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与鹰城

作者: 时间:2010-06-09 点击数:

   考平顶山市的历史,自古至今,可以说是波澜壮阔,色彩纷呈,实不愧传承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所谓古地新城,概非虚谈。她以市北平山为名,别称“鹰城”。此别称,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蕴涵了平顶山市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

 

一、应龙——古代生翼的龙

 

    如果到过南阳汉画像石博物馆,你就会在那奇异瑰丽的古代艺术宝库中,看到一些鸟翅龙身、翱翔云天的动物形象,它们或者成为神人的驭骑,或者是勇猛征战的斗士,或者是穿梭碧空的巡天者。这种动物的名字,被古人称为“应龙”。按照动物进化史上的研究,它应该是恐龙时代那些鸟龙、角龙等进化的后裔,现代鸟族中鹰、雁、鹤、鹞等的祖先。对于应龙的记载与描述,古代人留下了很多。《辞源》中对此也有很清楚的解释:一曰古代神话:“有翼的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辞屈原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存?”史记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也有“驾应龙”之说;二曰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史记五帝纪:“遂擒杀蚩尤”索隐引皇甫谧的解释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从《辞源》之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应龙与黄帝统一九州和大禹治理洪水都有重要关系。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袁珂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也对应龙作了解释:“应龙,黄帝神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据上所引,是应龙者,当为黄帝之功臣。亦为禹之功臣。《楚辞天问》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此黄龙当即应龙。《巫山县志》卷三十‘斩龙台’云:‘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神话演变至此,遂由应龙导水而为群龙行水。”

 

    由以上诸典所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关应龙的清晰轮廓,即应龙是一种生有双翼的龙。而且,它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被一步步神化了,正像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神化的过程是一样的。神话是人类在童年时期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尚没有科学的认识,而只能诉诸神灵庇护,而创造出来的传说故事。我国有关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经过古今漫长的比较,梳理和研究,已经有许多神话传说现象,被学界甚或考古发现认定就是当时的历史记载,只不过由于文字及其语言载体还没有达到后来的笔墨纸张记载程度,人们还处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刀耕火种时代,甚至是靠岩画、结绳记事来传达生活信息,以致没有能力把这些历史完整客观地记录流传。后世的人们只是依据前人口耳相传加上极其简单的记录,把那时的特大事件得以保存下来。而在流传过程中,对于还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就加入了神话的色彩,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神话传说。但从这些神话传说中,依然向现代人传送了大量远古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关应龙的传说故事也是这样,从现代的大量考古和研究成果看,应龙形象是一个远古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是应龙氏。

 

二、应龙氏——一个远古的氏族部落。

 

    氏族社会,是人类脱离原始部落社会而跨向古代文明社会的必经之社会形式,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盘古、夸父、蚩尤、鬼方、龙、凤以及魑、魅、魍、魉等等,都是一个个氏族,他们以自己的标志物作为本部族的图腾,应龙氏族就是一个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这一社会形式的发展极其漫长,经过无数次氏族间的战争与兼并,使小的氏族逐步向着大的氏族过渡,最终形成后来的一个个民族或国家。

 

    李中华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中,就中华民族发展中的氏族社会问题,曾有非常明确的论断:“在远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所谓三皇五帝,多是部落神或部落称号。它们所以被记载下来,是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一部或全部通过较长时期的相互融合而产生了共同的部落和部落文明,它们因而也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史前大融合后出现的繁荣景象,标志着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氏族大融合中,有三个重要的史前文化区,即海岱文化、河洛文化和江汉文化,以此相应的,是泰山周围形成的海岱民族,又称泰族;以黄土高原东进平原,沿黄河、伊洛河形成的河洛民族,又称黄族;围绕江汉平原形成的江汉民族,也称炎族。这三大文化区和三大部族自然地进一步形成了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这些都是发展为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主要力量。

 

    在这些部族融合中,有一支在炎黄集团融合及与东夷集团融合中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力量,这就是应龙氏族部落。从我们引用的资料看,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有关应龙的传说,其实就是氏族社会应龙部族发展的历史。它是由泰族与黄族的某一支系融合而成。由于泰族多以鸟为图腾,黄族多以龙兽为图腾。图腾就是一个氏族的族徽和标志,在古代氏族融合中,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图腾标志,新的图腾又必须具备融合各方原有图腾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显示出地位与公平。应龙部落的图腾,就是龙与鸟的融合。这充分说明,应龙氏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

 

    在神话传说中,应龙氏族除古老外,还是一个比较强大、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的部族。它是黄帝统一战争的有力支持者,受黄帝调遣,打败了蚩尤和夸父两个与黄帝势均力敌的部落,成为光荣的胜利者。黄帝把它派往南方,即现在的中原一带,进行氏族间的领导与管理。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是治水的先锋,佐助大禹打通阻塞,疏浚江河,导水入海,成就了千万年的伟业。并且可以看出,在疏导江峡的工程中,有一以龙为图腾的氏族因导水不力受到严惩,应龙氏族受命于危难之中,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胜利,受到大禹的器重。仅“擒杀蚩尤”、“追杀夸父”、“导水入海”这三件奇功,应龙氏就当然地在古代氏族之林中占据突出位置。随着部族的不断发展,应龙氏族与其它氏族一起,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国家。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国家的形成规律,应龙氏族部落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古应国。

 

三、应国—— 一个充满神秘的古国。

 

    说应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古国,是因为它在古代史书典籍中极少记载,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所附“东周列国存灭表”,就明说应国“不知为何国所灭。”有关应国的最早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逸周书  王会解》载:“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注:应侯,成王弟。”《诗经  大雅  下武》也记载周成王与应侯的关系:“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国语  郑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这些可以说明在西周时期或更早的时候,古应国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西周应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地,应侯在王室中的辈份与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只是到了春秋时期,应国这个显赫的侯国,突然在史籍记载中消失了。以致在两三千年后的今天,成为史学研究中的谜团。

 

    1974年,随着陕西蓝田的考古发现,《应侯钟》及其铭文的出现,对应国这个古国的研究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其钟与日本人中村不折所收藏的《应侯钟》为一组,双钟连铭,两铭连读,得见“见工”乃应侯之名,是初封应国武王之子应叔的曾孙。铭文中有“雁侯见工遗王于周。”“朕皇祖雁侯。”“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此钟为周昭王时所铸,按照何光岳先生的考证,是周昭王准备移封应侯见工之时,举行了隆重的移封典礼,并在镐京附近铸钟纪念。《应侯钟》铭文多“雁”字,《路史  国名记  戊》释:“雁,今作应。”从中国古文字“六书”的造字方法来说,依清代学者王国维的解释,“雁”与“膺”、“应”是互通而同意的,都从鸟从月(肉)。从古音韵方面讲,它们是同音同声,是符合同音同韵相转的音变规律的。从古文字考古学的角度看,郭沫若同志经考证甲骨文及1958年出土的《应监甗》之铭文“雁监作宝尊彝”也认为:“雁即应国之应”。“应国之器已见著录者”,如《应公鼎》、《应公彝》等,其字皆作应,是知周初第一代应侯之后,应君有称应公的。“膺”字在其后的演变中,又把下面的“肉”换为“鸟”字,衍生出“鹰”字来。这一字体的演变,在其后的考古发现中,又多次得到佐证。1986年,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西滍阳岭上,发现了以两周时期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该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应伯盘”、“应公鼎”、“应事爵”、“应事鼎”、“应事簋”、“应事觯”、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从史籍残存史料和近年大量的考古证明,古应国的立国时代,应该追溯到夏末商初。这是因为,在黄帝时代,应龙氏族就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并在黄帝氏族联盟中举足轻重。成为联盟首领黄帝统一战争的重要力量。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代,也是私有制得到确立,家天下的国家雏形已经形成的时代。但牢固的中央集权社会尚未建立,各个部族之间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公侯国,古应国也应在此时建立。到了商代,已经有应国的记载,马世之先生考证:“商代已有应国,《汉书 . 地理志》、《水经注》、《史记》等书注疏中,都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在殷墟出土的武丁、帝乙和帝辛的卜辞里,也有应侯的信息,并且可知商代应国君长是可以称“王”的。应国的国土,按照史学界考证,应该在今山西应县雁门关一带,其地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正应了应龙的氏族名称。

 

    周灭商后,应国的土地为周兼并,周成王改封其弟于应,应国便成为姬姓封国。周初,应侯由于其身份尊贵,被封监国,享有与管、蔡、霍三监同样的监国权力。到了应侯见工时,周王朝的势力不断向南方推进,在征服南蛮诸族之后,也把原有的封国改封于新的封地,同时也把原封国号带到那里。应侯见工就是此时被改封到古叶地,《汉书 . 地理志  .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子)所封。”《水经注 . 滍水》:“牛兰水,又东南经鲁山南。阚駰解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入滍。滍水东经应城南,故应乡也。”《括地志 . 鲁山县》:“故应国,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左传》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太平寰宇记 . 汝州.  鲁山县》:“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从以上记载看,春秋应国包括今叶县,鲁山,宝丰,郏县,襄城部分和平顶山市区。其都城按照史籍记载方位,应该在平顶山市区西南滍水以北。滍水俗称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南的尧山,即今石人山风景区,东流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滍水的“滍”字,即是应国从山西南迁至中原后,为弘扬其应龙氏族祖先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荣耀,而把沙河名为滍水,把滨河而建的新国都定名为“滍阳”,又把周围的山水定名为应山、应河。此即为史籍上所说叶县、鲁山为“古应乡”的来历。滍阳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也是中州名镇,曾是南北通衢,古镇城门原有“应滨”、“古应”等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改为湛水,又改为犫城,唐改为滍阳,寻省,今为滍阳镇。”这里说的湛水,即今横穿平顶山市区的湛河,春秋左传所记载的晋楚“湛阪之战”就在这里,犫城也是距此不远的春秋名城,现鲁山县张官营乡前古城村是其遗址。前文所说的滍阳岭上出土的应国贵族墓地,现已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即距该古镇西北仅三里许。解放后修建白龟山大型水库时,该镇正处于库区之中,现被湖水淹没于水下。经过对滍阳岭古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史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认定此滍阳古镇,正是春秋应国的国都,至此,应国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前文所述,周初到春秋之时的应国,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监国”职能,因此,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当了开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断嘉奖,以致有诗经上所记周王“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赞誉。但是,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和连年征讨,应国终于国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晋,西有秦,东北有齐,东南有吴,可谓列强四起。更处险境的是,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在南方逐渐强盛起来,敢于“问鼎”于周王朝,自封为王,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屡屡入侵江淮小国。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吞并了江淮诸国,如史籍所说“拓地千里,封畛于汝,江汉诸姬,楚尽有之”。应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在强楚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下,连史官都来不及记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滍阳岭上的春秋应国贵族墓地发掘,使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应国故都虽然被淹没于水下,但在大湖侧畔,应都之旁的平山脚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这就是今天别号“鹰城”的平顶山市。

 

四、鹰城——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古地新城。

 

    平顶山市是1957年建市的,她座落在原叶县、宝丰、襄城三县交界,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建市之初,为开发建设这个新中国第二大煤炭基地,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建设大军,成为第一代鹰城人,他们建起一眼眼矿井,一座座工厂,一所所学校;用肩挑筐抬,修建了白龟山大型水库。使一片兔穿狼奔乱石堆积的不毛之地,变为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的都市。改革开放之后,这儿每年每月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以锦纶帘子布厂、姚孟火电厂为龙头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落户鹰城,改变了平顶山市单一煤炭城市的局面;叶县超大型盐矿的发现,又给平顶山市的长足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鹰城经济出现了黄(烟叶)、白(盐)、兰(电)、绿(水)、黑(煤)五龙齐舞的喜人景象,成为我国中部举足轻重的区域中心城市,现在,鹰城已是具有煤炭、化工、电力、水泥、纺织、旅游等多项支柱产业链及其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工业新城。

 

    应国贵族墓地的发现,给平顶山市原本年轻的历史增加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随着近年一批史学工作者在平顶山市地方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考证,才使这片曾经几度辉煌的历史热土重新辉煌起来。除了它作为一个省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外,还在史料挖掘、人文考古、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简单的数据和资料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脚下的这块儿土地:辖区内共7925.94平方公里,分布着1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0多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省辖市中也是不多见的。在全国旅游资源普查中,这里的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就有四千二百多个,名列河南省第二。自夏代开始,有史籍记载并现存遗迹的古城三十多座。被史学界称为“长城之父”的楚长城,横亘于周边山水之间。历史上的晋楚湛阪之战、郑楚鱼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等大小数百次战役都发生在这里;中华民族文字之祖、仓姓始祖仓颉、刘姓始祖刘累、叶姓始祖沈诸梁都寿寝于此;这里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与孔子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的墨家始祖墨翟、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东汉开国元勋、人称“大树将军”的冯异,唐代文武双全的著名诗人元结,宋代民族英雄牛皋等为首的六十多位在《二十五史》中立有传记的名人乡贤;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青少年时期在此学习、生活、成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唐代诗圣李白,宋代词圣苏东坡,诗人黄庭坚、梅尧臣等,都在此地宦游、生活、甚或卒葬于此。这儿也是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农民大起义首领白朗、佐助孙中山先生二次革命的樊钟秀、与吉鸿昌将军共同反蒋抗日的任应岐、现代诗人徐玉诺、曾受朱德称赞的抗日英雄牛子龙、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崔琦的故乡。此足以说明这片土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位置。也正与它的别称“鹰城”所蕴含的既文化底蕴深厚,又充盈时代气息的用意名符其实。

 

  “鹰城”别称,来自应国贵族墓地出土的一只玉鹰。此玉鹰发现于19866月发掘的滍阳岭应国贵族墓群中部的一号墓中,这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玉器、贝币等珍贵文物之中,发现了一只温润光洁,泛青透明的玉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顶部与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作展翅飞翔状,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头部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与双翅翅尖的两个小孔都用以穿绳佩戴,设计可谓精巧而独到。玉鹰眼睛和背翅施以线雕,两爪卷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着艺术的美感。史学界根据多方面的考证,认为这是古应国贵族王室的族徽标志,正与应龙氏族的图腾吻合,也许为原古应国贵族代代留传下来的传国之宝。现在,该玉鹰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在玉鹰发现之初,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就向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建议,将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称,以纪念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平顶山市组织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反复的学术研讨和论证,终于形成了共识,并写出纪要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才在媒体和社会上逐渐叫响。如今,鹰城这个响亮的名字,已经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海外,它代表着平顶山市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里,象雄鹰那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随着平顶山市列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进行二次创业,打造经济强市”、“东扩西进,拉大城市框架”“四城联创,建设和谐鹰城”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规划。决心使平顶山这个矿产、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成为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强市。目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经验收通过,中国优秀园林城市正在努力创建,中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已经列入规划,新城区建设热火朝天,老城区改造日新月异,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新鹰城就会出现在神州大地。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