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年12月2日至4日,由平顶山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平顶山市科技局、平顶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平顶山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以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宋史研究会、国家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的11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发来贺信。大会收到论文58篇,与会学者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一、伏牛山文化圈的地域范围
“伏牛山文化圈”概念的提出,得到了中国先秦史研究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镰研究员、河南大学朱绍侯教授和程民生教授等学界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
张清廉《伏牛山文化圈刍议》认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同的民情民俗,同一的社会政治管理单元和共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等等,使伏牛山区在生产技术、使用器具、方言俗语、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婚姻丧葬、信仰禁忌、神话故事、艺术娱乐等人类生活文化要素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伏牛山文化圈”。伏牛山文化圈范围包括洛阳、平顶山、南阳、三门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豫北部分县市,湖北省和陕西省的部分县区。
程有为《试论伏牛山区与伏牛山文化》认为,伏牛山区的四至大约是西起丹江,东至淮河平原西沿,北自洛河(中上游)、颍河(上游),南至南阳盆地北沿。大体包括今三门峡市卢氏县的中南部,洛阳市的栾川、嵩县、汝阳三县与卢氏、洛宁、宜阳、伊川四县的南部,许昌市的禹州及襄城县的西南部,平顶山市区与郏县、宝丰、汝州、鲁山、舞钢以及叶县西南部,驻马店市的遂平、确山二县西部与泌阳县的西北部,南阳市的西峡、淅川、内乡、南召四县及镇平县的北中部、方城县的西北部。
杨晓宇《伏牛山地区在中原抗战中的地位和贡献》认为,伏牛山同豫西大部分地区几乎可以划等号。涉及两省八市(地区)三十余个县(市、区),主要指今河南平顶山市及其辖区的汝州、郏县、宝丰、石龙区、鲁山、叶县、舞钢,漯河地区的舞阳、郾城,驻马店地区的西平、遂平,南阳市的内乡、南召、淅川、方城、社旗,洛阳市的嵩县、栾川、伊川、汝阳,三门峡市的卢氏,许昌市的禹州、襄城以及陕西省的商州市的洛南、丹凤、商南等。
于长立等《伏牛山文化圈生态文化建设探讨》认为,从文化辐射强度看,伏牛山文化圈以伏牛山自然地域为核心,涵盖了黄河以南、京广线以西及南阳盆地以北山丘区的大部分地区,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三门峡、驻马店、南阳7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
陈建裕《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国文明起源探索之一:汉字起源探索》认为,以伏牛山为中心的伏牛山文化圈,从行政区划来说,包括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许昌、漯河、驻马店、郑州、济源等20余个县(市、区)。
许然《文化生态的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认为,从行政区划上看,伏牛山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六市15县。
二、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华文明起源
伏牛山是一座文化大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在这里交融发展。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点。
郑光在题为“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发言中,对文明的概念和文明起源标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伏牛山文化圈内舞阳贾湖遗址的龟甲体现了阴阳观念,骨笛体现了用以和谐社会的高水准音乐,二者都是文明起源的要素,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上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应该提前,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
张清廉《伏牛山文化圈刍议》认为, 5 000年前,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创立了最早的国家。华夏民族的先民在这里最早摆脱野蛮与愚昧,发展农耕,织布缫丝,修建城邑,创建文字,铸造青铜器,修订历法,创立制度,建国安邦,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
宫长为“关于伏牛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发言认为,伏牛山文化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旧石器时代有50万年前的“南召人”、10万年前的“卢氏人”、10万年前的“许昌人”;新石器时代是伏羲、炎帝、黄帝等中华民族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历史的连续性在全国独一无二,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陈建裕《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国文明起源探索之一:汉字起源探索》认为,伏牛山文化圈与汉字起源相关的早期刻符非常丰富,远古刻符演进的脉络完整清晰,并与殷商甲骨文字相衔接,且与伏牛山文化圈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相印证。由此证明伏牛山文化圈是汉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文明发源地之一。
三、伏牛山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独具特色,伏牛山文化圈的文化特征备受学者关注。
张清廉《伏牛山文化圈刍议》在分析伏牛山文化圈形成机理、形态结构、形成过程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认为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特征有三点:一是原生性与根源性;二是多元性与包容性;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
宫长为“关于伏牛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发言认为伏牛山文化特征有三点: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二是深厚的历史底蕴;三是复合型的文化形态。
程有为《试论伏牛山区与伏牛山文化》认为伏牛山文化圈的文化特征有两点:其一、它是两个地域文化的交汇区,史前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这里交汇,从西周到春秋,豫南又是是中原周王朝与南方楚国争衡交锋的重要场所,河洛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汇,因而其文化应该属于一种复合文化;其二、它是多民族文化区,由于它是山区,多为少数民族居住,例如,西周时期的楚人,春秋时期的戎人、蛮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蛮族等,同时也有华夏、汉人居住,这里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因而其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
许然《文化生态的视角下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概念与理论评析——兼论伏牛山文化圈及其特点》认为伏牛山文化有六个特点:一是山地性;二是过渡性;三是原生性;四是古老性;五是多样性。
四、伏牛山文化圈的地域文学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诗经•汝坟》到《歧路灯》,从墨翟到刘希夷、李绿园、姚雪垠、二月河,阎连科,伏牛山文化圈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大家层出不穷。由于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伏牛山文化圈文学呈现着自己特有的风格,许多学者把视野投向这一领域。
樊星《中原文学之魂》的大会主题报告,以李准、周大新、阎连科、刘震云、李佩甫等作家作品为例,指出伏牛山文化圈现当代作家作品特点有三:一是语言优势,用豫西方言写作,生动幽默,全国人民都能看懂;二是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沉思,伏牛山文化圈优秀的现当代作家及其作品都在告诉你,生活和你想象的不一样;三是揭示了河南人的性格,伏牛山文化是一种柔性文化,强调以柔克刚,在许多小说中都是具有柔性的人物控制着刚性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柔性特征明显。
叶爱欣《元代伏牛山地域文学新质概论》认为,元代伏牛山地域文学作家,在蒙古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质。尤其是西域葛逻禄迺贤的诗人气质,洛阳姚燧的理学和文学,顺阳孛术鲁翀的文章与学问,以及襄城杨士弘“音律正变”说,皆以特异的新质为元代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秦方奇《地域人文传统与伏牛山文化圈新文学作家群的建构》(上篇)认为,伏牛山文化圈作家群由徐玉诺、曹靖华、于庚虞、冯沅君、姚雪垠领衔,阵容整齐、实力强大,曾经引领河南现代文学新潮走向全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在中国新文学产生初期大有作为,分别在新诗、小说创作和新诗批评等领域独领风骚,与地域人文精神的驱动密不可分。
李振明《伏牛山文化视域中的< 风雅颂>》认为,阎连科是伏牛山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作家,小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体现着伏牛山文化圈审美价值的多元与交融。小说中,陷入文化焦虑的主人公在黄河岸边找到了象征着自己精神“家源”的诗经古城,而那个原始的桃花源式诗城侵润着荆楚文化的浪漫,成为伏牛山文化融合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象征。
何梅琴《历代张良吟咏诗歌及精神意蕴》、张长法《王尚絅及其文学创作》和葛泽溥《王尚絅及其诗歌创作》、张堂会《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的文学与历史书写》、赵焕亭《评姚雪垠的中篇抗战小说< 牛全德与红萝卜>》等,对伏牛山文化圈产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文学现象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五、伏牛山文化圈历的史文化名山、名人
伏牛山文化圈的历史文化名山“尧山”,在研讨会上受到特别关注。
潘民中《尧山及其别称的文化解析》认为,尧山是古往今来伏牛山脉东段主峰的本名、正名和雅名。尧山之名源于尧部落及其后裔在该地区的活动,至迟在夏代初年就已经确定下来。尧山的别称大多是由尧山之名及刘累立尧祠于尧山以祭尧所衍生出来的。
罗家湘《鲁山扰龙二题》考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中刘累所迁的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龙就是马,扰龙就是驯马。刘姓始祖刘累在尧山驯马,是最早的马之伯乐,尧山是发生驯马技术突破的基地。
王宝郑《鹰城尧山文化括论》认为,尧山是历史文化名山,应该确立大地理范畴尧山文化观,尧山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尧文化、墨子文化、刘姓文化、温泉文化等,具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融合创新的精神特质。
伏牛山文化圈的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是这次研讨会的亮点之一。
朱绍侯“闲话三苏坟”发言,讲述了37年前自己发现苏适墓志的经过,断定郏县三苏坟的真实性。三苏坟包括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共九个坟头,苏洵只是衣冠冢,苏轼和苏辙是真身。并指出,现在的旅游主要包括山水旅游和文化旅游,三苏坟二者兼有,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了三人,这是很了不起的,平顶山应从历史、政治、文学等多方面研究,使其成为平顶山一个文化名牌。
李俊恒《开展伏牛山文化圈历代名人文化研究工程,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认为,名人文化是区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伏牛山区域内名人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力推动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萧鲁阳《身经百战之余 独冠三军之勇——抗金名将牛皋研究》,以《宋史》牛皋本传及宋代有关文献为基本史料,研究牛皋生平及在抗金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太祥《冯异的军事思想》,对学术界长期忽略的东汉光武中兴名将冯异的军事思想作了系统的探讨;李法桢《公孙大娘生平考辨》,对《全唐诗》中屡屡提及的公孙大娘生平进行考辨,认为她是河南许州(今许昌一带)人,常为唐明皇表演舞蹈,最后死于安史之乱。高慎涛《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考略》,通过《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碑文记载,勾勒出伏牛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自在禅师的生平事迹。
六、伏牛山文化圈的民俗文化
伏牛山文化圈民俗文化,特别是平顶山地区的马街书会、赵庄魔术,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
孟聚《“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的文化意蕴》,把伏牛山地区两千多年来广为传播的“王莽撵刘秀”传说故事,分为“遇难呈祥”、“天保地佑”、“感恩相报”、“历史遗迹”等不同类型。分析了其间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英雄崇拜情结、好皇帝思想以及封建正统观念等丰富而复杂的文化意蕴。
李东晓《“九龙圣母”神话的多维阐释——以宜阳县白杨镇、孟津县送庄镇的传说为例》,认为九龙圣母神话研究有三方面意义:一是该神话保留着原始思维特点,理解该神话思维特点有利于人们认识当今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对政府处理这种活动有借鉴意义;二是九龙圣母崇拜是活生生的女神崇拜,研究该神话对于思考女性的社会地位变迁提高人们的性别意识有积极意义;三是九龙圣母传说蕴含着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美学内涵。
李敬民《杠天神仪式研究的社会学价值——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例》认为,吕庄的杠天神仪式,无论在环境空间、文化空间和演仪空间等方面,都反映出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基础,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马志飞《河南坠子的程式性及其民俗背景》指出,河南坠子在演出程序、音乐结构、唱腔、伴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程式性,这是民众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结构、开放式的演出环境、长时间的演出要求等因素决定的。河南坠子程式性的表现手法深受中原民俗仪礼影响,有利于民间艺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民俗风格的内在支撑。
王任亚《高校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中的责任——由马街书会艺人现状引起的思考》提醒我们注意,宝丰马街书会面临艺人老龄化严重,演员青黄不接局面。地方高校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办法和传承途径,承担起保护和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责任。王敏《马街书会女性艺人的演艺活动——以河南坠子女艺人王巧珍、王剑侠为例》认为,马街书会是一个以民间说唱艺人卖艺为特色的民间曲艺盛会,由于性别的原因,女性艺人的演艺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演艺活动中会发生一些特殊事件。
严寄音《从宝丰文化现象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宝丰马街书会、赵庄魔术等文化现象为例,认为品牌民俗文化对地方文化建设、增强自己的软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有重大意义。有必要对宝丰文化现象形成的内外因素以及农村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作进一步的探讨。武少辉《赵庄魔术及其带动的农村文化经济发展模式探析》认为,赵庄魔术在政府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建构了以赵庄魔术文化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圈。刘斐《赵庄魔术文化的特点》揭示了赵庄魔术文化的原生态、大众化、市场化、艺术性四个基本特点。
七、伏牛山文化圈的自然环境、战略地位
伏牛山区自然环境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引起了与会学者高度重视。
张久铭《伏牛山区域研究综述》认为 ,伏牛山区地质约形成于18亿年前震旦系。在石炭系至二叠系中期,伏牛山为滨海沼泽平原,至二叠系末期,由于海西运动,本区隆起,海水退去。燕山运动时期,开始了以断块活动为主的运动形式。中生界末或第三系初期,伏牛山被夷平为准平原状态。在中新统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又被抬升,产生大褶皱深断裂带,为形成当今的状态打下基础。伏牛山区在内营力作用下形成高峻的断块山地,在此基础上,外营力对断块山地进行了强烈的塑造,地貌形态反映了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形成特征。
李中轩等《环境考古在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的地位》在回顾第四纪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讨了伏牛山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古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认为确立伏牛山文化圈的科学地位绕不开典型文化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建议借助河南考古研究所的野外工作和资料支持,寻找地层跨度时间长、出土器物丰富、文化地层完备的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考古遗址,并在遗址附近设置一标准自然剖面,进行自然环境变化信息的提取和解译,阐释伏牛山文化圈发生、发展的环境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为伏牛山文化圈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作准备。
张清廉《伏牛山文化圈刍议》认为,伏牛山文化圈位居我国东西与南北交通要冲,是我国古官道重要的交通隘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享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伏牛者得中原”之称誉。
胡方《论伏牛山东麓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战略枢纽地位》认为,伏牛山东麓地区处于黄淮平原、河洛地区、南阳盆地的交界地带,地当河洛通往江淮、中原通往江汉的交通要冲,既有河山纵横的地理形势优势,又有控扼各路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优势,自古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之地。即使进入现代战争时期,伏牛山东麓地区的战略枢纽地位仍然不容忽视。
杨晓宇《伏牛山地区在中原抗战中的地位和贡献》认为,1938年至1944年中原抗战时,伏牛山东麓边缘地区象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日寇的西进,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抗战的第一个阶段,伏牛山地区是全国和中原抗战的大后方;抗战的第二阶段,伏牛山地区是中原抗战的重要大通道;抗战的第三个阶段,伏牛山地区成为八路军与新四军、豫西抗日根据地与豫南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连接点。
八、伏牛山文化圈的生态旅游与文化
八百里伏牛山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在此交汇,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伏牛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空间全国都不多见。与会学者对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展开讨论。
张久铭《伏牛山区域研究综述》,对近年来伏牛山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研究的成绩与不足:一是注重自然环境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植物、土壤的研究;二是注重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三是存在学术梯队不合理、研究成果不平衡、文化研究薄弱以及对经济研究不重视等问题。
于长立等《伏牛山文化圈生态文化建设探讨》在分析生态文化及其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对伏牛山文化圈发展建设的现状进行反思,提出了伏牛山生态文化建设的四种途径:一是转变生产方式;二是建立以公众参与机制为主的生活方式;三是着力生态文化教育;四是确立生态体制。
鲁迪等《浅议伏牛山生态旅游与文化建设》认为,伏牛山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伏牛山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可能,文章在对伏牛山生态旅游与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伏牛山生态旅游与文化建设发展的四种举措:一是正确处理好伏牛山生态旅游与文化建设之关系;二是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教育培训;三是注重伏牛山旅游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四是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杨俊博《伏牛山旅游开发浅析》认为,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具有切实可行性,是河南省自然生态旅游发展的希望。伏牛山地区旅游业的良好开展离不开对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伏牛山旅游开发导向模式定位以开发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伏牛山景区形象识别系统分为理论识别和形象识别,最终优化旅游产品,实现伏牛山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梁亚红等《伏牛山温泉旅游文化建设研究》、楚纯洁等《鲁山旅游圈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曾谦《舞钢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等文章,对伏牛山地区部分县域的生态旅游与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冯德显、许然、吴国玺、刘沛松等对伏牛山区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山水文化、文化生态、文化保护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九、对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讨
刘继增《从黄帝驻跸平顶山奏钧天广乐的史实看平顶山中华民族音乐发祥地地位的确立》和尹中全《鲁山•滍水•蚩尤部族与黄帝统一》、王龙正《古应国时空坐标系参数》、袁桂娥《< 香山大悲菩萨传>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形成》、孙军红《墨子“和”之哲学阐释》、张显运《近年来郏县“三苏坟”研究述评》、张西庆《宝丰——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陈德鹏《伏牛山文化圈的节日习俗文化》、井怡琼《汝州方言音系》和段纳《方向与规律——动态演变中的平顶山方言古入声字》、任玮《浅谈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的姓氏问题》、鲁汉《金门•鲁山•闽兴屯——闽兵屯鲁的前因后果》等文章,分别探讨了伏牛山文化圈的黄帝文化、应国文化、观音文化、墨子文化、三苏文化、酒文化、方言文化、节日文化、姓氏文化、移民文化、兵屯文化等文化现象。
本次大会议题集中,讨论热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程民生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大会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一是创建了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伏牛山文化圈这一新的地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二是认定了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三是厘清了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研究方向的分类问题;四是阐述了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的基本特征。程教授同时指出,伏牛山文化圈的学术研究刚刚起步,许多领域有待开垦:例如伏牛山文化圈的黄帝文化、观音文化、墨子文化等等,很有特色,本次大会讨论尚不够充分。最后程教授明确指出,伏牛山文化圈是一个新的地域文化体系,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这个领域综合性强,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庞大,价值很高,伏牛山文化研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在做的就是一个开宗立派的文化事业,伏牛山文化研究将来可能发展为伏牛山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