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瓷器考古的新进展

作者:孙新民 时间:2010-07-08 点击数:

瓷器与造纸术、指南针、火约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因此在英文中瓷器被称作China,成为我国国名的代称。中国陶瓷手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大的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宋至清代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的繁荣。

近二十年来中国瓷器考古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一是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不少重要的古瓷窑遗址被发现和发掘,揭示了中国古代先进的制瓷工艺和烧制技术;一批贵族墓葬、塔基和窖藏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完整瓷器,展现了中国瓷器的精美造型和繁缛装饰。

二是中国水下考古迅速兴起和发展,相继在渤海、黄河和南海发掘出多座沉船,这些沉船中出土瓷器数量惊人,反映了北宋至清代贸易的繁盛。

三是新的科技手段大量应用,在过去仅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还采用热释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穆斯堡尔分析、加速器质谱分析、X荧光分析和线扫描分析等测试手段,用于检测瓷器的微量元素,以区分不同窑口瓷器胎、釉的差别和产地。

四是陶瓷专题学术会议定期召开,深化了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成果。中国古陶瓷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分别收入《中国古陶瓷研究》1-13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每两年举办一次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会议论文集已经连续出版7辑。

五是瓷窑遗址考古报告不断面世,为深入研究一批古代名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已累计出版《唐代黄堡窑址》(1992年)、《南宋官窑》(1996年)、《长沙窑》(1996)、《观台磁州窑址》(1997年)、《宋代耀州窑址》(1998年)、《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2002年)、《寺龙口越窑》(2002年)、《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2005年)、《景德镇湖田窑址》(2007年)和《禹州钧台窑》(2008年)等10余部。尤其是1998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史。陶瓷卷》,反映了中国长达万年的陶瓷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六是一批瓷窑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向世人展现了悠久的中国陶瓷文化。其中有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南宋官窑博物馆、陕西省铜川市的耀州窑博物馆、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博物馆、地处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博物馆和河南省宝丰县的汝窑博物馆等。

一、瓷窑遗址考古的新发现

1、原始青瓷窑址

2007年在浙江省德清县发掘的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是国内首次对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火烧山窑址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发掘揭露了3处龙窑床,原始青瓷产品主要为碗、盘、罐、水盂、钵、盆等生活用具,也有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簋等。亭子桥战国窑址,揭露了7条窑炉遗迹,其中二号窑通斜长8.7米,分窑床和火膛两部分,具有短而宽的特点。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仿青铜造型的原始青瓷礼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发掘者称之为越国“官窑”,无锡鸿山越墓出土的原始青瓷礼乐器,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2、早期越窑

2006年在浙江省上虞市发掘的尼姑婆山窑址,是越窑三国西晋时期专门生产实用器物的窑场,揭露龙窑1条、类似作坊遗迹1处,并获取大量瓷器及窑具标本。龙窑全长13、窑宽2.2、残高0.15-0.3米。窑具数量众多,主要为间隔具和垫具两种。产品十分丰富,有碗、罐、洗、樽、盘口壶、扁壶、虎子等,不少器物装饰有压印和刻划纹饰,代表了当时青瓷生产工艺的最高水准。

3、唐代巩县窑

2002年发掘的河南省巩义市黄冶窑址,是一处主要烧制唐三彩的大型窑场。但窑址中还出土了一批唐代白瓷和唐青花,唐青花残片的发现弥足珍贵,为江苏扬州城出土的唐青花找到了产地;唐白瓷贯耳瓶、三足樽和三足炉等器型硕大,胎质细腻纯净,釉色纯白或微闪青色。《元和郡县志》和《新唐书。地理志》均有河南府在开元年间贡白瓷的记载,巩义窑很可能就是开元年间烧制进贡白瓷的窑口。

4、宋代汝窑

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1987年首次试掘确定为汝窑址,2000年第五次发掘找到汝窑中心烧造区。已揭露窑炉20座,制瓷作坊2处,并发现澄泥池和水井等制瓷遗迹。汝窑由于为宫廷烧造御用瓷的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这次发掘除有传世品中的常见器类外,也发现了薰炉、套盒、梅瓶、方壶等新器型,并在不少器物表面还饰有装饰,尤以莲纹、龙纹最常见,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宋代老虎洞窑

据文献记载,南宋官窑先后有两处,分别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20世纪末在杭州市万松岭一带发现的老虎洞窑址,被认为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计清理出龙窑窑炉3座、小型馒头窑4座,作坊10处,瓷片堆积坑24个。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瓷器和窑具,既有日常生活用具,又有仿青铜礼器的炉、尊、觚等,釉色以粉青为主,滋润如玉。

6、明代景德镇御窑厂

明代洪武二年,明王朝在江西省景德镇珠山设置“御器厂”,调集全国各地制瓷高手,为朝廷生产御用瓷器。2002-2003年在景德镇珠山北麓的发掘,发现明初官窑窑炉遗迹4座,埋藏明永乐、宣德官窑落选贡品的遗存2处,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官窑瓷器标本,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永乐瓷器有红釉刻花梅瓶、釉里红龙纹梅瓶和龙纹大碗等,宣德瓷器有白釉器、红釉器和仿哥窑细纹片器,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和“宣德年制”四字篆文款,不少品种尚未见诸传世品,弥足珍贵。

二、墓葬、塔基、窖藏出土的精品瓷器

1、周代越国贵族墓

2003至2004年发掘的江苏省无锡市鸿山越国贵族墓,年代为战国早期,所发掘的7座墓共计出土随葬品2000余件。其中丘承墩越墓的规模仅次于浙江省绍兴市印山越王墓,出土了581件原始青瓷器,绝大多数为成组成套的仿青铜礼、乐器,造型精美,工艺成熟,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唐代法门寺地宫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6件越窑青瓷,有碗、盘、碟、八棱净水瓶等,造型仿金银器,釉青碧如水,匀净光亮。同时出土的宝物帐志文中有“瓷秘色”的文字,从而确定这批瓷器就是文献记载中的越窑秘色瓷,为秘色瓷的界定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器资料。

3、宋代遂宁窖藏

1991年,在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发现1处南宋时代窖藏,出土瓷器985件,是国内窖藏瓷器数量最多的一次重要发现。这批瓷器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保存状态良好,分别有浙江省龙泉窑青瓷、江西省景德镇窑青白瓷、河北省定窑白瓷、四川省广元窑天目瓷和陕西省耀州窑青瓷等多个窑口,集中展示了中国南宋时期瓷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4、明代梁庄王墓

2001年发掘的明代梁庄王朱瞻垍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大洪村,墓室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其中有金、银、玉器1400余件,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该墓出土了8件永、宣时期的瓷器,有青花瓷瓶、青花瓷锺和泥金龙纹瓷锺,尤以青花龙纹锺、金锺盖和镀金银托盏组成的一套器物最有特色。其中瓷锺以往称之为“高足碗”,据墓内所出之金锺盖铭,应名瓷锺。

三、水下考古取得丰硕成果

20年来中国水下考古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水下考古人员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海南等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发掘的古代文化遗产遍及渤海、黄海和南海,实现了从起步到成熟、从近海到远洋的迅速转变。重要的水下考古工作有三道岗元代沉船、“白礁1号”宋代沉船、“碗礁1号”清代沉船、“华光噍1号”宋代沉船和“南海1号”宋代沉船等。

这些沉船中以出土瓷器数量最多,反映了北宋及其元明清各代海上贸易的繁盛。其中,1991-1997年发掘的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瓷器等文物600多件,主要为磁州窑系的白地褐花瓷器。2005年发掘的福建省平潭县“碗礁1号”清代沉船,共打捞各类瓷器17000多件,绝大部分是青花瓷器,为清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的产品。2008年打捞出水的广东省阳江流域“南海1号”沉船,先期出土了4000多件宋代瓷器,目前已经整体打捞,并建立了沉船博物馆。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