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地域生态旅游分会场讨论记录

作者: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时间:2009-12-31 点击数:

伏牛山文化圈全国学术研讨会

(地域生态旅游分会场会议部分记录)

会议地点:豫达未来大酒店

会议时间:2009123日下午230-500

主持人: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冯德显

 

河南省科学院研究员冯德显:伏牛山文化圈我们觉得提出这个概念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河南省是个文化大省,搞文化大省怎么搞?什么样的省是文化大省?我想这个东西一时可能说不清楚,况且,完全叫人认可也不见得,但是,文化这件事情,就是要一步一步走,一件一件事做,咱河南省要实现文化大省的概念是我们所有地区的事。所以是咱们搞文化研究的,学术研究的人共同的一件事情。平顶山学院相关的专家,提出了这个概念,取得现在这个成果,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认为研究咱们河南省文化,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做,不仅要研究它,而且要实践河南文化大省这件事。研究文化的内容很多,包括上午发言,大家的思路非常发散,文化这东西,光概念就有几百种。我们说,这种概念,不像我们搞的其他的一些专业的学科,研究对象非常明确,文化是从人类出现就有的。人类对自然界和生存环境的认识,认识的过程以及认识所形成的概念其实都是文化。我们现在出现的概念的文化,是自然本身形成的概念,同样也是一种文化。所以现在人类所有生存发展的概念,其实都是文化的内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到底研究什么?这东西我想一时半刻也分不出个所以然来,说谁的对,谁的错。我研究的是文化,你研究的不是文化。我觉得确实没有必要去争论。文化这个东西确确实实存在。包括现在坐的位置也都是文化,所以我们这种文化怎么去研究它,关键是研究出东西来,这些东西能为我们现在所用。我们现在研究的文化要服务于当前的发展。平顶山有关专家提出伏牛山文化圈,伏牛山文化圈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东西,放在这让大家研究,大家未必会形成完整的概念,但这种概念一旦形成,我们现在研究的这个概念是否是科学的、是否有它的价值,我们怎么去发挥,能够形成实践活动的指导,我想我们从这个概念开始。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伏牛山文化圈是一个很有号召力,很有价值,有研究前景的概念。这样很可能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走下去关于伏牛山的研究,会逐渐扩大,形成河南文化的重要概念,甚至全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有可能提出文化圈,但觉得它不存在。但从今天上午专家的发言,从我本人对这个文化圈的看法,我觉得伏牛山文化圈是个客观存在的有价值的。尤其是随着河南文化大省强省的强化,这个概念会进一步的形成共识。在我们原来文化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我们的研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概念。

河南省的文化现象,就像南阳的文化现象,像樊星老师讲的很有意思,他讲的和我讲的前后有个照应,我讲的是一种客观文化意境,人本身附加的一种意境。咱们省现在通过努力形成一种河南文化。那么这种现象成为我们河南的发展力量。我们伏牛山原本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现在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文化是一种凝聚力,通过文化的研究,现在看是断裂的,分块的,我们把它有机的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整体,那我想会很有价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概念,会不知不觉的影响你。你看我们现在有段时间是西方的文化,西方文化一进来我们吓得不得了。有段时间我们的年轻人出现哈日、哈韩。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是港台话。以前我们推广普通话,那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讲港台话的,那种人我们都看得非常高,那都是高人有钱人。我们都跟着学,就是穿着补丁的衣服我们都跟着学。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所以就我们河南省来讲,怎么把文化发展起来,把伏牛山文化圈概念发展起来,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我们做文化的概念是一种文化发展的需要,文化是一种动力,战斗力,我们需要。中国战争年代的时候,那真是抛头颅洒热血,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文化到延安这个非常穷困的地方,但给人的感觉与国民党的感觉就不一样,那就是文化的氛围。所以我们能否在牛山文化圈形成独特的文化。我们要发掘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强大的力量,在我们社会上发挥作用,这是伏牛山文化圈的目的。其实我们做这个会议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平顶山学院能够用自己地域优势把伏牛山文化圈做起来。难道不是一种概念吗?最起码的理解这有着做科研的浓厚的氛围,这就是文化。这能对平院的老师同学研究能力上,学校的影响力上有帮助。

咱们暂时定下三个讨论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伏牛山文化圈的范围鉴定,包括自然界限上的鉴定。文化是个泛概念,那么我们伏牛山文化圈是个什么东西。大家也可以进行界定。第二个主题是伏牛山文化圈与旅游怎样互动。第三个主题就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接轨,历史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发扬凝聚。对于自己的的论文,对主题可以简要介绍,兼顾这三个主题咱们开展讨论。

伏牛山文化它有一个本地性,它和移植文化有区别,它是根质文化。我觉得研究文化圈的这个概念,它不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自然地理界限,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群落的概念,这个群落的人走出去了,但是在这个人的身上深深的印上了这种文化的烙印,他走出去了,并不代表文化丢失了,文化基因丢失了。他走出去了,他的文化基因还是这个文化范围内的东西。对文化生态做一个诠释就是各种文化的类型,各种生存条件,在竞争发展中的一种态势,下一步延续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它是不是在发展,发展了就变异了?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他找的是山上最原始的野生水稻的基因嫁接过来,才出来一种新的,我们搞作物栽培学的都知道,一种植物和另一种植物能够保持脾性性质的不是种子来延续,而是无性繁殖,不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变异率是最大的,无性繁殖它的脾性保留是最好的,嫁接无性繁殖它的脾性保留是最好的,而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反而不行。我针对伏牛山文化生态,这个伏牛山文化是由多少个类型组成的,类型之间有没有一种根源上的联系,而且类型的延续会是什么样子,这些文化的根质性会不会变,一旦走出去,它的遗传基因是不是很强烈,是不是很容易变异,从文化生态学的方面研究,它是有利于伏牛山的发展,还是不利于伏牛山的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我想我们都要考虑一下。现在生态学的概念应用到企业生态学,应用到文化生态学,应用到小城镇的建设,城市生态,这些讲的都是文化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讲的文化生态最直接的一种,但是最实质的研究的,是文化本身发展,各种类型的相互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这种关系,这是文化生态学的本身的含义,绝对不是文化研究和生态环境研究合在一起就叫文化生态,这个理解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山地文化除了嵩山文化以外其它文化好像更多体现的是民间祭祀的一种文化,像泰山文化,主要是宗教祭祀的一种。刚才咱们讨论的均一性,还有扩散性,因为山上本来就很少人,就像刚才博士讲的,原来山上没有人。实际上,我们从考古或者历史的观点所看到的,就像太行山文化它集中在山前地带,山前地带跟山当然有关系的,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位或者是考古单位来用的,他不是说太行山怎么的,而是说太行山的山前地带怎么样,或者伏牛山山前地带怎么样,他不是说太行山山上或伏牛山山上,在这个区里面或者伏牛山区里面,它中间是没人的,它主要是集中在山前地带,不是中间地带。

研究文化区域到底我们要做什么,现实意义就是提高我的文化的知名度,文化的影响力,文化的凝聚力,文化的发展力,也就是徐光春说的文化力。我们现在研究的文化到底在哪,到底做什么。研究历史是为了传承和对现在的影响。最主要的是保留历史的一个脉,一个根,一个系,形成一个凝聚力。当根和脉凑到一起的最终结果就是和现在文化结合起来。大家刚才讲的不就是这样。伏牛山文化现代文化是什么东西,我们也可以探讨。伏牛山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类型,刚刚我们已经说过一些。

伏牛山这个地方,跟其他地方比,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民俗民风,是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说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距是明显不一样的。天津大学的一位作者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华伟人和人文地理,那本书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区。荆楚地区、吴越地区,燕赵这个地区常出现英雄,而且这些英雄是慷慨之士,如萧何,荆轲,义无反顾,最后的结局常是悲壮,吴越地区常出现卿卿我我的东西,这些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从伟人身上研究这个文化差异,我们伏牛山从哪个方面探讨,与其他地方相比的独特性。比如说南方的足球和北方的足球,北方的足球非常彪悍,南方的比较细腻。差异大的时候很容易感觉出来,差异小的时候就不那么明显。

我觉得伏牛山前的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现在太行山文化是很古老的,山前文化和山后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地形上的断区,导致它们的概念差别很大。晋文化和东边的平原文化差别是越来越明显,其实是断层所导致的。伏牛山东面是一个缓慢的下坡,就像你刚才讲的湿地的概念,黄淮海的冲积平原跟这个是连续的,界限不很明确,山前的文化诞生地,到底中原文化哪个地方是诞生地。现在的结论是在颖河,沙颖河流域是嵩山文化的诞生地,大范围的概念来讲,嵩山文化包含进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嵩山文化太独立,根源太深,嵩山文化现在来讲是强于伏牛山文化,所以嵩山文化和伏牛山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河川文化的中游诞生,向上下游发展扩散,它们之间的发展和交流比较多,时代性比较强。但是山地文化是单向从中心向外围扩散,原特质保留的比较好,能不能形成一种结论或定论,来证明伏牛文化是多个的辐散点还是一个辐聚点。就是说,伏牛山文化是向外围扩散还是外围形成伏牛山文化再逐渐地向山内集中。如果文化是在山地形成向外围扩散的话,那这个伏牛山的文化圈一致性概念是很强的,不管怎么说都是由山地向外围的传播。如果是从外围向内辐聚的话,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那文化交流之后汇聚之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东西。这两种发展模式,在伏牛山文化中是值得探讨的,研究探讨伏牛山文化是同源的还是多源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博士许然:各地都在研究区域文化,现在有区域经济学,将来会不会有一个区域文化学,如果说需要建立这么一个区域文化学体系的话,它就需要一个基本概念作为基础。我也是从这个考虑的,咱们研究的伏牛山文化圈,就可以作为一个区域文化学来进行理论研究,而且也结合着案例来进行研究,既促进一个学科的发展,也促进区域文化学这个学科的发展,又能结合现实情况,这是从概念上和学科的发展上来对伏牛山文化圈的研究。另外从伏牛山文化圈的提出上,刚才我已经说了,伏牛山文化圈这个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在过去没有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这本身说明了伏牛山文化圈提出来以后它会有争议,咱们从文化区的这个概念说,它有中心,然后往外扩散,有一个相对均值的范围,一个文化区。今天上午社科院的一个老先生把伏牛山划分为三个区域,怎么把这三个区域在文化上联系到一块?怎样把伏牛山文化弄成一个整体的文化?

但是从现实的观点来说,伏牛山文化圈我个人感觉正在形成。大幅度的伏牛山旅游的开发,从交通道路上客观上加强了伏牛山文化的交流,经济上将会逐渐的成为一体,在河南省中部地区有可能形成一个伏牛山经济板块,在这个经济板块上,它作为一个基础,然后再通过一个文化挖掘、文化的交流,加强这个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将来的发展,所有的概念的提出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像中原文化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几十年前才提出来的,包括河洛文化,也是在某一个年代提出来的,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这次整个伏牛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当然以后也不只是旅游联系,而是空间上的联系,文化上的联系都会加强,来形成伏牛山文化圈,将来它的特色会更多彩,伏牛山范围内的文化上的均值性将会逐渐的增加。

从文化生态上来讲,伏牛山文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山地性或山地型,不管伏牛山还是伏牛山文化圈它首先是一种山地概念,山地的表现有很多方面。比方说,聚落村镇的地带性,在聚落文化的分布上有特点;另外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山地型的特点,伏牛山的森林覆盖率很高,它的林业文化是比较丰厚的;另外特产比较多,导致它的医药文化突出像宛西制药,医药相当于当地的土特产,药材比较多,药材好药才好,品牌能打出去,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伏牛山的山地型也有自身的一个特点,它是属于一个不是很高的山,垂直分布又不像西部的一些大山那么显著复杂,它是中部的一个山,山上山下文化差别不大。另外它又处于暖温和带亚热带的山,这样的山有自己的特点,像庐山,与西部的同样高度的一千米两千米的山也不一样。首先,我考虑伏牛山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即本质特点是山地性。从古文化上来说,实际上它是一致的,一般的它的考古密集的地区,就在山前的一些平原地区。

汉文化圈在中国,在周边的一些国家都属于汉文化圈,甚至中国人出去之后,在当地形成的文化圈,仍然是属于汉文化圈。伏牛山文化他本身可以向外扩散,扩散了以后,还具有伏牛山文化的特质,他就可以归为伏牛山文化圈,就是说伏牛山文化以前的铜鼓啊,假设啊,在上面有个什么雕刻,结果在外面的铜器上也有类似的雕刻,他就属于同一个文化圈的,,这是一个文化圈的概念,也就是伏牛山的文化先研究的是伏牛山文化的概念,然后再研究它的分布,是伏牛山文化特质的一个分布,这样就行成了一个文化范围。现在咱们再讲伏牛山文化圈在空间上画大画小,总而言之,他是一个连续的,他这个形象,就和我们所讲的文化圈的概念不一样,那就是一个文化区了,是伏牛山文化区,可以画大画小,我们说它是连到一块的,这样的话,研究文化圈就把文化区域不用很明确,而是以文化的主题,包括曲艺,语言,都可以作为一个概念。伏牛山文化圈存在我是支持的,对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我是认同的,现在提出来,我认为是正当其时,这个观点是肯定的。区域文化的研究现在是一个热点,为什么成为一个热点,是宏观的世界的中国的背景,我认为他是一个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的背景是对自然文化一个违规,是对全球话的一个反应,或者是一种反动,一个地方文化它有没有生命力,像咱们一开始是去港台的,但是后来我们又回归了,这是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但是跟全球化联系到一块,实际上在各地都在研究地方文化,另外都在研究文化生态,地理学研究文化生态很多都是写的文化生态,关于文化生态这个观点都有不同的认识,什么是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什么,今天文化生态是我们考虑的时候,是考虑历史的还是考虑现代的,一般人对文化生态认识讲的是文化和生态的 关系,讲的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生态环境。

昌学院教授吴国玺:文化圈有文化扩散的概念,文化有一个中心,向四周扩散,具体形状我也无法表述,是圆形,方形。边界是模糊的,伏牛山源头发展成淮河流域、汉江流域、黄河流域,在流域过程中才有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所以我想这个圈的概念,大致有个范围,另外文化的概念,是广义的概念。伏牛山文化圈大致包括哪些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文学、地理、旅游、艺术、民俗等等。除了范围以外,研究内容要理出来,伏牛山文化圈研究过程中研究哪些内容,这是一个概念,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有地域特色,我写了一篇论文: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类型及其发展。我主要根据河流的走向、山脉的延伸。西到三门峡,东到许昌驻马店,南到南阳盆地。西到三门峡,这个道教文化是主流,另外北到洛阳,大家知道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上午我和一些历史文化专家做了讨论,有的说应该到周口,有的说不应该,那文化这个流域,值得大家探讨。像郑州、登封、许昌是独立的一块,南阳和荆州又是独立的一块,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区域,简单的把伏牛山文化作为一个区域。另外河洛文化,西部地区离西安比较近。南阳盆地处于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点,大致分为这四个区域,我是这样想的,另外我看到伏牛山东部一个关于古代战争的,写的很好,伏牛山中部也有一些,伏牛山西部的文化上也有一些东西,这是一点。另外,文化区域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文化形成以后,咱们研究的问题,不是过去怎么样,而是将来怎么样,下面我们对文化问题的整合,文化区域的发展,怎样把这些联合起来,怎么样向外扩散,把这个区域的历史人物,发生事件、文化景观和旅游联系在一起,突出区域发展的特色,谢谢大家。

我感觉文化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文化像是古人类时期,例如许昌人,十万年以前的,像这样史前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概念。再谈文化之前,我想我们应该把文化的概念理清楚,是哪一阶段的文化,例如猿人的起源,那也是一种文化,这一方面的文化是怎么样起源,是怎么发展的,怎么从原始森林走出来的,已经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的。我感觉我们现在研究的伏牛山也是一种文化,你比如说,农业文明也是一种文化。古人类在史前应该在山里,从山地走向冲积平原,在河流流域形成和发展。在我看来,我们研究伏牛山文化应该把它的阶段搞清楚然后在讲文明和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胡方:咱们为什么往往把文化生态理解成文化与生态的关系呢?这个不在我们,我们国家有一个术语叫生态环境,严格说他不是一种学术术语,它是一种政策上的用词,生态和环境本身有很多相同的东西,国家在政策的行使过程中,它提出来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可以提高我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我们这个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本身的一种状态,它不是说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刚才谈到伏牛山文化圈我觉得从文化传播的一个角度来说,它存在一个文化传播过程中迁徙的关系,中国文化中的农业文化,也可以说我们北方文化的这种旱地的农业,这种农业首先产生太行山到豫西山地的山前平原地带。像现在的邯郸,最早发现的武安、慈山文化,河南的……文化带,从这样的一个文化带向下游和上游发展。因为下游它在过去属于泛滥平原,史前时期或刚进入文明时期的它处于沼泽地带,现在我们说的湿地,就是那种状态,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上游的山地从取水、森林环境等方面也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伏牛山文化的意义所在。伏牛山文化可以跟河洛文化、跟南阳文化有相同的地方。举一个例子,我们研究文化往往只注意中心,我们一说唐代文化就是长安、洛阳、扬州、益州这些地方,但是唐代的边远山区是什么样?我们没有研究。我们一说河洛文化就是故都洛阳文化,河洛文化的边远地区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人研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河洛文化和关中文化是两个地域文化,但是据我观察长安和洛阳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别比起洛阳跟伏牛山区、长安跟秦岭山区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文化传播它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河洛文化从洛阳往里传,山地区保存的是几十年前的平原文化,到深山区它可能保存的是一百年前的平原文化,我们在空间的迁移过程中保存着时间遗传的因子,我们研究伏牛山文化这一点我觉得是很重要的,研究伏牛山区里面它这种人文的这种生态往往体现了几十年前或几百年前我们平原地区的文化,尤其是现在用这种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我觉得很有意义。还有一点,对山地文化、流域文化的界定,我也没有思考清楚,如何把伏牛山文化、嵩山文化划分归类,也说了各种各样的流域文化。文化的传播对于河流来说不是从上游往下游传的,是从中游往上游和下游传的,下游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文化发展的速度就比山地的速度快,山区由于相对闭塞,而且文化的传输往往单向的,不容易受到多向文化传播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够保存中游文化的原生态,山地文化的研究意义,通过山地文化的研究来揭示文化的原来的面貌,它给我们留下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我们在研究古代的文化的时候,通过文献、考古材料研究,但给我们都是片面的、片段的零散的记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研究古生物,如果现在世界上没有乌龟,我们发现了一个乌龟的化石,我们能不能把它还复原成乌龟的形状,我觉着这很难,没有人想象到一个带甲的生物的存在,如果我们不知道乌龟的存在的话。但是在山区我们就有可能找到山前平原地区文化的原始的面貌,对我们研究平原文化我觉得更具有样板的意义,对研究文化传承脉络的完整性有一定的意义。这是我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大家在这方面对我进行指导指导,我觉得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平顶山学院博士刘沛松:我感觉之前的话题里边对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发展方面说的比较少。环境与人文的关系,就如人的躯体与灵魂的关系。没有环境,就没有人文的发展。简单一点,人类对环境利用更深入,他的文化更发达。比如说,当地的土质,汝州这一块,能够发展为瓷器,它就适合发展瓷器文化,有的适合种茶叶,他就适合发展茶文化,所以我们应对伏牛山文化圈环境更重视些。再一个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合理、可持续的利用资源,对伏牛山文化圈有促进作用,对当地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有一定的间接作用。文化保护强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注意自然生态的保护,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它的完整性是分不开的,是基础,皮和毛的关系,没有自然生态的话,文化就跟不上去。当人类对某个区域环境开发达到不可利用的时候,它的文化可能会减弱,比如以前出现断层的玛雅文化,人类对当地采集过度,资源枯竭,它会转移到另一地区,这个地区的文化就会消失,发生断层,所以环境和当地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冯德显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