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根的生命意义

作者:曹旭 时间:2010-11-05 点击数:

    一、马街书会的起源与发展

    马街村位于宝丰县南,距县城7.5公里。是号称八百里伏牛山东麓丘陵地带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

    到过马街书会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不用邀请,都会千里迢迢云集马街。他们在会上说书亮艺、以书会友、交流技艺、面对观众平等竞争,争当说书状元。远近的人们扶老携幼、乘车步行、投亲靠友,蜂涌而至。商贩摊点、风味小吃、琳琅满目,热闹非凡。书会绵延几百里,满山遍野简板颤动,丝弦声声。三天盛会艺人近千,观众以及逛会的老百姓多达数十万人次。马街书会特别是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平顶山市举办后,规模越来越大、游人越来越多,盛况空前,马街书会更是名振全国,蜚声海内外。

    一个平平凡凡名不见经传的小集镇,一个交通不便、经济并不发达的偏僻小山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轰动效益?为什么会对曲艺名流和民间艺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什么会受到历代老百姓的欢迎,历时七百多年至今而不衰?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以便掌握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摸索经验,总结教训,使曲艺事业有个长足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要求,更能流传万代。要真正了解和理解马街书会,我们必须追溯它悠久的历史,研究探讨它的起源和发展,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分析和现场的调查研究,概括为三种传说和一个根据。

    1、传说很久以前,马街有个说唱大鼓书的老艺人叫马德平,收了很多弟子,他去世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三,弟子们给他送葬,为了表示悼念,就围成一圈演唱。第二年祭日,弟子们来上坟又聚在一起。就这样年复一年,弟子带弟子代代相传,由纪念师尊而形成习俗,成了马街书会的起源。

    2、马街地处丘陵地带,春冬之交常常干旱少雨,当地民众就到马街火神庙祈雨。因请不起大戏,就请来远近的说唱班。年年祈雨、年年热闹,久而久之约定成俗,马街书会也就由此而生。

    3、马街一带地脊民贫,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正是农村青黄不接之时,各地民间说唱艺人为了度春荒,就在马街聚会演唱,好让远近村庄请走,以顾温饱得以生存,世代相沿,流传至今,马街会仍保留着这个风俗。

    4、根据马街广严寺和火神庙的碑文记载“古刹大会起于元延祐年间,盛于明、清。”即公元一三一四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宝丰县志和宝丰大事记对此也有具体记载。例如: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会首司老八要求与会艺人每人捐香资一文,计得二千七百文,即到会2700名艺人,可见书会之盛况。

    这三种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虽然无多少文字根据,仅为民间传说。但据我们调查和了解它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马街书会悠久的历史相呼相应,是曲艺艺术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反映了马街书会在长期的沿革过程中,无数穷苦艺人的悲惨生活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几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人民群众的辛酸和欢乐,汗水和泪水,汇成艺术受此浇灌,才在我们的故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虽然历经改朝换代、战争和动乱、天灾和人祸,却生生息息,永不泯灭。

    二、典型的农村文化市场

    马街书会能绵延七百多年,至今不衰,原因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有以下三条重要的因素:

    1、地处中原的马街村,曲艺艺术流传很广,群众基础极为深厚。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等很多曲种从唱腔到唱段,从调门到演奏,老百姓十分熟悉和热爱。很多优秀的曲种和唱段他们都会,并且,以口传心授的方法,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可以这么说,在马街周围方圆几十里,随便拉个都能哼上几句,说上几段。

    2、由于当地老百姓热爱曲艺艺术,对民间说唱艺人就倍加爱护和尊重。据我们了解,参加过马街书会的艺人们大多数都有同感。每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前夕,各地艺人风尘扑扑赶向马街时,村民们都是自觉地高接远送,递烟端茶,吃喝不论,嘘寒问暖。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马街一带,只要说你是来赶会的说唱艺人,吃住不用掏钱,冷了有人送衣,病了有人送药,遇上困难送路费盘缠的也大有人在。据县志记载和马街村民讲,即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马街书会也没停止过,到会的曲种十几种,唱棚百余个。在民族浩劫的十年动乱中,在文化专制主义思想指导下,有人想取缔马街书会,但是,艺人们不怕抓,不怕罚,棒打不散,驱赶不走,在老百姓的保护下,坚持在马街游转说书,交友切磋。这种淳朴善良的民风,这种对说唱艺人们真情实感,这种对曲艺艺术的特别热爱,正是马街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是马街书会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最重要的是马街书会从古到今,早已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农村文化市场,各地来请说唱艺人的称之谓“写书”,他们在书会上到处游转说唱,遇到合适的唱棚,就可以和演唱者讨价还价,一经谈妥价钱,就被写书人接走,到各个来请的村镇演唱。这种公平合理的交易,独特的文化现象,今天看来实际这正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一方面是那些以卖艺为生的说唱艺人的生存手段,另一方面马街书会以市场经济的手段,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粮食食粮。从更深层研究和探讨,马街书会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不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正是因为马街书会是个能给说唱艺人和老百姓带来利益的典型的文化市场。这样写书请戏的交易方式,给我们很好的提示和启迪,为曲艺艺术走向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马街书会展望 

    穿越历史的回音壁,让我们倾听一下中华民族独有的丝弦之音吧!四川的清音,京津的鼓书,苏杭的评弹,河南的坠子,福建的南音,广西的文场,广东的粤曲等等,每个曲种都有它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都产生过伟大的艺术家和优秀的唱腔、唱段及传世之作。马街书会虽然历史悠久,传说动人,却没有产生过举世闻名的曲艺艺术家的曲种,但,它却以自己独特的风姿站立在曲艺艺术大家庭中,因为它产生了古今闻名的文化市场——马街书会。以“曲艺之乡”的美名和热情迎接着全国曲艺界的朋友们,举办着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古老的马街书会正以青春的姿态,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自199510月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平顶山成功举办以后,马街书会的规模和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扩大,1997年到会的曲艺已达460棚,近二千艺人。“说书状元”的竞争更加激烈,说唱的技巧和内容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大幅度的提高,音响设备,服装道具更加先进。而且,每年都邀请全国著名曲艺艺术家和说书状元们同台演出,组成精彩的“马街书会”文艺晚会,招待来自全国曲艺界的朋友和闻名而至的游客们。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已经成了马街和我县及平顶山市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平顶山市委和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备中国曲艺城(中国曲艺中心),以实际行动为繁荣曲艺事业,做出贡献。

    曲艺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来自乡土,植根于乡土,像一朵带着独有乡土芬芳的鲜花,盛开在祖国的百花园中,马街书会就是这园中肥沃的泥土,鲜花扎根在这泥土里,必然是更鲜艳、更美丽,这就是花与根的生命意义。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