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文化圈:一个新的地域文化体系
作者:王定翔 时间:2011-08-30 点击数:
本报讯 7月7日,平顶山学院墨子学院正式揭牌,这是首所由河南高校开办的墨子学院。随后,墨子学院将开设“墨子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希燕、河南社科院的萧鲁阳、平顶山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潘民中被聘为该院第一批客座教授。这也标志着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平顶山学院党委副书记、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廉介绍,墨子学院主要依托中国先秦史学会、河南省墨子学会等学术机构,整合校内相关的研究资源,以系统地挖掘、整理墨学文献资料,为进一步全方位、多层面地开展墨子研究奠定基础。墨子学院不仅是教学、科研的平台,同时又是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平顶山学院为加强地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和校级重点学科“文化学”为依托,整合文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新闻与传播、音乐、政法等学科的教授、博士,经过三年认真详细地调查论证,于2009年7月正式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目前,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已形成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语言文学、民间艺术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它不仅是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平顶山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9年12月,该院举办了首届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的研讨,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得到了与会学者普遍赞同,得以正式确立。会议还总结出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原生性与根源性,二是多元性与包容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专家们认为,伏牛山文化圈是一个新的地域文化体系,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其研究综合性强(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庞大,价值很高,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目前,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牵头制定平顶山市墨学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规划、参与鲁班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等,有望打造平顶山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利用平顶山为李绿园故地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更好地弘扬平顶山的地域文化;通过对汝瓷工艺的研究,将有助于把学院的陶瓷专业建设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承担郏县“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纪念馆的布展陈列,将使“三苏”文化研究真正走出书本、走出理论象牙塔,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鉴于此,由中华书局主办的《文史知识》去年11月出版专号介绍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许青云说:“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围绕平顶山市的经济文化发展目标,立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全方位、多层面挖掘整理古老而深邃的伏牛山文化宝藏,探究伏牛山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实现了文化研究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接轨,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