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是以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校级重点学科“文化学”为依托,整合文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新闻传播、音乐、政法等学科的优势,于2009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的专门研究机构。对于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发展而言,2010年具有特殊意义。2010年是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开局之年。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心顾问王耀、潘民中、严寄音、程民生、杨镰、常耀华、刘继增等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2010年,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全体同仁围绕工作重心,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不断推动伏牛山文化圈研究走向深入,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完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准的科研成果
经过努力,目前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人员方面,目前中心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计划2011年继续招聘2名博士从事专职研究工作。此外,中心还聘请有多名校内外的兼职研究人员,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有所长、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特色比较突出的学术梯队。目前,研究中心已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6人,形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生态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民间艺术研究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业已成为我校在人文社科方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
2010年,研究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据统计,2010年整个研究团队(校内)共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第十二届全国科协年会会议收录及宣读论文2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立项、结项省市研究课题共32项,其中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20项,特别是张清廉教授主持申报的《伏牛山文化圈效应与平顶山市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项目被列为平顶山市重大科研专项,资助经费为50万元,是中心在申报项目中的重大突破。
二、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中心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创新研究形式,力争扩大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成立陶瓷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全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1月22日上午,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揭牌暨试验性柴窑点火仪式隆重举行。校陶瓷研究所成立后,主要承担三个任务:一是挖掘唐花瓷技术研究;二是开办陶瓷专业;三是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开办陶瓷专业,对陶瓷文化、陶瓷艺术进行全方位研究,培养合格的陶瓷文化遗产传承人。揭牌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前往我校陶瓷研究所唐花瓷研发基地举行了仿唐花瓷试验性柴窑点火仪式,迈开了陶瓷研究所成立后试验性烧制产品的第一步。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是我校进行陶瓷文化研究而成立的产业文化研究机构,重点研究开发失传近千年的鲁山唐花瓷。
5月6日上午,我校举行三苏文化研究所与郏县三苏纪念馆布展陈列文本项目签约仪式。为进一步加强“三苏”文化研究,促进平顶山市文化、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中心于2010年3月成立了三苏文化研究所。此次三苏文化研究所与郏县三苏纪念馆布展陈列文本项目正式签约,使“三苏”文化研究真正走出书本、书斋,走出理论象牙塔,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隆重举办“ 《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2010年8月,由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科院,平顶山市政协,中共平顶山市委统战部,中共平顶山市湛河区区委、区政府和平顶山学院联合主办,平顶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协办的“《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于李绿园辞世220年和校注本《歧路灯》发行30周年的特殊年份,在李绿园故里河南平顶山市隆重召开。《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新华网、大河网等各大网站都纷纷进行了报道,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接受台湾宜兰吴秀玉、高双印先生捐赠《歧路灯》等明清小说研究资料
2010年8月至10月期间,饮誉海峡两岸的著名学者,台湾宜兰吴秀玉、高双印先生两次向我校捐赠李绿园与《歧路灯》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资料。这些图书丰富了我校学术收藏,为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2010年8月召开雅乐团建设研讨会
2010年8月,中心召开雅乐团建设研讨会。我校张清廉院长等有关领导考察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的基本情况后,提出了我校以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雅乐团的构想。作为与我校结为姊妹学校的台湾南华大学,是海峡两岸唯一具有雅乐团的学校,标举“礼乐治校”,目的是让学生在优雅的乐声中,熏习古代的礼乐。该雅乐团去年底在北京首次演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雅乐团团长周纯一教授曾多次与我校交流,对我校建立雅乐团的设想大力支持。希望通过努力把雅乐团建设成为大陆地区独具特色和影响的品牌,为平顶山市及河南省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五)在《平顶山学院学报》开辟“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专栏
为进一步支持和加强伏牛山文化圈的研究,中心与《平顶山学院学报》合作共同开辟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专栏,刊发伏牛山文化圈研究的相关文章。2010年,该专栏刊登了一大批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普遍观点新颖,论证翔实,学术价值较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圈研究;可以说,该专栏已经成为伏牛山文化圈研究成果交流与发布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六)购置相关研究资料
为进一步便利学术研究,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2010年,学校拨出专项资金陆续购买了伏牛山文化圈各县市的新旧地方志等,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七)积极参与 “陈伯元先生文字音韵训诂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伯元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名誉教授。10月21日——10月25日,“陈伯元先生文字音韵训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我校为协办单位。在会上,中心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讨并宣读论文,其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
(八)举办“当代著名作家林蓝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暨作品研讨会”
11月24日,中心与湖南益阳三周(周谷城、周扬、周立波)研究会联合主办了“当代著名作家林蓝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暨作品研讨会” 。林蓝1920年出生于平顶山市,为当代著名作家。此次会议围绕林蓝作品的主题、特点及其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等专题召开研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在学界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九)2010年11月《文史知识——平顶山历史文化专号》出版发行
由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文史知识编辑部主办的《文史知识——平顶山历史文化专号》于2010年11月1日出版发行。这是我校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此外,2010年,中心还启动了申报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目前在学校相关部门支持下,正积极筹措,力争早日获得批准。
同时,中心还与平顶山市有关部门合作,牵头制定了平顶山市墨学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规划,积极探寻墨学研究及墨子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三、2011年工作思路
在2011年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争取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优化选题,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推出有较高水准的学术精品,力争使中心早日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具体规划以下事项:
1、筹备并召开“伏牛山文化圈第二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墨子思想学术研讨会”、“应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的学术会议,汇聚相关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伏牛山文化圈研究在学界的影响力。
2、全力协助校内外有关部门举办中国陶瓷工业先驱、中国陶瓷工业理论奠基人李国祯先生系列纪念活动,积极筹建平顶山学院国祯陶瓷学院,召开花瓷鉴定暨新新闻发布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促进我校陶瓷学科的发展壮大,努力将我校陶瓷专业建设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
3、在保证总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研究团队成员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层次,确保每年有2篇以上论文入选核心期刊。中心骨干成员每年至少发表2篇相关文章,其中一篇必须发表在我校学报上,以扩大相关研究的影响,推动学术成果精品化。
4、启动申报高层次研究课题项目。围绕、遵循学校项目带动战略的总体思路,精心准备,积极申报教育厅、河南省以及国家级课题,力争发挥团队合力,实现省市乃至国家级课题的新突破,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5、依托音乐系和雅乐团,成立民族传统音乐研究所,全面整理、挖掘民族音乐,特别是传统雅乐的深厚文化底蕴。
6、成立“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所”、“国际灯学研究会”,深化《歧路灯》研究,将我校打造为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7、编辑出版“伏牛山文化研究丛书”,扩大伏牛山文化圈在学术界的认知度和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
8、在核心期刊上开辟“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专栏”每年一期。
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201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