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圣张良

作者: 时间:2012-06-27 点击数:

张良(约公元前250—186年),西汉父城(今河南省郏县)人。作为刘邦的第一谋臣,他善于计谋,“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后人尊为“谋圣”。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曾任韩国宰相。韩国的灭亡,使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对秦更恨之入骨。公元前218年,在古博浪沙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此后隐姓逃匿于下邳(江苏睢宁北)。后得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通过刻苦研习,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在反秦农民起义大潮中,投奔刘邦,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给刘帮屡献良策,多立奇功,与萧何、张良、韩信号称“汉初三杰”。

张良在辅佐刘邦定天下过程中表现了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在军事才能方面,公元前207年先后建议刘邦攻克南阳、智取蛲关(今陕西兰阳东南),乘胜进攻咸阳。公元前206年,在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涧东北),张良审时度势,建议刘邦巧用项伯向项羽表白不敢背叛项王的诚意,顺利地缓解了被动局势。公元前206年正月,刘邦被分封到巴蜀,称为汉王。之后,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此时为刘邦献计,“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既消除了项羽的猜忌,又可以防备他人的袭击。公元前205年,劝说刘邦联合黥布、彭越,重用韩信,使他们三人共同消灭项羽。此项决策十分英明,在灭楚战争中三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具有识人之长,充分认识到韩信对刘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韩信平定魏、代、赵、燕等地,占据齐国之后,欲自立为齐王之时,他连忙在轻轻踩了刘邦一脚以示意,提醒刘邦考虑长远之计,封韩信为王。

政治才能上,张良肯能够深谋远虑,见识超群。当刘邦大军进入咸阳时,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时,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其听从樊哙等人的劝谏,还军霸上,以图长远。

智解鸿门宴更充分展示了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鸿门宴上,项羽谋臣范增在屡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未果后,自己又拔剑对舞想借机杀死刘邦。张良见形势十分危急,借机找来樊哙保护刘邦。樊哙趁势陈述刘邦的战功,并指斥项羽疑心太重,形势得以缓和后。之后樊哙保护刘邦离开,张良沉着冷静地与项羽等周旋,当估计刘邦已回到军中安全无事时,便进帐辞谢,代刘邦向项羽、范增赠送礼物。项羽无计可施,不了了之。张良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公元前204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汉军粮草匮乏,难以维持。刘邦在郦食其的劝说下,准备巡行各地分封。在这关键时候,张良谏阻分封,深得刘邦之心,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刘邦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智谋高于郦食其,不愧为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公元前203年,在项羽与刘邦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的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与陈平同谏汉王抓住有利时机,猛追穷寇,与项羽决战到底。刘邦采纳的张良的建议,亲率大军追击项羽,终于打败项羽。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汉朝建国之初,刘邦计划长期定都洛阳,大臣们也多持此见。张良却支持娄敬的主张,向刘邦分析比较二者优劣,劝刘邦定都关中。公元前2028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前201年正月,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20多位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心怀不满,人心浮动。张良献计刘邦先封仇人雍齿,以安诸将之心,果然收到了较好效果,史称“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公元前197年,刘邦欲废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夫人子)为国储。吕后求救于张良,张良借助四老之力,使太子终得嗣位。

综观张良的一生,的确是屡出奇计的一生。更可贵的是他有功不自居,不贪功、不贪财,明进退。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史称“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阺隤。”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