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釉为魂 魂至本归——梅国建新著《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读后
作者:李争鸣 时间:2013-09-03 点击数:
一
从严格意义上说,钧瓷是一种釉的艺术。
钧瓷能够一枝独秀,具有难以估量的成长性,是釉色具有天然的包容性和不断创新的结果。铜元素的大胆引入,凭借火的浓重氛围,呈现五彩缤纷的世界,以此向世人解读瓷器的本真,呈现浴火重生后的润泽和奇异神采,是钧窑的魅力所在。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梅国建,属于特别懂得钧瓷魅力的知名学者之一。早在30年前,这位祖籍登封的“外乡人”,因痴迷于钧瓷美丽的釉色而常年流连忘返于神垕古镇。与一般的淘宝者不同,他把收藏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将藏品作为研究的实物标本,把对钧瓷的理解和感悟转化到理论的高度,先后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钧瓷作品集》(文物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中国传统钧瓷》(文物出版社出版)等学术专著。在对钧瓷艺术的理论进行总结时梅国建发现,钧瓷五彩缤纷的釉色和晶莹如玉的质感,如梦如幻,让人仿佛进入一个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和卓越魅力的世界。因此,研究钧瓷必须了解釉色。釉色不仅是钧瓷之本,还是其独步瓷林的关键所在。于是,他倾3年之力,出版了《中国历代钧瓷釉色》(文物出版社出版),首次把钧瓷釉色分为十大类型。之后,继晷焚膏、废寝忘餐,再耗3年时光,他出版了新著《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从而为钧瓷釉色的分类完成了具有奠基意义的工作。
作为系统分类钧瓷釉色的专著,本书重点介绍了钧釉的特征、钧瓷造型与釉的关系、钧瓷釉的成色机理、钧瓷釉色的分类,并运用海量的钧瓷釉色图版,严谨细致地讲述了钧瓷色彩的命名原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钧瓷釉色的欣赏方法,不疾不徐地彰显了钧瓷窑变的鬼斧神工。如果说《中国历代钧瓷釉色》是从纵的方面着重介绍了历代釉色的特征,那么《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则是从横的方面,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将钧瓷釉色类型进一步细化,命名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灰、欧泊11个大系,200多个亚色系,其中,将一种集多色于一体、具有宝石质感的釉命名为欧泊釉,为钧瓷釉色研究填补了空白。该书是供陶瓷研究者、设计创作者、陶瓷专业教师、陶瓷艺术家、陶瓷爱好者及收藏者阅读的专业工具书,也是一部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专著。
二
专著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没听说也没见过著书像您这样费劲的。
梅国建:我们的艰辛付出,读者朋友在翻阅这本书后就全明白了,我就不再啰唆了。
言简意赅,但书中图片所展示的那种纷繁浩大,所透出的那种艰辛困顿,确实难以用言语表达。
为什么要承担这种常人难以承受且属自讨苦吃的责任?梅国建的初衷也许很简单,让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的釉色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烧制技艺不断创新,钧釉成分不断融合,钧釉色彩既似柳风杏雨,淡雅静穆,又如滔滔春光,浓烈张扬,但传统的釉色命名多年沿袭古籍善本,并有一些来自窑工们随意性的诸如驴肝、马肺、鼻涕釉之类的不雅土名。不少色彩缺乏名称,给研究者带来不便;有的名称有失大雅,难以登堂入室。正是这种紧迫的理念自觉和艺术责任,使梅国建产生了为钧瓷釉色分类的念想。
命名的分类、规范实际上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需要陶瓷学、色彩学、美学等各类相关知识。书中仅红釉一项,就分为水红、桃花红、朝霞红、朱雀红、牛血红、豆沙红等27种。而寻找样本、实物拍摄以及照片整理,则更为艰难、烦琐。3年多的时间,在禹州境内百余家企业、收藏者和博物馆,选择不同时代、不同色彩的瓷器和图片,拍摄照片万余张,再经过筛选、编号,收录图片2000余幅,这该是一项怎样的夜以继日、呕心煎熬的过程啊!但梅国建和他的朋友们浸淫其间,乐而忘归,这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其中?
按照钧釉的特点,根据自然界存在的物品、现象和人类创造的物品色泽,结合中国传统色彩类比命名的原则,采用色相、自然界名称及钧瓷色彩特点三类方法,梅国建最终完成了对钧瓷釉色的分类命名。《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出版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丰盈的色彩,让更多的陶瓷爱好者读懂钧瓷;美丽的色标,让更多藏家对钧瓷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如玉的色韵,让更多创作者能够更加辩证理解型与钧釉的依存关系。这对于长年煎熬的梅国建来说,应是最为欣慰的。
三
长期以来,对于型与釉的关系,就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样,很难有一种固定的理解。但从中国钧瓷的发展史上看,如果没有釉的突破,钧瓷也许仍是默默无闻的北方青瓷。
钧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釉的质地和色泽上,这也是其他各类瓷种难以比肩的重要原因。从质地上说,晶莹柔和,润滑如玉,厚若凝脂,状如蜡泪;从色泽上说,五彩斑斓,丰富自然,似日月星辰,若百花争艳。《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中,详细介绍了钧釉的成色机理,还原了分相成色、元素成色和其他因素成色的过程,这不仅让人惊奇于钧瓷窑变的神奇复杂,还让人感叹钧瓷艺术的精深博大。
近些年来,钧瓷能够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既有当地艺人渴望发展的强烈意念,也有钧瓷自身所具备的高成长性良好基因。试想一下,世上还有哪一种瓷能像钧瓷,把质地和釉色完美地聚于一身?独霸陶瓷数百年的青花、紫砂,既缺乏温润的质地,又少有五彩渗化的自然天成。享有宋代五大名瓷之誉的汝瓷、官瓷,虽有千年传承,莫不因色彩单调而缺乏活力。而在南方陶瓷中享有盛誉的龙泉窑,虽然具有玉的品质,但鲜有色彩的张扬。但是,为什么青花、紫砂能在陶瓷界双雄并峙、誉满天下?这既有文化的背景和历史的积淀,又有当地艺人善于藏拙的睿智和不断创新的勇气。而钧瓷却总在型与釉的关系上左右摇摆,捉摸不定,甚至迷失自己,这也许是钧瓷一直难有较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长年的争论和探索,钧瓷界对钧釉的极端作用已经有了新的共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先生认为,釉色美是钧瓷艺术最引人注目、摄人心魄的魅力。庄子有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天工神来,灵气汇聚的钧釉之美,就是“不言”的天地之大美。多年来,他所创造的紫藤釉、山水釉、桃花红釉以及铜系青蓝釉深受广大藏友喜爱。禹州钧瓷学者殷振志先生提出,钧瓷应在追求釉美的同时,实现如玉的品质。他称赞凤山钧窑掌门人张建钊的作品把陶瓷如玉的境界推向了极致,“面对这样的作品,一切所谓的造型和釉色都不在话下了”。上述两人对钧釉色彩和质地的认识,与梅国建先生出书的初衷,应是不谋而合的。
倘若本书的出版,能将更多的读者引入一个洋溢自然意象、充满诗情画意的钧釉世界,能让更多的大师和学者对钧釉的作用有更新的感悟和认同,相信梅国建先生一定会乐在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