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再掀“灯”文化研究热潮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9-26 点击数:

    为了纪念《歧路灯》作者,清代小说家李绿园辞世220周年,校注本《歧路灯》正式出版30周年,201082628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平顶山市政协、平顶山市委统战部、平顶山市湛河区委、区政府等联合主办的“《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李绿园故里——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隆重召开。新中国《歧路灯》研究的开拓者、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栾星,台湾宜兰大学教授吴秀玉、高双印及大陆十多个省市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三次《歧路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与会者围绕“《歧路灯》及其文化史贡献与地位”这一主题,对《歧路灯》版本延传、人物形象设计、语言风格及其反映出来的地方俚俗、风土人情和作者李绿园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佛学思想等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歧路灯》研究中新史料的发现,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开辟《歧路灯》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培养壮大《歧路灯》研究队伍,澄清《歧路灯》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歧路灯》研究专家欧阳健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歧路灯》研究90年的历史时机,举办《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为酝酿《歧路灯》研究的第三个热潮,具有非凡的意义。”

 

《歧路灯》以清乾隆时期的太平盛世为时代背景,反映了盛世背后隐藏的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是我国小说史上仅有的一部以“浪子回头”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被誉为“18世纪普通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李绿园在小说中劝诫世人:教子要严,延师要正,交友要慎。书中谭孝移的临终遗言,“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这八个字,则是小说的主旨,堪称封建时代教育子弟的指路明灯。该书作者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晚年别号碧圃老人,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是其故乡。

 

    清乾嘉学者吕中一评李绿园是“以左丘、司马之笔,写布帛菽粟之文章”;近代小说史家蒋瑞藻称《歧路灯》“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朱自清先生认为:“《歧路灯》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栾星先生在校本序中说“它是历史存在,大幅度反映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记录了中下层社会芸芸众生的思想状态与生活状态”。《歧路灯》大量负载着河南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河南、创新河南的重要思想资源,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发展文化事业不可多得的借鉴。

 

专家学者们一致肯定:《歧路灯》是清代一部重要的长篇白话小说,它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反映了清代康、雍、乾间的社会生活,被誉为“十八世纪的开封风土生活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救救孩子’的呐喊”,“清初培养后代接班人的形象教科书”,对当代乃至今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歧路灯》教育思想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与会专家们非常看重《歧路灯》在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借鉴意义,普遍认为《歧路灯》不仅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教子弟书,而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正如台湾宜兰大学吴秀玉女士所说:“《歧路灯》告诉了我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为挽救失足青少年开出了一剂良方。

 

     会议期间,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歧路灯》及其文化史贡献与地位”这一主题,提交论文40多篇。会议以来,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和网络不断涌现《歧路灯》文化的研究和评论文章,“灯”文化研究正悄悄掀起有史以来第三次热潮。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