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苏坟成因的探讨

作者:张显运 时间:2010-06-01 点击数:

   

    三苏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中重量级的人物,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安葬于河南郏县?对此问题研究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苏轼爱郏县的山水之美,卜葬于此

    此种观点至少在元代时已有,也是苏轼葬郏众说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史载,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曹师可《三苏先生祠堂记》云:

东坡先生由黄州而来,为汝之团练副使,默相其风土于郡之东约六十里,乡曰“钓台”,里曰“上瑞”,有山曰“峨眉”。其背也,雄峙扈阳;其面也,清流汝水。观形胜,适可为宅兆之佳地。因病,以书嘱弟子由曰:“吾死葬之于汝”。既卒,由是而安厝之。

    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年)时任郏县教谕的孙友仁也说:“方先生之治汝也,地有小峨眉山之名,及卒于常州也,得归葬故里,奈道途阻,终不获济,因卜厝于斯焉”。明成化年间任河南按察司副使的胡谧和清顺治年间编修的《郏县志》也持此种观点。2可见,早在元明以来不少学者认为苏轼卜葬郏县的原因是爱当地的山水之美,形似家乡峨眉山。

    1973年李绍连先生在《宋苏轼墓志及其他》一文中再次提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贬授汝州团练副使时曾赞赏此地,美似家乡峨眉山。因爱此山水,嘱其弟在他死后葬此,并为其作铭”。380年代以来,刘英照、罗世军等先生均主此说。4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的基础上老调重谈。如, 罗世军先生说:“(苏轼)也曾想回归故里,以终晚年。然而,天涯飘零,生计困顿,最后把形似家乡的小峨眉作为最终归宿。苏东坡曾任汝州团练副使,多次到郏县游览,见此地山清水秀,酷似家乡山水,因号曰:小峨眉。”5郏县文化局的同志在《郏县“三苏坟”简介》中写道:“苏轼生前多次到过此地,见是处青山秀景色宜人‘形胜美其家乡’,遂有终焉之志。”刘会昌先生等认为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苏辙任汝州知州期间,兄弟俩多次途经许、洛故道,畅游有小峨眉山,爱其景色宜人,形似家乡峨眉山,遂有终老此地之意。贾彩云先生则指出,苏轼亲自为郏县“小峨眉山”命名,该山与蜀之峨眉并驾齐驱,故死后埋葬于此。李杰虎先生通过分析苏轼的谪宦生涯及其诗词后指出,苏轼多次暗示想在小峨眉山一带找寻一块隐居之地,元丰七年(1084年)他自黄州贬谪汝州的途中来到郏县,“更加深了对这块终老之地的恋念。他要求死后葬在这里,想来只是了却生前的夙愿而已”。张新斌先生认为郏县上瑞里风景秀丽,北靠嵩山,南临汝水,形似苏轼家乡峨眉山,故苏轼死后埋葬与此。

综上所述,研究者大多认为苏轼曾担任汝州团练副使,多次到郏县游览,见此地山清水秀,酷似家乡峨眉山,临终遗言要求埋葬在小峨眉。其实,此种观点尚可商榷。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下诏将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实际上苏轼并未去汝州赴任,更谈不上在任上多次到郏县游览。如,据史料记载:

    (苏轼)先蒙恩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寻上表乞于常州居住,奉圣旨,依所乞,臣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到常州讫者。1

史料明确提到苏轼并未去汝州而是直接去了常州。苏轼为何不去汝州赴任呢?且看下面两则史料:

    臣轼言。伏奉正月二十五日诰命,特首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者……憔悴废人,章狂矢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併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今哲盟恩凉意如舟,幅度训词……但以禄廩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资用罄竭,去汝州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与其强颜忍耻,干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

由上述史料可知,苏轼未能去汝赴任主要有三个原因:苏轼疾病连年,穷困潦倒,心灰意冷,身体条件不允许;囊中羞涩,举家北迁,累重道远,交通不便;常州微有薄田,尚能维持生活,迁居常州。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上述论者认为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期间多次到郏县游览,“爱当地的山水之美,卜葬于此”的观点纯属主观臆断。

   其次,苏轼临终遗言并未说明要葬在郏县。据史料记载:“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轼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而当时苏辙正在颍州任上。两地相隔千里,苏轼来不及与苏辙商讨明确的归葬瘗所,“嵩山下”只是泛指,是郏县,也可能是周边其他州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在于不少研究者在史料的征引上没有去辨别真伪,大多采用后人编撰的二手或三手材料。如一些研究者引用三苏坟院内元明时期的碑刻、清顺治年间编修的《郏县志》,或1986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苏坟资料汇编》,出现了人云亦云的错误。

(二)手足情深,朝夕为伴

    苏轼、苏辙兄弟一向情深意笃,终身不渝。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则说苏辙“我歌醉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兄弟情深,溢于言表。正因为如此,不少“三苏坟”研究论者认为苏轼之所以临终遗言“葬我嵩山下”,就是为了能和苏辙朝夕相伴。如胡铁军先生指出,“苏轼生性豁达乐观,对政治现实洞若观火,采取审慎避祸的态度,所以生前不欲前往颍昌与苏辙相聚;但是万一病有不起,则死后自可抛弃一切疑虑,将墓地选择在苏辙左右,也可兄弟朝夕相伴。”叶克强先生则坦诚地说:“没有研究过苏东坡,单凭感觉我就认定他之所以要归葬郏县小峨眉山,完全是为了最终要栖身于手足亲情的温暖和故乡的怀抱,虽故乡遥不可及,也要在虚拟的故土中安睡。”可谓无知者无畏。

 (三)河南为苏轼的第二故乡,爱其乡土人情,埋骨于此

    王祖远先生在《河南郏县的“三苏坟”》中指出:“西蜀眉山是苏轼的故乡,也是他出生的地方,中原的河南则被他视为第二故乡。苏轼是一个很重乡情的人……常言道:落叶归根但这个‘根’在苏轼心中不仅是他出生的故土,也是他滋育、哺育他成长的祖国每一村土地,才有了苏轼和他兄弟苏辙乐葬河南的一段佳话。”张晓玲则认为,苏轼把人生的终极选定在莲花山上(小峨眉)是因为,“河南的山水土地上有他报国忧民的人生憧憬,有他艰难的仕途步履,有他心系民众的乐与忧,也有他冤屈悲痛的男儿泪”。这种观点则属凭空臆想,缺少材料证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仅因为苏轼把河南当作他的第二故乡,那他也可以葬在京师开封或西京洛阳。

(四)三苏坟的形成乃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苏为何葬在郏县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这种原因的是目前尚未发现有三苏葬在郏县可靠文献的记载。但但从一种原因去推测或解释三苏葬郏是没法自圆其说的。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三苏葬在郏县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郑孝燮先生指出:“元丰八年(1085)五月,苏轼从黄州去了一次小峨眉山,由于年迈且遭贬之缘故,当看到此地与家乡的峨眉山相似时,就产生了死后葬蜀‘叶落归根’的心情,但又考虑到家乡已无直系亲属,且这时家境已不富裕,子孙又多散居在郏城小峨眉山一带,为了将来归葬、祭祀之便,就改变了主意,另选了郏城小峨眉山为瘗地。”饶学刚先生从苏轼生命流程与东坡文化现象的视角切入,认为苏轼“贪恋圣世”,“得共中原”,“视葬地类蜀之峨眉山而“喜欢其风土”,向往“皇天后土”,“还千古英灵之气”等深蕴的文化内涵,从而认定苏轼葬嵩阳小峨眉乃历史的必然。乔蕾指出苏轼遵从父亲遗命,死后归葬洛阳,再加之当时经济条件限制,其子苏适(当为苏过,笔者注)也要去颍州投靠苏辙为生,所以最终葬于嵩山下。23张天星先生从苏辙的一些作品入手分析其心理历程,指出苏辙自始至终都无卜葬他乡之意。造成苏辙晚年葬地选择的矛盾心态之原因除了受经济条件限制外,还因父命在先和浓浓的乡土情节。在归葬地选择上因未来得及同苏轼商议,故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也有些论者指出二苏葬郏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嵩少南簏的郏县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还有人认为三苏坟的最终形成有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其实关于三苏葬在郏县的原因,既然目前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让大家都能够接受,其实不妨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有利于“三苏坟”成因探讨的深入。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