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逝的封侯小国古应国

作者:丁需、学文 时间:2009-11-12 点击数:

古应国只在历史上留下短暂的一瞬,便再也踪迹难觅。1979年12月,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北滍村砖瓦窑场取土时,挖掘出一座古墓,此后又经历十几年发掘,古应国的真实面目始袒露在世人面前。应国墓地的考古发现,震动了国内外历史、考古学界,1996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古应国在哪里

相传,黄帝大破蚩尤后,为犒赏破蚩尤有功的应龙氏部落,特许应龙氏部落搬迁至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原地区居住。于是,应龙氏部落辗转来到一条河流中游北侧的一处地方。应龙氏部落对此处十分满意,决定留在此处,同时将东西流向的大河称为滍水,将西边的小河冠名为应水,应水西侧的山取名应山,应龙氏部落的首领称应侯。

不知过了多久,某一年暴雨连绵,应水暴涨泛滥,直接威胁着应国都城的安危。洪水退却后,为了保住一方居住乐土,应倾一国之力,从外地取土(可能不忍心破坏附近的良田),在应水东侧筑起了近百米宽、四五米高、二三公里长的防洪大堤。此后,应氏后裔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据史书记载,应国始为殷商所置。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第四子改封于此,称应国侯。从此,应国成为姬姓的嫡系子孙诸侯国。春秋后期,楚国西侵,灭应国,应氏后裔大多迁居外地。至战国初年,最后一支应氏后裔沿滍水东下,到南顿(今项城市)地界一个大河湾处抛锚上岸,筑屋而居,仅有500多年的弱小应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

由于年代久远,弱小的应国时间短暂,建国前传世文物仅有12件,以至于古应国究竟在何处,历代史学家众说纷纭,古应国所在地成为千年之谜。

揭开应国墓地的面纱

1979年的一天,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北滍村的砖瓦窑场在阳滍岭(即原古应国的防洪大堤,修建白龟山水库滍阳街搬迁后土岭已失去作用)烧砖取土时挖出一座古墓,出土了一批大小不一的青铜器和其他物品。凭着职业的敏感性,文物办断定此处应有大型墓葬群。1986年,河南省文物局派省文物研究所专业人员与平顶山市文管办一起,对滍阳岭古应国墓地进行了钻探,初步发现自西周至汉代墓葬数百座。最初发掘的应国墓地一号墓,共出土文物千余件,其随葬主要器物组合为五鼎六簋,说明墓主人的级别较高。

缘于古应国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1987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应国墓地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0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到平顶山市,对文物办部分馆藏文物进行级别鉴定。专家们对古应国墓地出土文物赞叹不已,给予很高评价。经历10余年的考古发掘,古应国墓地共发掘墓葬300余座,出土文物上万件,其年代为西周至东汉。鉴于应国墓地重大的考古发现,1996年,应国墓地从全国5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世人藏了2000多年迷藏的古应国终于大白于天下。

应国古城今安在

因滍阳街被埋入白龟山水库底,专家无法取得应国古城的实物资料,但不少专家断言,滍阳街即是应国古城无疑,从应国墓地的发掘和史书记载的方位上均能证实这一点,从当地群众的描述上也能证实这一点。

西滍村67岁的曹松阳说,应国墓地所在的滍阳岭,其土质与本地土质也明显不同,据说是从洛阳拉来的沙土,几公里长的防洪大堤,若不是倾一国之力,谁有那样的能力?

对古应国和滍阳街颇有研究的滍阳镇工作人员何俊卿说,应国灭亡后,应龙氏家族和姬姓应侯家族陆续迁居外地,应侯府被别人占去,加上年代久远,居住人更迭,房屋老化,以至陆续翻修,应侯府的占地也越来越小了。原来的应侯府肯定要大得多。

古老的应河水潺潺流淌,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声叹息。远方土梁为滍阳岭即古应国墓地。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