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丰碑——怀念李国桢先生

作者:任星航 时间:2015-07-13 点击数: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座谈怀念李国桢老先生,缅怀追忆先生的生平事迹道德风骨,这让我感触良多。先生离开我们,离开他一生为之奋斗的陶瓷事业,已经十多年了,但社会没有忘记他,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他的科研成果,还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在造福人民。他崇高的精神品格,还在指引影响着我们后生晚辈的人生道路,教诲我们怎样工作,怎样做人。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社会的一分子,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老先生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陶瓷领域的建树业绩,诠释了什么是庄严的、高尚的、积极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从这个层面讲,我总觉得,先生不仅是一位陶瓷科学工作者,不仅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看得见的研究成果和文本资料,他同时用自己一生的卓越言行,为我们树起了人生标杆和道德典范。在我的意识里,我一直将先生视为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精神丰碑。
    作为后生晚辈,我自幼对李先生就非常敬仰,敬重他的学识,也敬重他的人品,但我和他接触不多,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说陌生,是他生前,我和他只见过两次,一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回故乡时在我家待了几天。其时我年龄尚小,先生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后一次即是二十世纪末,先生仙逝前最后时间,国际古陶瓷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我去开会,先生是大会主持人之一,和他在一起待了几天。两次会面,间隔四十余年。后来想起来,我暗自庆幸,在先生的人生最后的时光,我得以见到他,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不得不感谢上天对我的成全和眷顾。说熟识,是李先生和我父亲是表兄弟,有姻亲之谊,他们也是至父好友,堪称莫逆。父亲生前对李先生非常敬佩,经常赞誉有加。他经常给我讲李先生的事迹,我对李先生的认识了解绝大部分是父亲告诉我的。而父亲为我讲述这些的初衷,无非是要我以李先生为榜样,向他学习。
    论及李先生的精神思想,可以用“报效祖国,济世利民”八个字来归纳概括。其实,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思想一直是人们崇尚遵守的指导思想,代代传承,从未间断,成为人们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是“民族的脊梁”。在中国历史上,从孔孟的“仁政”、墨翟的“兼爱”、李白杜甫的“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优而乐”、直到近现代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富民强国的求索,无处不闪耀着这种思想的光辉。李老先生于乱世,在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国家前途渺茫的大社会环境中,家境殷实的富家儿女很容易成为贪图享乐、消极厌世、醉生梦死的纨绔子弟,但李先生却“出淤泥而不染”,十年寒窗,青灯黄卷,学而不厌,在八年抗战的国家危亡之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积极地投身到“科学强国”的实践行列。他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嘛。这是他工作学习的原动力,是他孜孜求索、不懈努力力量的源泉,正因为他有着坚强的思想信念,他才有可能一生不断进取,并最终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李先生的人生经历并不平坦,也可以说非常曲折坎坷,但先生从没有颓丧消沉而自堕其志,他以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扑面而来的人生风浪,处变不惊,寻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空间,执着地从事他钟爱的陶瓷事业。还说文革时期他那次返乡,他是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人身攻击的险境中,在学生的帮助下逃离了工作单位,回到了故乡躲避灾难。就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他也没有放弃忘记一名陶瓷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家的几天时间,他每天都和我同样被打作“资产阶级技术权威”的父亲带上干粮,早出晚归。当时我不知道他们外出干什么,也不敢问,直到多年后,才从父亲口中得知,那几天他们俩人每天都在考察古窑遗址和陶瓷原料的分布情况。父亲说,他们沿着当年陈万里先生考察所走的路线,再一次对禹州和郏县地区的古窑遗址作了实地勘察,搜集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并徒步在周边陶瓷原料主产区作了调研,对原料的品种和性能作了一些研究。父亲说,通过那几天考察,他们有一些新的发现,收获颇丰,有些后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效果不错。我得知这些情况后,既为他们自豪也为他们心疼。他们二人当时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都是批斗专权的对象,都是“待罪之身”,但他们身上都有着“威武不能屈”的铮铮硬骨,都有着身处逆境、不忘使命的道德品格,作为晚辈,不能不为他们骄傲和自豪;但一想到他们在身心受辱的困厄之中,俩人宠辱皆忘,还在为祖国的陶瓷事业工作奔走,又让人从心里感到阵阵酸楚。尘埃,遮掩不住真金的价值;雾霾,也隐匿不了星月的光辉。后来,李先生下调到陕西耀州瓷厂工作。在基层工厂,他发挥了自己作为陶瓷专家的技术优势,在很短时间内,就将瓷厂甚至陕西的陶瓷业搞的风生水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戴。我想,人的一生,谁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磨难。这时,懦夫勇者立判,品格高下自明,烈焰的冶炼,只会让金子更为纯净,更现光华。这在李先生身上,很有说服力地验证了这一道理。
    李老先生在陶瓷界名重当代,他的学术成就,他的科研成果是世所公认的,是有目共睹的,这造就了他在中国陶瓷界的地位和声誉。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李先生也是清廉的、无私的,这是他两袖清风、清白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李先生主持过景德镇建国瓷的生产,在各地瓷区工作过,生前当过各大瓷厂的技术顾问。一生辛勤奉献,即便积攒不下巨额财富,放有一些珍贵的瓷器总合情合理吧?但是不然,先生暮年,不但不富有,而且连治病的费用都成了问题。我去过他家,在他家没有见到像样的瓷器,连一件也没有,由此,我想到另一位陶瓷界前辈,我父亲的恩师李志伊老先生,志伊老人一生研究钧瓷,对钧瓷事业贡献巨大,可在他家里没有一件钧瓷,他的清白耿介被钧瓷界传为佳话,我父亲生前也没有收藏钧瓷,他们老一辈知识分子忘我的、无私的清白操守是让人感动尊敬的。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小事,但我不这么认为。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许多事是以小见大的,多大的事也是从小事做起的。“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还是应该遵守的至理名言。那些不择手段占有社会财富的贪官们,这样的小事杀了他他也做不来的。
    我和李先生的第二次会面,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直接接受他教益的机会。我开会到上海,没报到先去拜访他,几十年未见,物是人非,我们已不可能相认,在得知我是谁时,久违的亲情即刻溢于言表。会议期间,先生让我和他同居一室,每晚忙完会务,他都会和我谈到很晚,好像有谈不完的话。谈陶瓷工艺,谈国际陶瓷技术,谈国内钧瓷发展前景,有时也谈他和我父亲的交情往事。我怕他累着,就劝他歇息,他总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很感动,很感激上天给了我我这次良机,在我年过不惑之年之际,让我接受一位睿智长者的训导和指引。给我以心灵的洗礼。
    遗憾的是,会议中途,李先生中途患病入院就医,我回禹时去和他告别,他还说要我别惦记他,他没事儿,要我安心工作,等他身体好了,就到禹州帮助我好好把钧瓷做一做。
    没想到这竟是我们的永别。
    先生为了陶瓷事业,一生甘于奉献,不计名利,不在乎职称的高低,甚至晚年连归属单位都不明确;他为了工作,几十年勤勤恳恳,呕心沥血,辗转奔波在江西,陕西,湖南,广东,山东等全国各大瓷区,用他的研究成果帮助扶持一个个陶瓷企业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效益;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甚至生命全部献给了祖国的轻工业建设,公而忘家,多次带病工作,输着液主持参加专业会议,甚至在他夫人仙逝魂归故里之时,他都忙于工作,顾不上陪伴送行。
这就是先生的人生,这就是先生的精神。
    当今社会,正处于新旧道德观念交替时期,也是一个物欲横流、充满各种物质诱惑的时期,我们多么需要先生的思想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人生很短暂,稍纵即逝,如白驹过隙一般。但业绩不会消失,精神不会消失,李老先生将在我们的心中永生。
    愿先生高尚的灵魂在天堂里安享康乐!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