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街书会

作者:李永庆 时间:2010-11-05 点击数:

 

    马街书会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首先奇在它历时680余年,尽管社会改朝换代,它长盛不衰。其次是奇在它超众的魔力,年年过罢春节分散在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不约而同,千里跋涉,都于正月十三日前到达马街。第三奇在它独特的表演形式。每年正月十一起会,十三为正会,艺人在河坡上,在村旁麦田边、在小路旁,到处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台台相连,打起简板,拉起琴弦亮书献艺,热闹非凡。艺人们在这曲海人山里,个个精神奋发,争芳斗艳。

    马街书会无论从文学艺术的范畴,或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它都有极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99510月,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盛会在平顶山市及宝丰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于会前给大会题词,会末罗扬先生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宣布,命名平顶山市为“中国曲艺城”,宝丰县为“曲艺之乡”。充分说明了马街书会的重要地位,与党和国家对马街书会的重视。

    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已成为马街、宝丰、平顶山人民的重大节日。平顶山市委和人民政府,正在积极筹备中国曲艺城(中国曲艺中心)。宝丰除曲艺厅外,新建了兰芳曲艺楼,在第二届曲艺节盛会的鼓舞和推去下,平顶山市及市辖县区曲艺事业正在迅猛发展。在此大好形势下,马街书会将会对民间曲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街的地地理位置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的浅山区,西依大山东临平原,是伏牛山区和豫东大平原的咽喉要地。古代一些经商驼队、马邦往返必经此地。马街东、北两边临河。该河全称桥水,亦称应水,别名石岔河,或马渡河,它发源于宝丰城西南张八桥村附近的浅山地带,故名桥水。它蜿蜒东南流入杨庄镇境,于该镇东南薛潭村一带注入平顶山市区的白龟山水库,其水质青碧,沿岸地质特殊,景物秀丽,小温庄至马头砦,丘陵起伏,河床中奇石磷峋,并多有小溪汇入,古代石上凿坎以树木障水灌田,有石岔河之称,县里并在该地设保,名石渠保。特别是马街不远的小店村西北约一公里处,中河乱石纵横,高低错综,水于石罅间曲折流动,声如琴,形如蛇,风景幽美,文人墨客到此,并尽情吟诗作赋。早在宋朝就有名人在此刻石,后来游人相继仿效,刻石愈来愈多,此地被誉为雅集石。清代汝州王敦纪的《应水雅集石小集》诗,集中反映这一景点的概况,其诗曰:“十洲涌海上,三峡控江浦,那得移山人,碎石掷应浒。二十七载说仙源,耳治目未睹。溪声惬幽寻,仄径人灵屿,逶迤水似蛇,狰狞石如虎,乱泉触石出,香冽泌肺腑。怪石吞寒泉,半茹复半吐,玲珑由天造,奇辟倩鬼斧”难怪人们把它称作“水底诗影雅集石”一点也不过分。此外,据乾隆《宝丰县志》记载,雅集石多产石菖蒲,产于他处者多涩,唯独产此地者肥白香坚,皆一寸九节,甲于海内外,称为“仙蒲”。可惜仙蒲早在清乾隆年间因争相采挖致使绝种。

    应河之名是原指应山到应城之河段名,《水经注》载:“滍水(今沙河)又左合桥水,水出鲁阳(今鲁山)县北恃山,东南经应山北,又南经应城西(古应国都后称滍阳街,现水库淹)……谓之应水。“从而可知应河古称应水。

    应河由马街至马头砦一段另有芳名。人称马渡河。相传,昆阳之战前,刘秀搬兵救昆阳大军到此,巧遇河水暴涨,刘秀火冒三丈,得老人指教,骑兵先渡,因马为龙游水而过,取得战机,遂获取此战全胜,刘秀即皇帝位后,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就称马街到马头寨的河段叫“马渡河”。称上游的寨子曰:“马头寨”,下面有店铺的大路处为“马渡街”,后简称马街。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就是在这条河边举行的。

马街书会的起源

    关于书会的起源,由于缺乏史乘资料,长期以来,它一直盖着一层神奇的面纱,难知卢山真面目,成为一个谜,大凡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考究,在无有史载的情况下,只有靠考古发现或口碑,就书会起源而言,在该地区,神话般的口碑传说有10余种,择要分述如下:

 

    其一,悼师说。传说元朝时,马街一位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曲艺精湛,人品高尚,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桃李满天下,马老师寿终卒于正月十三日。后来,他的徒弟,虽散在各地,但每到正月十三日都提前到达马街,悼念老师,并纷纷说书竟艺,相互取长补短,切磋曲艺时久天长成为书会。

    其二,穰灾说。据传,古代马街地区十年九涝,应河水常瀑涨泛滥成灾,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此灾是应河中黑龙潭的妖魔作怪所致,为镇妖祛邪,就在马街村应河畔建一座火神庙。因火神阏伯,生日是正月十三,每年正月十三前来朝拜者众多,遂成庙会,不少说书艺人,也到会上卖唱,来者都能被写走(请戏亦叫写戏),因此,到会的艺人越来越多,时久天长成了书会。

    其三,颂德说。相传,古代应国上大夫张舒,人称张公,晚年退居马街。他热公益好行善为人敬仰。张公喜好扶琴弹唱,并技艺高超,广交天下爱弹唱之名士,有弟子数百人,艺友枚不盛数。后来,张公为行善事,操劳成疾于正月十三日去世,乡民十分怀念他的乐善好施,于是每年到正月十三张公忌日这天,聚会隆重祭祀,张公的弹唱徒弟和友人,也不约而同前来参加,并以其弹唱敬献张公在天之灵,时久天长遂成民俗。

    在书会起源问题上,除口碑外,据马街原广严寺、火神庙碑文中可知,元朝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书会已初具规模,可能是先有庙会,书会是庙会演变而来的,从而可知书会起于元代。马街庙会为啥能形成书会,其因有三,首先其地理位置条件,地处出入伏牛山区的咽喉要道,是山区通往豫东大平原的门户,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自然也是散居于山区的文人、隐士以及说书艺人出入必经之处。其二宝丰、鲁山卢氏等山区,古代有元霄节唱神戏之民俗,大村镇神社和富人还愿敬神唱大戏,小村贫社和小农户无钱就唱小戏(说书)。说书一两个人即可开场,十分灵便,且价低,并雅俗共赏。而马街的庙会时间正月十三,正是元宵节前写戏的时期,因之凡到马街会上卖书的艺人,一般都能写出去,后来来卖艺的人越来越多,该会自然就成为特殊的书会。其三,马街人喜听说书尊重艺人,早为传统民俗,他们过春节准备的肉菜,不舍得吃,留到书会时招待客人。当今富裕了,书会时谁家客人多就高兴,客人少就烦恼,艺人登门如会亲友,管吃管住分文不要。艺人说书不收书钱。

马街书会的延续

    每年一到正月十三这天,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三两结伴,四五成群,一大早就来到马街,以天为棚,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赶会的人扶老携幼,沿着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般向马街涌来。不多时,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河边荒野、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擦背,说的、唱的、听的、看的,还有写书谈价的,好不热闹。

    书会的形成与发展和曲艺的形成与普及同步,自元代出现了长篇评话(评书的前身)词话,民间俗曲发展到叙事说唱后,就因种种原因在此形成了书会。它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产生的,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它的延续和发展,与河南宝丰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经元、明、清到清代中后期,规模已相当可观。据传,清同治二年(1863年),当时会首司士选做过一次到会说书艺人统计,他让这年到会艺人每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一文,放入香案上大斗里,并说明只许进一文,不许多也不许少。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艺人有2700人。马街书会自元至今,已经历680余年了,它越来越兴盛,但也不是没有遇到险阻。它曾在元末明初战乱中喘息,更严重的是明末清初,书会所在的宝丰马街几乎荒无人烟,据新编《宝丰县志.大事记>:崇祯十七年(1643)11月李自成败,时总镇高某委孔某知宝丰县事,因城中绝烟,饿其逃去。但荒乱过后,有人烟即有书会,可见扎根于民间的书会,和民众同呼吸共患难,正如有源之水,它的生命力顽强不衰,代代相传。

    马街书会所以能延续不衰,还在于它摧不垮、压不断的韧性。如1967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初,破四旧(旧风俗、旧习惯、旧思想、旧观念),立四新(新风俗、新习惯、新思想、新观念)时把书会当四旧来反,红卫兵把住书会会场不叫艺人去,艺人就在马街周围村庄说唱,赶会的人也分散到各处,书会分散进行。该年虽是这样,但再到来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时,艺人照样来,赶会的人一如既往去赶会。这种奇迹的出现,再次说明马街书会能延续数百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的神力所在。

马街书会新春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提高,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使马街书会焕发了新的生机,产生了新的内容,形成了新的形式。1980年以来,书会的名气越来越大。

    1981年,说《岳飞传》、《杨家将》走红千家万户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首次来到马街书会,会上说了一段《岳飞传》在书山艺海万头攒动的会场上,在场的80岁高龄的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曲协主席陶钝先生感慨不已,即景赋诗曰:

        马街竟艺溯源长,

    负鼓携琴汇现场。

    说古论今依旧事,

    万人空巷看兰芳。

    自此之后,刘兰芳先后5次赴会,还捐款在宝丰影剧院东首处建了兰芳书楼。

    曾经任河南曲艺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化艺术顾问、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的著名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与马街书会结下了良缘,几乎隔两年就要来看看,十分关心书会的发展。

    1988229日(农历正月十三日)中共宝丰县委和宝丰县政府在马街书会会场南端立一座两米多高的大理石质的书会会碑,正面镌刻“宝丰马街书会”六个大字,字系时任我国文化部长的王蒙书写,背面为会碑碑文,主要是介绍马街书会的渊源及其发展状况。为书会增添了风采。

    19952月,当时82岁高龄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来到宝丰,使那年宝丰马街书会专场曲艺晚会蓬荜生辉。一曲《重振山河待后生》亮亢激昂的唱腔,韵熟的技巧赢得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喝彩声,曲艺之乡的2000多名观众为之倾倒。

    由于马街书会名声大振,全国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竞相赴会,除上述姜昆、唐杰忠、刘慧琴、徐玉兰、朱庆涛、王济、曹元珠、李伯清、赵振锋、刘宗琴、宋爱华、赵世忠、刘宝麟、蒋立侠、蒋敬生、郝桂萍、胡运荣、魏云彩、张巧玲等都在马街书会上留下过闪光的风采。

为“曲艺之乡”正名

    古往今来数百年间,由于马街书会,宝丰县早被人们称为“曲艺之乡”,但从未被正式命过名。

    199510月,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和宝丰县举行,节前91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第二届中国曲艺节题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是:“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曲艺事业。”

    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是:“中原名城,曲艺之乡。”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题词是:“展现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的题词是:“弘扬曲艺艺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的题词是:“团结奋进,繁荣曲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是:“发展曲艺艺术,振奋民族精神。”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的题词是:“祝第二届曲艺节圆满成功。”

    上述题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文化和曲艺事业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曲艺界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19951017日,第二届中国曲艺节闭幕式上,罗扬先生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正式宣布命名平顶山市为“中国曲艺城”,宝丰县为“曲艺之乡”,为宝丰县古老的“曲艺之乡”正了名。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