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文物故事》连载——颜元之谊 见之于碑

作者:魏新伟 时间:2010-09-10 点击数:

    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鲁山留下一方墨宝,即元次山碑,现存鲁山一高院内颜碑亭中,为国家级文物。

    (图为元次山碑拓片局部)

     颜真卿怎么会给鲁山籍人士元次山树碑立传,为我们留下如此国宝呢?碑不在墓前却在校园又是为何?关于碑的保护和开发,又有哪些故事?

    近日,记者赶赴鲁山,采访鲁山县文化局文物所所长张怀发,听这位研习元次山碑20年之久的文物工作者娓娓道来。

    立碑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郎、聱叟、猗玗子。河南鲁山人,故居今马楼乡商余山之商余口村。少年随堂兄鲁山县令元德秀读书,天宝进士。官至著作郎,任道州刺史,加左金吾卫将军等职。在任“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为诗反对浮艳,主张“救世劝俗”。其诗风格古朴,注重反映现实,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著作多收于《元次山文集》及《新唐书》。

    元结于大历七年(772年)春正月朝京师,夏四月庚午,卒于永崇坊之旅馆,冬十一月壬寅,归葬鲁山青岭泉陂原。

    张怀发研究发现,是年,64岁的颜真卿“撰并书”元次山碑。当年农历十一月至次年农历正月赴湖州刺史任期间,颜真卿在东京洛阳一带活动,距鲁山200余里,有书写元次山碑的条件,且刚得任浙江湖州刺史,快慰之情溢于笔端,昭告挚友在天之灵之胸臆流露于文中。其书作一气呵成,勒诸玄石,流芳千古。

    因此,张怀发认为,刻碑时间的另一种说法——颜真卿76岁被叛将李希烈软禁于汝州之时,与史不符。

    另一个问题是,是什么让颜真卿“撰并书”此碑呢?颜真卿的字并非轻易可得,正如《重葺唐名贤碑亭题辞附引》中所说:“颜真卿博学、严行、善书,苟非其人求只字不得。”

    “这源于唐朝特殊历史背景下非同寻常的颜元之谊。”张怀发分析说。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开元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正二品官阶。博学、工词章、精书法。长元结10岁。

    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河北二十四郡为其挟从。颜真卿本为安禄山部下,然早有防范。正当唐玄宗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忠臣”之时,颜真卿从安禄山腋下杀出,十七郡起义响应,被推为盟主,统兵20万,横绝燕赵,重挫叛军,使摇摇欲坠中的唐王朝看到了希望。依颜真卿撰元次山碑文载,元结于安史之乱时,“招集邻里200余家奔襄阳。玄宗异而征之……乾元二年(759年),李光弼拒史思明于河阳。肃宗欲幸河东,闻君有谋略,虚怀召问。君悉陈兵势,献《时议》三篇。上大悦曰:‘卿果破朕忧。’遂停,乃拜君右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乃于唐、邓、汝、蔡等州招缉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余人,一时归附,大压贼境。于思明挫锐,不敢南侵。”

    显而易见,颜真卿和元结同朝为官,首先是建立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友谊,共同抵御安史之乱的“战友”。其次,两人文思渊博,才华横溢,著述颇丰,志趣一致,颜真卿在饶州、抚州任上时,与元结隐居之樊上禳溪不远,常与之同游,吟诗作赋。其摹崖石刻《大唐中兴颂》,正是元结所作,颜真卿亲书于江畔石崖,现北京故宫存有拓片,为颜真卿存世书体最大者。

    正是由于颜、元非同寻常的关系,元结卒于长安,颜真卿及元结好友亲为“送丧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撰文刻碑,也就不足为奇了。

    颜真卿在碑文中立表题铭,赞美元结“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惋惜“之才,之德,之美”,而未得要职,英年早逝,叙述了为之立碑的背景缘由,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历史佳话。这也是人们极其看重元次山碑的重要原因之一。

    移碑

    元次山碑,原立于鲁山青岭泉陂原(今鲁山县梁洼镇泉上村)之元次山墓前。如今,它静静地站在鲁山县城鲁山一高院内颜碑亭中。

    记者看到,碑题目为:“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这是块四面刻字碑,楷书,遒劲有力、落落大方。

    张怀发说,该碑碑身长方体,高190厘米,宽96厘米,厚29厘米。观上端石榫,应有螭首,今不存。

    经年累月风雨,碑已残。明万历年间《创建颜碑亭》记载:“唐元次山先生表铭,颜鲁公笔也。旧在青岭冢上,辇来桥门不知何许时矣。历暴沥烈日骤雨中,已残十之二三。”可见碑在运往县城前已残,损字严重,恐在宋元时已遭兵燹。

    为了保护这方墨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时任鲁山教谕的广西桂林灌阳籍举人唐世宾“出帛布五千,构亭栖之”。可见,碑立亭中保护,至今已近400载。

    在元次山墓前,现存有明代鲁山知县夏文璧于嘉靖十年(1531年)八月初一所立“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碑。由此可见,当时颜碑已运往县城,而建亭时,原碑已裸露雨中83年以上了。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重修颜碑亭。据说,清乾隆帝喜爱书法,曾下旨将元次山碑送至北京,鲁山当地官员为保护此碑,将其一角砸掉,上奏说,碑将破碎,不堪运输。

    事实上,12年前还有一次保护。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省文物局下令调鲁山4件文物:商代青铜兕觥、商代青铜大口尊、汉代玉璧、元次山碑。鲁山县文化局文物办公室张怀发等人向省里报告,元次山碑风化严重,不堪移动,竭力留住了它。

    研碑

    张怀发说,古今看重元次山碑,当然首推书法。颜真卿出于书法世家,留下的书法作品碑刻、真迹、拓片有70多种,均为国内外所珍视的重要文物。作为碑刻,存世并不多,元次山碑因其亲为撰文,尤为珍贵。张怀发认为,纵观颜真卿一生之书作,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度严谨,以43岁时所书《多宝塔碑》为典型;第二阶段在拜访张旭后,书风大变;第三阶段是炉火纯青期,正以《元次山碑》为开端,颜勤礼碑、家庙碑佐之。

    张怀发研究发现,该碑字阔在55毫米×55毫米,称“寸六楷书”,为今存颜碑石刻中字体最大者。碑正面背面各17行,侧面各4行,共42行,每行34字,共有可容1428个字的位置。但是,碑身下部残损一角,一个侧面缺损下半部分字。他发现,此碑实际应有字1377字,现存原字为1147字,缺失230字,存字率为80%

张怀发称,早在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便编辑出版了《宋拓元次山碑》,作为《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碑帖墨迹选》中重要的一本,但他研究发现,该书缺字甚多,且前后错乱,影响人们阅读和练习书法,也不利于元结事迹的传播。上海一家出版社也出版过《元次山碑》拓片,却只收录700余字,无法窥得其全貌。目前,他整理的拓片,现存碑文的1147字全部收录,拓印完好,不久将出版。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