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到底姓什么,犹如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故里在什么地方一样,也诸说不一。由于姓氏是溯及一个人先祖和其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故探究墨子姓氏,也成了重要课题。本来,从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墨子为“墨翟”和《吕氏春秋》高诱注称“墨子名翟”之后,墨子姓墨名翟,已无异辞。但以后,又诸说纷起。
一曰墨子“姓翟名乌”。元代伊世珍《琅(女寰)记》说“墨子姓翟名乌,其母梦,日中赤鸟飞入室中,炎辉照耀,目不能正警觉。生乌,遂名之。”清代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本此说,认为墨子“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
二曰“墨家废姓,以墨为道。”现代学者江(王泉)著《论墨子非姓墨》一章说:“墨家诸入无一称姓,则墨子之‘墨’,断非姓明矣。窃疑墨家之学,内则薄葬,外则兼爱,无亲疏之分,无人我之辨,示大同于天下,与礼运所谓不独亲其亲,不同子其子之义同。以宗族姓氏为畛域之所生,故去姓而称号,以为其兼爱、尚同之量,又与释氏之法同。”又说:“墨子原书多称子墨子,夫称曰子者,皆尊美之词。不系于别号,即系于姓,然皆曰某子,断无以子字加于姓之上者。……若云墨为姓,则孔子可称子孔子,庄子可称之子庄子乎?”另有胡怀琛《墨子为印度人辩》认为:“‘墨’为‘ 貊 ’之转音,‘翟’即为‘狄 ’之异文,墨翟即‘ 貊狄 ’或‘ 蛮狄 ’”。他的结论是“‘墨翟’者‘ 墨狄 ’也,因面黑或衣黑而称‘墨’,因外国人而称‘ 狄 ’”。1935年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二集出版,也认为墨子非姓墨,称“墨”是因为墨子“色黑和衣黑”之故。
三曰“墨”为刑徒之名,或“色黑、瘠薄”之义。去台学者钱穆先生,不仅认为墨子非姓墨,并对“墨”还有新的解释,他在其《墨子》第一章《墨子传略》中说:“余考墨乃古代刑名之一。……古人犯轻刑,往往罚作奴隶苦工,……故知墨为刑徒。转辞言之,便为奴役。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故随被称为墨了。”时过半个世纪之后,1991年蔡尚思先生也说:“墨也许是姓,也可能含有色黑、瘠墨(俭薄)、绳墨、墨刑等含义,而以因为刑劳而致色黑,与其实形俭薄,以绳墨自矫为近是。”(《墨子研究论.墨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四曰“墨子姓墨胎氏 ,省为墨氏。”《史记.伯夷传》“索隐”引应劭曰:(孤竹)“伯夷之国也,君姓墨胎氏”。《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綦》云:“墨子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后来的一些辞书和关于姓氏的书,也有言墨子姓墨胎氏的。如史国强著《中国姓氏起源》云:“商朝有附庸国孤竹国,其地望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君名墨胎,是伯夷、叔齐之父。墨胎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得孤竹氏,有的以祖上名字为姓,遂有复姓墨胎,后省文去胎字,成为墨氏。”《辞源》“孤竹”条云:“古国名,墨胎氏。在今河北卢龙南。存在于商朝、西周、春秋时。”
五曰“墨子姓目夷氏,演为墨氏”。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说:“近人以墨姓多不见,对墨子的姓氏、祖籍起了很多猜测。我们以为,墨确实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宗族。”童书业先生《春秋左传研究》中说:“墨子实为目夷子的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说又成了张知寒先生墨子里籍“滕州”说的基石,并断言说“公子目夷实为第一代墨夷子,而墨子可能就是出生于小邾国的末代目夷子。”(《墨子研究论丛.再谈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
以上五说的前两说,即“墨子姓墨名乌”和“墨家均废姓,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完全是一种神话,与那些因梦感孕,吞卵而胎的大人物出世,一样玄妙、离奇,从无人相信。就连坚信“墨子非姓墨”的胡怀琛先生也说:“道书中之《琅(女寰)记》,谓墨子姓翟名乌,其母梦日入怀,而生墨子,故以‘乌’名。君以此说以为如何?曰:道书之言多神仙怪诞之事,固不可信。”(《墨翟为印度人辨》)之于墨家是否废姓,在当时,方授楚先生就坚决给予否定。他说:“按墨家诸子其姓可考者,甚多。如禽滑厘之姓禽,此无可疑者;高石子自称曰石(《耕柱》篇),则高当为姓,公尚过自称曰过,(《鲁问》篇,则公尚也当为姓;胜绰墨子称之为绰,(《鲁问》篇),则胜也姓也。就此墨子书中直接推证,知墨家未尝废姓也……无墨家弟子有高河、高孙子、禽子弟子有许犯、索卢珍,犯弟子有田系,墨家钜子有孟姓、田襄子,均当为姓名具备者”。
关于“墨为刑徒之名”,或“含有色墨、瘠薄之义”的说法,论者提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想,尽管听来有些道理,但似乎也不可能。墨子兼爱,苦而为义,利天下为之,是具有崇高美德的“圣人”和墨派钜子,万万不会同“刑徒”联在一起。虽然墨子生活俭薄,辛苦所极,肤色黑枯,也不会自持功劳,以为自名。若是门人弟子如此称之,给自己的师长送上浑号,也是有失尊重的。故此说也很不合情理。
关于墨子“姓墨胎氏”或“姓目夷氏”,“后省为墨氏”之说,两者确认墨子姓墨,但两者所指渊源却不同。前者认为墨子先祖为孤竹国君,后者认为是宋公子目夷子。孤竹君是商汤所封,墨胎氏自然从商汤所始;目夷子是宋襄公长兄的儿子,因封到目夷这个地方后才称目夷子,故目夷氏只能始于春秋之季。这样看来,墨胎和目夷这两姓的源头,要差近千年,而且都是一种推断,谁也没有列出证据。尽管顾颉刚和童书业先生再三强调:“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墨确实是他的真姓氏”,也只是从“墨”这个姓上推论的,故他说“从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然而“墨”与“目夷”,不仅自形不同,读音也不一样,怎么就能认定是一个姓呢?即便字形、字义相同,也是不能如此推论的。在中国同一个姓,不同源的很多,怎么能认为同姓就是一家呢?张知寒先生的论断更令人费解,他认为墨子是目夷子的后裔,其主要根据只是目夷子的封地和墓葬在滕州。但这又怎么就能说明墨子是目夷的后裔呢?墨子与目夷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究竟在什么时候和怎么衍化为墨氏的,张先生却没有作出任何回答。如果说姓墨就必定是目夷的后裔的话,那么《潜夫论.赞学》中所记载的“舜师纪后,禹师墨如”,该如何解释?这位早于目夷子一千五百余年,被夏禹就尊为师表的墨如,又该是何人,他又是谁的后裔呢?
张知寒先生还断言,“目夷子的后人均生息发展于‘目夷’(同上)。”然而,曾任监察御使、北平按察副使和兵部侍郎的明代陕西高陵人墨麟,却生在陕西高陵,而今天的滕州却历代无一家墨姓。看来,墨子是目夷子的后裔的推论,是无法成立的。
那么墨子到底姓什么?其先祖到底是谁?笔者也以为墨子姓墨名翟,但他的先祖却不是不知名姓的神仙,也不是不要姓名的外邦“狄”人;既不是孤竹君的君王,也不是宋公所封的王侯公子,而是《潜夫论.赞学》所说的“禹师墨如”。何以知之墨子姓墨名翟呢?首先,墨子自称为“翟”。如《贵义》篇,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又如《鲁问》篇,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墨子既然自称为“翟”,当然“翟”是其名,“墨”自然就是姓了。再则,在墨如之前,没见有以墨为名者,墨如是墨子的先祖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笔者再从以下三个方面略作阐述。
一、 从墨家思想渊源上看,墨子思想源于夏
《庄子.天下篇》云:“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淮南子.要略训》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锸,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歧,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愦,擩不暇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韩非子.显学》云:“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孙星衍《墨子后序》曰:“墨子以孔子异者,其学说出于夏礼。司马迁称‘善守御,为节用’。班固称其‘贵俭、兼爱、尚贤、明鬼、非命、尚同’,此其所长,而皆不知墨子所出。”《史记.自序》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曰:“墨者也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解三等,茅茨不剪,采橼不刮;食土(),啜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其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墨子.公孟》篇,墨子然何能传扬尧舜之道,言其德行,以为自家行为准绳,并以此抗拒周制,与儒家对垒,缘是他为夏人之后,禹师墨如是其先祖也。
二、 鲁山是夏人活动主要地域,又是夏人后来聚居区
既然墨子是夏人之后裔,然何墨子能世居鲁阳(今鲁山),成为今天鲁山的先民呢?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春秋分纪》云:“在夏为鲁县,刘累迁于此。”刘累乃尧之裔孙,夏帝孔甲之臣,并为孔甲养龙,赐姓御龙氏。刘累迁居鲁阳,可见鲁阳已为夏人之居了。
又《逸周书.殷祝解》云:“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土民复奔汤。”根据刘蔚华先生考证,夏桀与其属去之“鲁”,即鲁阳,也即今之鲁山。春秋以前鲁为地名者只有鲁山,周公封地称鲁国,也是周公初封于鲁山而名的。刘蔚华先生说:“周公东征后,把商奄(今山东曲阜——笔者)改称为鲁,实是初封于鲁山在名称上的沿用。”(1982年《中州学刊》第四期,《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荆三林教授在《试论殷商源流》中也指出:“周公初封地不是今日山东曲阜,而是河南鲁山。”(《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在夏桀溃败中,他竟带着五百人徙鲁山,看来鲁山一带早是夏人的领地和聚居区,如若不然,他们然何要独徙鲁山。
《史记.货殖列传》云:“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颖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规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徇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认侠,交通颖川,故至今谓之‘夏人’”。从地理位置上看,鲁山本来就处在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内,鲁山位于汝颖河上游,北毗河洛,南贯沙河,距夏禹之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境)、阳翟(今河南禹州,也即颖州),仅有几十公里,鲁山正在颖川、南阳之间,又是洛阳、颖川通往南阳的必经之地,显然这里早就是夏人的居住区。
三、 鲁山多有夏人留下的遗迹
鲁山有尧山、尧祠和刘累厅。尧山即今风景名胜区石人山。在石人山上有尧祠和累亭。张衡《南都赋》云:“远世则刘后甘阙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尧祠于鲁山。”《后汉书.郡国志》:“鲁阳有鲁山,有尧山,封刘累,立尧祠。”又云:“鲁阳有累亭。”《水经注》也曰:“尧之末孙刘累,……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至今尧祠、累亭遗址犹存,并正在修复与重建中。鲁山还有禹王冢和禹王河,禹王冢位于仓头乡境,禹王河发源仓头乡,汇入七里河,注入沙河。
另外鲁山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墨子的故事,不但说墨子姓墨名翟,还有民谣,曰:“坑,坑,坑衣裳,黑泥捏个墨子王;披头发,大脸膛,橡壳眼,高鼻梁;一身黑衣明光光,皂角大刀别腰上;一双赤脚朝前走,肩上挎个万宝囊;野鸡翎,长得花,天下污浊一扫光。”这首民谣描绘了墨子的形象与精神风貌,唱了不觉对墨子肃然起敬。但“野鸡翎,长得花”一句,却使不少人不得其解。另外鲁山红佛寺墨爷庙中的墨子塑像,发髻上也插着一根鸡毛。当地群众说,是因为墨子生肖属鸡,农历九月初八日生于今鲁山县二郎庙乡墨庙村。当地多有野山雉,即野鸡。野鸡也即“翟”,故墨子以翟为名。根据笔者和任继愈先生考证,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见任继愈《墨子》和拙作《墨子年代考述》),该年为辛酉年,正是属鸡。看来详知墨子生平者,莫过于故乡鲁山人。
再者,今鲁山多有刘姓、龙姓和夏姓,还有禹姓。刘姓者,刘累之后也(《通志.氏族略》)。夏氏、禹氏者,夏后之裔也(《风俗通》)。龙姓是因为刘累曾被赐姓御龙氏,其后裔有以龙为姓的。故在鲁山刘、龙二姓不分,既可说姓刘,也可说姓龙。今人史国强著《中国姓氏起源》说:“夏氏起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夏后氏,是禹王后裔,出自姒姓。大禹王也是黄帝后人。后尧为华夏部落首领时,大禹平治水土有功,舜在位时禅让给禹,禹封子,形成家天下,其子启建立夏王朝。西周初年,禹王的后代东搂公被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称为侯,凡不得封的禹王后裔,大多姓夏氏。”墨子先祖就是那不得封的禹王之后,故成为平民。看来,墨子姓墨名翟,为夏后之裔,其先祖为禹师墨如,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