秋千,邓州、灵宝等地是清明日,宜阳则“过日为秋千之戏”。事实上,农历二三月,万物复苏,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并不拘于某日,恰如民国《重修滑县志》所说:“滑俗向于二三月间携酒榼饮于郊外,谓之踏青;儿童或放纸鸢、风筝以为戏。”只是逢节日时,人们相对清闲,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也就多于平时。如汝南,“二十八日,北关东岳庙大会,演戏数棚,男女老幼争去望会;私塾散学,工商放工,俗称买卖大会;文人雅士携酒带馔,或在青草地上,或藉桃李园中,拇战欢饮,颇极一时之盛”。也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比较特殊,如浚县祭祖,“世家至单门小户知礼者,先祀大宗,后祀小宗,再及墓祭,自端木下及马酱、夏畦,无不受子孙□养者”;孟县,清明节除了男女簪柳之外,还有“插柳苗于麦地”的习俗。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