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苏轼葬郏915周年暨全国第21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17-08-31 点击数:
2017年是我国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安葬在郏城县(今平顶山市郏县)915周年。8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平顶山学院和平顶山市郏县苏轼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平顶山学院文学院、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郏县三苏纪念馆共同承办的纪念苏轼葬郏915周年暨全国第21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隆重举行。
23日上午,在平顶山学院图书馆举行了会议开幕式。中华书局编审、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刘尚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冷成金,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朱刚,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潘殊闲,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方永江,眉山市政协副主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杨常沙,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李建华,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左玉昆,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郏县三苏文化研究会会长肖根胜,平顶山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桂娥,副院长张久铭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方永江主持。
张久铭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平顶山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多年来在三苏文化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并对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及各位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会尽最大努力为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也希望各位专家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周裕锴代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致辞。他感谢平顶山学院和平顶山市郏县苏轼文化研究会为全国研究苏轼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并希望与会人员在遵循现代学术理念和原则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掘苏轼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不断传播、弘扬三苏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左玉昆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平顶山的悠久历史、平顶山郏县三苏景区开发建设情况以及平顶山地区三苏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他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倾听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不断深化平顶山的苏轼研究成果,弘扬三苏文化。
肖根胜介绍了郏县三苏墓祠旅游景区概况,并希望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为三苏墓祠的建设献计献策,推动苏轼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本次会议分为学术报告、小组讨论、实地考察三个环节。在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大会学术报告,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周裕锴在谈到苏轼与杜甫的关系时认为,苏轼在多种场合化用杜甫的诗句,苏轼是杜甫的知音,而杜甫则是苏轼的代言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才智研究员认为,从晋代陶渊明的形影神释,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问答,再到宋代苏东坡的物我相忘,构筑起中国文人范式的三块重要基石,中国文人思想也随之经历了起转合三个阶段。在苏轼的思想和精神方面,台湾铭传大学江惜美教授认为,苏轼在唐代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影响下,融合三者修为,将其化成自己的思想精华,以至于出入经史、驰骋翰墨,都能无入而不自得。在苏轼的养生方面,西华大学潘殊闲教授认为,苏轼的养生思想与实践,已升华为一种养生的智慧,即心养、身养、食养、药养和境养,给予后人重要的启示。
23日下午,与会专家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围绕“苏轼与中原文化”、“苏轼的哲学观(心性论、生死观、宗教观等)”、“苏轼的文学艺术和文艺思想”、“三苏家风、家规、家训”等题目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交流了各自在学术研究中的心得体会。
24日上午,与会专家参观考察了郏县三苏园。郏县三苏园位于郏县城西北小峨眉山下,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陵墓所在地,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专家们首先在三苏园内参加了“东坡艺苑(二期碑林)”揭牌仪式,然后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了三苏纪念馆,拜谒了三苏陵墓,并观赏了“纪念苏东坡诞辰980周年专题书法作品全国联展”。
24日下午,大会举行了闭幕式,各小组代表介绍了本组讨论情况。闭幕式由平顶山学院文学院院长何梅琴主持。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刘清泉在闭幕式上做了大会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自2017年4月2日发出邀请函之后,引起了全国苏轼研究学者、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湖北、海南、台湾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专家学者的论文100余篇,专著6部,内容包括“传播与接受研究”、“思想与精神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文化与地域研究”、“生平与家世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思想内容深刻。
周裕锴为大会致闭幕词。他高度肯定了平顶山学院、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平顶山市郏县苏轼文化研究会为筹备本次研讨会所做的大量工作,并对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展示了近年来国内苏轼研究的最新成果,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既有专家学者,又有民间文学爱好者,他们的探索对苏轼研究尤其是苏轼的地域文化研究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推动苏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