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许青云在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欢迎讲话
作者: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时间:2009-12-07 点击数:
尊敬的袁祖亮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经过几个月的的筹备,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今天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平顶山学院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平顶山学院是于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成立以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具体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现有17个教学院(系)、4个教学部(中心),34个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300多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1000多人;教职工9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5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72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72人。
近年来,我校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走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之路,坚持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小学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小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生态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被批准为河南省林业厅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学科,依据平顶山市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平顶山市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学会,正逐步成为促进平顶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囊团和助推器。
伏牛山区域是华夏民族孕育和繁衍生息之地,华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伏牛山文化圈概念的提出是对伏牛山文化、对由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现象的总概括。为对伏牛山文化展开深入研究,我校依托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校级重点学科“文化学”,整合文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系、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系、政法学院等院系相关专业优势资源,经过数年调查论证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该中心就地域生态、旅游,地域文学、文献,历史文化,地方语言流变,地方音乐、戏曲曲艺,红色文化等六个主要方向展开研究,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全方位、多层面挖掘、整理伏牛山文化,探究伏牛山文化的传播及演变,探索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交融的历史,凸显地域文化的特点,使文化研究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接轨,实现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伏牛山文化圈研究既符合国家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战略要求,也与河南省“文化强省”、平顶山市“文化兴市”发展思路相呼应,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已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列为平顶山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们今天审视和研究伏牛山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创新的基石;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增强文化创新的实践动力;同时,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扩大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使“伏牛山文化”真正走出书本、书斋,走出理论象牙塔,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次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科研院所、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对各级领导、科研院所、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冀希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结丰硕之果,推动伏牛山文化圈研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身体健康,事业进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