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地理概念中,伏牛山同豫西大部分地区,几乎可以划等号。涉及两省八市(地区)三十余个县(市、区),主要指今河南平顶山市及其辖区的汝州、郏县、宝丰、石龙区、鲁山、叶县、舞钢,漯河地区的舞阳、郾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遂平,南阳市的内乡、南召、淅川、方城、社旗,洛阳市的嵩县、栾川、伊川、汝阳,三门峡市的卢氏,许昌市的禹州、襄城以及陕西省商州市的洛南、丹凤、商南等。本文涉及的时间界限和区域,是1938年夏秋至1944年春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原抗战时的伏牛山东麓边缘地区,这一地区多在今平顶山地区。在中原抗战中,伏牛山地区像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日寇的西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突出的贡献。
一、伏牛山地区在中原抗战中的地位
中原抗战是与全国抗日战争紧密相连的,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全国抗战情绪空前高涨,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7月河南省会开封沦陷,是中原抗战的初期阶段;自此到1944年春天日寇为打通西进与南下通道,摆脱深陷太平洋战争的困境,脱离东南亚战争的牵制,不惜孤注一掷,发动河南战役这段时间,是中原抗战的胶着阶段;河南战役之后,中共中央及时调整中原战场格局,派遣八路军皮(定钧)徐(子荣)支队渡黄河南下,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会同新四军黄霖兵团北上,扩大豫南豫中根据地,把南北抗日力量连成了一个整体,在日寇占领区腹部插上了一把锋利的刺刀,直至日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是中原抗战的最后阶段。伏牛山地区在这三个阶段中,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地位。
(一)第一个阶段,伏牛山地区是全国和中原抗战的大后防
这一时期,沿伏牛山东麓数百万人民为了支援全国及豫北豫东豫南的抗日战争,以最大的热情,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到抗战工作中去。鲁山县中共党员林承蔚、王复出等,在延安特派员王象乾的领导下,争取县政府同意,兴办抗日救护训练班,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的救护人员;又积极物色进步青年学生,向陕北延安输送有生力量,还成立了抗日妇救会,宣传队等。襄城县县长李峰,是东北来的进步人士,经东北党的地下组织做工作,怀着对日寇的仇恨,吸收东北流亡来的大批青年学生,组织救亡工作训练班,培养抗日人才,后又发起成立襄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建立了抗敌自卫团和联防区,把周围数县的东北逃亡学生和进步青年吸引到抗日队伍中来。1938年12月,李峰被国民党顽固派以政治动向不明为由,撤去县长职务。[1]
汝州在延安特派员李书田等的领导下,成立了共产党的武装小组;王象乾、李书田等利用汝、宝、郏地区在中原军阀混战时期地方武装多如牛毛,旧军阀队伍大小军官遍布乡里的条件,宣传抗日思想,兴办了在乡军官训练团,组织起抗日武装。[2]冯玉祥、卫立煌也曾在此发表抗日演说,印发抗战宣传品,呼吁人们“覆巢之下,必无完卵”的保家卫国思想。伏牛山地区人民在这一阶段的各种努力,为后来能很好地坚持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这一地区是中原抗战的重要大通道
自从日寇占领开封,到1944年春天发动河南战役,在5年多的时间里,河南人民除了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外,还饱受水旱蝗汤四大灾害的煎熬,平顶山地区在当时既是抗战后方,又是斗争前沿。在中原特别是豫西抗战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为全国的抗日战争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战争胶着时期,按照形势的发展趋势,我党把中原抗战的重点放在豫东、豫南和豫西战场上,以豫西为主,主要以三点两线为活动范围,三点是郑州、洛阳和许昌,两线是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实际上,还有一个天然屏障,就是八百里伏牛山,伏牛山连接了豫西豫南两个抗日根据地,与三点两线共同组成了阻止日寇西进和南下的一道屏障,延缓了日军的侵略进程,为全国乃至东南亚的抗战赢得了时间。而今天的平顶山市所辖地区,则是这道屏障的把门将军,其重要位置不言自明。
说平顶山地区成为当时中原抗战的大通道,是因为日军侵入中原以后,京汉铁路实际上一直处于瘫痪状态,从开封到许昌之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游击区,也是日寇实施空中打击的范围,情况十分复杂。因此,从我党的抗战圣地延安到中原乃至华南,无论是信息传递、物资运输还是人员调换来往,都需要有一条绝对安全的通道才行,这条通道又只有在平顶山境域内。这是因为,从陕北过黄河,经八路军的渑池兵站到洛阳,走西边是群山连绵,既有八百里伏牛山相隔,又有南阳国民党顽固派重兵把守,可以说困难重重。惟独出伊阙、过龙门、沿伊河川到临汝,然后翻过汝州与鲁山交界的歇马岭,这条线路是古代由洛阳到南阳的必经古道,过鲁山后往西南叶县、方城方向,然后入桐柏山进入新四军豫南根据地,到达新四军总部驻地确山竹沟,可以说,这是一条最近也最安全的交通线。
(三)第三个阶段,这一地区成为八路军与新四军、豫北、豫西和豫南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连接点这一地位非常重要,具有非凡的军事战略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日寇发动河南战役之后,豫西大片土地沦落敌手,而国民党顽固派却望风而逃,丢盔卸甲,使日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攻陷三四十个城市。为了阻止日寇的猖狂进攻,占领中原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党中央及时地作出正确战略决策,派八路军太岳兵团一部南渡黄河,直插敌寇心脏,在密县、登封、临汝一带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这支由皮定均、徐子荣带领的先遣部队,于1944年10月迅速在汝州大峪和登封白栗坪站稳脚跟,建立了抗日政权。[2]
1945年5月,王树声将军又在此基础上,迅速把根据地扩大到郏县、襄城、宝丰、鲁山、禹县等地;而新四军黄霖兵团与叶舞支队也迅速北上,与八路军主力会师,把豫南、豫西两块根据地连在一起。[2]
平顶山作为重要的连接地区,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起到的巨大作用依然存在,鲁山作为中原局、中原军区和豫西省政府的所在地,成为中共一个时期内河南的政治军事中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过去,一些人认为,新四军主要活动区域在大别山、桐柏山,八路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伏牛山东部沿线、或者说今平顶山地区在中原抗战中是个死角,研究的意义不大。笔者并不这么认为,除了以上所说的外,还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开封沦陷后,中原由抗日后方成为前沿,伏牛山地区离北边和东边的日寇占领区都不过三百余里,已经进入了日军的空中打击范围;第二,即使在这几百里的距离内,也是战争的游击区,遍布着各种武装势力,明的有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驻军、日军和伪军、民间自发的抗日武装,当然还有一部分县乡保安、土匪武装。除了这些,还有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那就是我党的地下组织、国民党的军、中统特务组织、日本特务机关和黑龙会、青龙会等,还有一些反动会道门。各方面的武装和势力在这里风云际会,鱼龙混杂,或明枪或暗箭,演绎了一场持久而复杂的激烈交锋。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极少有哪一个地方同时出现这么多力量交汇的局面。第三,平顶山地区既是我党两大抗日武装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接合部,它同时也是日、伪、顽既斗争又合作的接合部,许多活动在这里进行,河南省会开封沦陷后,国民党省党部、省政府、省参议会和三青团省团部及其所属机关,就内迁伏牛山区边缘鲁山县城,时间达两年之久。[3]
既为抗日战争搜集情报、培养沦陷区谍报特工人才需要,又为监视、对付共产党地下组织,由美国人参与训导的中美合作所汝州军统特工训练班,也曾设立于汝州风穴寺。[4]因此,说它是中原抗战的斗争前沿,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二、伏牛山东麓沿线地区在中原抗战中的贡献
由于以上所述伏牛山地区在中原抗战不同阶段的几个不同地位,决定了在这块充满抗战烽火的热土上,也必然要发生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突出贡献。
(一)伏牛山东麓沿线地区在中原抗战中的突出贡献
在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特别是六年多的中原抗战中,伏牛山地区以它的独特位置,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其突出的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作为抵御日寇西进的斗争中,所起到的屏障作用,它延缓了日寇西进、南下达五年半之久,尽管其间有多种原因,但豫西地区的抗日行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二是为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地域优势和人力物力的保证。皮徐支队等南渡黄河之后,首先在临登地区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逐步向南发展,与豫南的新四军遥相呼应,给了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三是在日寇发动河南战役占领今平顶山各县市后,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支持下,纷纷组织起来,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成为打击和埋葬日伪军的主战场。
(二)在中原抗战期间,该地区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1.1932年11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团的一部分,从方城柳河途经鲁山县下汤进入栾川; 2.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根据地出发北上抗日,有2 000多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26日晚上进入叶县,经保安镇东北龙潭、沈庄一带,越过许南公路,沿方城、叶县边界山地西行,28日突破国民党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的堵截,于孤石滩街渡过澧河,29日下午进入鲁山县境,途经熊背、老庙庄、下汤、中汤,沿途开仓济贫,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2月1日下午,红军沿赵村北河经二郎庙、板房、越过木达岭进入嵩县。在平顶山市区域4天内,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周旋迂回,反复较量,进行了数次战斗,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有的红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这块儿土地上。[2]3.为了指导中原抗战,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同志,在1938年11月和1939年9月,曾两次由陕北经洛阳进入平顶山地区,安全到达确山竹沟。4.由八路军皮徐支队在临汝大峪店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领导临汝、登封等地的抗日斗争。5.由刘昌毅同志带领的八路军六支队,1944年南渡黄河,进入临(汝)、宝(丰)、禹(县)、郏(县)、襄(城)等地,建立了禹郏县委,开辟了豫西根据地新区。这两个根据地为豫西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6.在抗战后期,由王震同志率领的南下支队,渡过黄河,由平顶山地区进入豫南,开辟新的根据地。7.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南下西进的道路,挽救他们在东南亚的困境,发动了河南战役,汤恩伯部队一触即溃,豫西人民纷纷截夺逃军枪支,拉起抗日武装,对日寇进行还击,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4]8.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在黄林的率领下,于今舞钢市尹集乡母猪峡痛歼日伪军,大长了中原人民的志气。9.1945年8月14日,新四军叶舞支队在平顶山湛河区的姚孟村,伏击日伪军队,打了一场漂亮仗。次日,日军宣布向中国无条件投降。[5]
(三)在抗日战争时期,该地区涌现的众多抗日英雄
郏县的牛子龙、吴凤翔两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牛子龙任国民党军统豫站特别行动队长,借助军统力量,刺杀了投敌卖国、无恶不作,残害开封人民的伪警备司令刘兴周。不久,又策划并派遣吴凤翔等刺杀小组,深入开封日军驻华北五省特务总机关,刺杀了少将机关长吉川贞佐及其包括日本天皇外甥在内的日军华北视察团全部成员,兵不血刃安全撤回。后又在商丘伏击并击毙一名日军少将,使日伪军闻风丧胆,不敢听说牛、吴两人大名,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狠煞了日伪军的气焰。还有郏县的王永泉、王振东等,都为抗战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鲁山的王恩久在1938年12月,即任中共豫南省委委员、统战部长,1939年10月,又任河南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长,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竹沟惨案中,他遵从新四军上级组织指示,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会见制造惨案的敌人指挥官、国民党确山县长许工超,竟被敌人活埋。还有张明亮、尚志三等,都是名扬四方的抗日英雄;叶县的段语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了平顶山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县级组织叶县共产党小组,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叶县组织武装,1945年任新四军豫中游击兵团叶县独立团特务大队长,为本地区的抗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段永健是叶县旧县人,1928年入党,1939年到确山竹沟任新四军团军需队长,为新四军的后勤供应作出了突出功绩。杨金印,叶县旧县乡人。原为县立师范附小教师,1944年6月,日军侵入叶县,与朋友组织武装展开游击斗争,1945年三月接受新四军改编,组建叶舞支队,任支队供给队长,并加入共产党,在新四军第五师抗大分校学习后,任河南省军分区独立旅团供给处长,1948年英勇牺牲。苏兴是叶县龚店乡人,1940年11月加入新四军,随部队转战数省,身经大小战斗八十余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宝丰的张立志,1937年考入开封一高,次年九月经河南大学教授范文澜推荐,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入陕北抗大学习并入党,1944年九月,被抽调皮徐支队豫西工作队,战斗在嵩萁山区,任登封县委书记兼独立团长,禹郏县委书记等职,与日伪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抗日战争中,该地区还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汝州、舞钢作为豫西、豫南抗日根据地,抗日英雄人物更多,在此就不一一述及。
三、饱受日寇蹂躏的伏牛山东麓沿线人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地侵华,8月13日入侵上海,12月攻陷国民政, 府所在地南京,1938年春,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由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几个月内占领整个华北;1938年2月,占领豫北,战火烧到了黄河之滨。1938年6月,蒋介石强行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寇前进。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阻止住日军,反而使豫皖苏三省几十个县市四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泽国,上千万人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制造了荒无人烟的黄泛区。几乎同时,河南省省会开封沦陷,省会西迁伏牛山东麓的鲁山县,河南人民开始陷入战争的深渊,也开始了与敌寇浴血奋战的艰苦斗争岁月。
伏牛山东麓沿线地区作为长期阻挡日军西进的一道屏障,也是日寇进行疯狂报复的重要目标,抗战期间,日军仅在平顶山地区就制造惨案有数十起之多,主要的有:在市区四矿附近黄山寨、褚庄、武庄轰炸无辜平民的惨案,1943年2月,日寇加紧了对豫西的围剿与轰炸,叶县等地的老百姓为躲避日军,多到靠近山区的亲戚朋友家中投靠,平顶山周围一时人烟多起来,日军飞机见人群就投炸弹,一次就炸死275人,炸倒房屋1 000多间,伤者不计其数。在宝丰观音堂制造大屠杀的惨案,宝丰沦陷后,日本鬼子把老百姓都赶到场院上,极尽侮辱与欺凌,稍加反抗就被刺刀挑死,或者放狼狗撕咬致死。在襄城郏县交界紫云山六王冢,日军把我军抵抗的怒气撒到老百姓身上,把抓住的几十个男女老少剥光捆到树上,进行暴打凌辱,直至断气,有两个受不了折磨痛骂鬼子,竟被活剥,制造出骇世惨案。还在鲁山烧杀抢掠、轮奸妇女,枪挑无辜婴儿。日寇所到之处,还往水井里投粪下毒,往面缸里拉屎撒尿,到处留下了暴行与罪恶,令人发指,罄竹难书。在汝州,日军飞机不断狂轰滥炸,大多伤及无辜平民,一次在轰炸一所小学校时,炸死炸伤儿童数十名;在占领宝丰县城后,打着检查良民证的借口,枪杀百姓四十余名。据不完全统计,日寇在占领豫西前后,所制造的大小血案数百个,死伤百姓数千人。[2]
这些国仇家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永远不应该忘记。
四、中原抗战在伏牛山地区留下的文化遗存
在中原抗战中,伏牛山地区也留下了许多抗日战争文化遗存。特别是与日寇对垒数年的平顶山境域内,有更多的抗战实物与非物质文化:在郏县黄道乡,有禹郏县委抗日根据地旧址;在舞钢九头崖虎头山,有新四军痛歼日伪军遗址,有烈士陵园;在郏县冢头乡,有抗日英雄牛子龙的故居;在叶县,有叶舞支队众多活动遗址;在汝州大峪,有皮定均、徐子荣将军的征战遗存和登临抗日根据地旧址;在市区姚孟,有叶舞支队歼敌遗址;在鲁山,有黄树声将军南下支队遗迹;在叶县、鲁山和南阳方城交界沿线,有红二十五军长征遗迹等。还有众多关于以上所提的抗战故事、传说、民谣广为流传。除此之外。河南省国民政府遗址、臧克家在叶县的活动、抗日报刊编辑所在地、汝州风穴寺中美合作所特工训练班遗址,中美混合空军部队在鲁山的激烈空战记载,国民党有关部队和驻军在此地区奋勇抗战的经过等,都是中原抗战的文化遗存。以上所及,都为我们研究伏牛山地区文化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襄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襄城县志:大事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9-12.
[2]平顶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平顶山市志:大事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5-23.
[3]鲁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鲁山县志:大事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8-11.
[4]汝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汝州市志:大事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0-19.
[5]舞钢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舞钢市志:大事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