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拙大气的南阳汉代陶狗

作者:刘红玉 时间:2010-10-08 点击数:

      南阳曾出上大量的素烧或施铅釉的汉代陶狗,最大的高达56厘米,最小的仅高5厘米,被观赏者誉为“南阳汉代一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毗湖北,西邻陕西,是典型的南北气候过渡并交融的地带。历史上,南阳既是先秦文化向南方渗透的前沿,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长期在此相互碰撞,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繁荣而独特的南阳文化。两汉时,南阳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都会之一,与当时的洛阳、邯郸、成都、临淄齐名,享有“商逮天下,富冠海内”之誉。东汉时,南阳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与当时的京城洛阳并列为全国两大中心城市,被称为南都。张衡《南都赋》云:“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芜,翼翼与与。”

  西汉时,皇亲近臣、富商大贾、大庄园主云集南阳,南阳贵族更是喜欢夸富示强,使养狗之风盛行。养狗、驯狗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社会习俗,也是上层社会常见的娱乐方式。汉朝皇宫设“狗中”和“狗监”的官职,扩大养狗的规模。汉武帝曾建立“犬台宫”,文武百官定期观赏斗狗之戏。汉灵帝令百官着古服饮洒为乐,弄狗者进贤冠惜绶。两汉时的宛城(南阳的古称)达官贵族在这里建起了封建庄园,“牧狗马充物宫室”,生活穷奢极欲。汉代厚葬之风盛行,汉代人以陶狗为冥器下葬,并用捏制或烧制的陶狗来镇魔辟邪,并以此显示死者生前的财富和气势。

  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陶狗中,南阳出土的数量、品种、工艺均堪称之最。南阳汉代陶狗形象写实,突出表现其形体特征和神情特征。陶狗以点、线、面作为表现手段,身体拉长,变成流动的线,局部的重块成面,而小的装饰成为点,使整个形象呈现出点、线、面的变化,富于动感。以南阳市出土的汉代灰陶幼狗为例,其躯体滚圆,面部丰满,但却省略了眉骨、鼻梁,使陶狗在视觉上更显得毛茸稚嫩。寥寥几刀,刻划出两只圆圆的眼睛和斜线勾画成的嘴巴,生动有趣,使人感到这只可爱的小东西似乎在寻觅食物,盼望母爱,想要慢慢地爬过去依偎在母亲的身旁。汉代工匠为了突出表现陶狗面部,把陶狗的身躯和腿连为一体,身躯的底部只显露出腿脚轮廓,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式。

  夸张变形是汉代南阳陶狗雕塑艺术的另一个处理手法。1987年南阳市出土了一只通体饰黄釉的陶狗,身长51厘米,高42厘米,浑圆的头部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变形,像狗又像虎。它双耳竖起,弯曲向上,两眼怒视,两颗利齿伸出上唇两边,牙齿尖指向正前方,显得雄壮威武,活脱脱一头凶猛的猎狗,使人望而生艮。

  南阳陶狗神态各异,每种姿势动态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见其动,如闻其声,耐人寻味。它们有的四肢匍匐于地,缩颈仰头,双耳竖立,怒目圆睁,作一跃而起袭击盗贼状;有的两腿直立,臀部蹲坐于地,鼓目张口,像是发现了什么动静;有的头部高仰,两眼向上,一副讨好主人的神气。其脖颈的造型因狗而异,绝不雷同,可谓“传神之笔”。而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则极力追求神似。这些生动的表现手法透出一种“稚气”与“大气”,让人感悟到生命力的进发和汉代先民的艺术创造力。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