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桢先生与杭州瓷厂

作者:徐维茂 刘渭明 费萱萱 时间:2015-06-24 点击数:

    今天,与各位领导、同行、朋友们在这里缅怀李国桢先生,首先要感谢平顶山学院和郏县人民给了我们这次机会。
   说起李先生与我们的结缘还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我们都在杭州瓷厂工作。杭州瓷厂是一家以生产内销日用瓷为主的国营企业。主要产品有:兰边碗、电边贴花碗、盘及少量餐具等。销售的主要市场是江浙江一带农村地区。由于产品档次低,单件价格又由国家计划控制,因此,企业经济效益一直处于亏损的边缘。记得大概是1987年年初的一个上午,在时任杭州瓷厂厂长周少华的陪同下,来了二位慈眉善目、温文尔雅的长者。厂长把二位专家一一向我们作了介绍,身形高大的一位是轻工部著名陶瓷专家李国桢先生,另一位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教授郭演仪先生。可以这么说,这二位是所有陶瓷人仰慕已久的专家,能与之见面并与之相识,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当时我们的心情是既紧张又激动,而当李先生的一句“你们都年轻有为啊”的赞誉说出口时,初次见面所产生的紧张感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顿时,便拉近了我们与二位大专家的距离。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情况下来了专家,到企业参观一下,再送点礼品之类的送客走人。而今天这二位专家与众不同,据厂长介绍,他们二位专家是为帮助我们杭州瓷厂开发生产一种制作乳胶手套用的陶瓷 的专家给我们送来了可以升级的新产品,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满怀期待!
过去,由于传统陶瓷行业生产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模式缺乏活力,生产与市场处于隔离状态,企业只负责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特别是我们企业当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碗类、盘类等低档日用瓷为主,虽然产量大,但品种单一。这些年来,企业经济效益一直在盈亏生死线上挣扎。今天,二位专家不但给我们指明了新产品开发的方向,而且还为我们推荐了一家上海市科委下属的科技公司作为生产该产品的采购买家。同时,表示愿意负责开发新产品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送产品、送销路、送技术,我们杭州瓷厂遇到贵人啦”,这是厂里工人间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工人把李先生和郭先生比作了贵人。确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能碰到这样的贵人,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没有“缘”是碰不到这样好事的。我们深信李国桢先生与杭州瓷厂一定是有今世良缘的。
   在厂长的直接指挥和协调下,在李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组建了一个陶瓷手模生产车间。李国桢先生以杭州瓷厂总顾问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一产品的开发中,对生产工艺及过程从设计到生产运营进行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指导。从此,在杭州瓷厂的车间里,工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慈祥而又敬业的老人,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身边常常会跟着许多年青人,以至当时的杭州瓷厂千余名干部职工上下一口都称“李工”。工人们见他都争着与他打招呼,他都会含笑作答。他与车间工人打成一片,从来不摆大专家的架子。“李工”是他最喜欢的称号,而工人们也习惯称他为“李工”,工人们把“李工”当成了自已厂里的一员,当作万能工程师。恰恰忘记了他还是中国轻工部陶瓷行业的总工程师、中国著名的陶瓷科学家。他那平易近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给那时的一代知识分子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我们一生学习的楷模。
   经过大概二个月时间的努力,第一批陶瓷手模产品生产成功并投入市场,并且很快赢得市场的好评和欢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采购的货车排成了长队,一时间洛阳纸贵,销售形式可以用火爆形容。仅此一个品种共三个规格的陶瓷手模,自1987年末投放市场到1989年的两年间就为杭州瓷厂创造经济效益(利润)近300万元。在当时,全国同行企业中,年利润达到200万元已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而我们厂成为轻工部同行中效益最好的内销瓷厂,被轻工部指定为全国同行内销瓷组长厂。
1990年在李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在乳胶手套手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成功PVC手套手模,还为中国核物理研究院专门开发了一款用作防辐射的铅乳胶防护手套手模,极大地丰富了杭州瓷厂陶瓷手模的产品系列,不但让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上升,而且也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李国桢先生虽然是国内知名的陶瓷专家,但对年轻人十分关心和支持。自1987年来厂后,李先生十分欣赏我们厂青轻有活力的厂级领导班子,也非常主持年轻厂长的工作,对杭州瓷厂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1988年初,李先生与郭演仪先生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商机:有一家大型的中美合资企业,准备通过郭演义教授在国内寻找一家较具技术和实力的陶瓷工厂加工生产一款名为香水瓶的产品。在李先生和郭演仪先生的积极推荐下,杭州瓷厂很快与中美合资上海庄臣日化有限公司达成了开发生产具有部分渗透功能的陶制香水瓶的生产开发协议。
由于杭州瓷厂过去一直生产的是日用瓷器,对陶器生产没有什么经验,虽经过近半年左右的试制,一直进展不大。甚至在省内同行业开会时也被戏称为“臭水瓶”。当时情况一是产品尺寸要求严格,瓶口口径要求正负为0.15毫米,高度偏差正负0.8毫米,瓶身直径正负为0.5毫米,并对瓶身曲线有一定要求,杭州瓷厂过去从没有生产过如此严格尺寸的产品;二是坯釉结合性差,烧成合格率极低,总之,当时生产情况十分糟糕。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虽然进行成型方面的努力,例如,当高度尺寸合格了,往往瓶身直径偏大;而调整瓶身直径合适了,又会使瓶高不足,真是按下葫芦瓢起来,一时陷入困境。而针对第二个问题,虽经几番调整但收效不大。先生了解到此事以后,亲自来到现场了解情况、查找问题、分析成因,很快李先生就提出了一套香水瓶生产调整方案:第一,李先生解释陶瓷的尺寸问题是由于高度尺寸其烧成收缩是不一致的,主要是由于重力原因造成的,可以按“横三竖四”比例调整,所谓横三竖四就是如果通常讲垂直方向收缩是四的话,它的水平方向收缩是三。李先生还举例说例如:如果16%的垂直方向收缩,它的水平分析收缩一定是12%左右;因此,李先生一句“横三竖四”就解决了我们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造型开模中的难题,专家就是专家,点石也可以成金。在烧成合格率方法,先生建议采用二次烧成的方法解决;坯釉结合性不好通过在釉水配方中适当加入烧成过相同釉色的废弃陶瓷“瓷”片解决。李先生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岂不更亲近”加以形容,是多么的浅显易懂啊。同时,有关生产中出现的其它问题,李先生也一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建议。通过李先生调整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香水瓶尺寸、坯釉结合性及烧成合格率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高,香水瓶合格率有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就在拿到香水瓶产品检验合格率报表的那天晚上,参加香水瓶项目的小组人员,与这位知名的大专家“李工”,一起在举杯喝酒,那天老先生显得特别高兴,点名要喝绍兴五年陈女儿红黄酒,我们年青人轮流给先生敬酒,老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一一回敬,喝得性起时也像年轻人一样手舞足蹈,可以搂肩拍背。以至于我们背后常戏称其为老顽童。那天晚上,他喝了一斤多黄酒,看得出老先生是真替我们高兴啊。仅香水瓶一个产品在1989年到1991年三年中,共为杭州瓷厂盈利近200余万元。
    李先生一生长期在基层,在工厂一线指导技术和生产,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在谈到陶瓷理论对实际生产的作用时,一直强调理论对实际生产及陶瓷新产品的指导作用。他经常讲:你们年轻一代大多都是陶瓷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一定要重视陶瓷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这样可以在一些新产品的研制中少走弯路。例如:在问及如何制定陶瓷烧成温度制度时,李先生讲,升温阶段可以按所用配方材料的差热分析曲线合成分析、制定;降温、冷却阶段可按晶型结构转变制定,特别是硅含量比较高的陶瓷坯体,一定要注意晶型转变体积变化较大或晶型变化速度比较快的温度节点。如石英的晶型尽管在573℃ α-石英到β-石英晶型转变体积变化率为较大,体积变化率达2 %,但其体积变化速度较270℃ β-方石英到α-方石英的体积变化速度慢,因此,李先生特别强调这一阶段的降温控制,极有可能由于降温速度变化造成陶瓷产品的开裂,李先生特别交代如果有产品开裂的情况,一定要注意此温度附近的冷却速度。在我们与李先生的多次交流中,李先生一直念念不忘有关实用陶瓷物理化学及陶瓷热力学的研究,他曾经多次提到由于我国的实验设施及仪器还比较落后,对陶瓷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还相当缺乏,先生一直告诫我们,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手。他还用一句“陶瓷无博士”激励年轻人对陶瓷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告诉我们一旦有条件一定要加强诸如物理化学、陶瓷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国的陶瓷行业的发展基础更牢固,发展才有更广阔的前途。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生产,指导实践,这不但需要强大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的专家与学者,在理论上也许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一遇到实际生产技术难题便一筹莫展。而一些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然而科学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对一些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李先生是中国陶瓷界公认的奇葩,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生产相统一的践行者。故称其为中国陶瓷巨人名副其实。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