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作者:陈德鹏 时间:2010-05-31 点击数:

    农历春节包括祭灶、除夕和元旦(正月初一)。伏牛山文化圈内的春节习俗大同小异。

1、 祭灶。

    灶神的传说很多,比较正统的说法源于《礼记》。据说,颛顼的儿子祝融是“火官之长”,被尊为灶神。早在周代,上自天子,下到庶民,对灶神都非常崇祀。后世祭灶的时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祭灶的时间官府是腊月二十三日,民间是二十四日,而船家则是二十五日。伏牛山文化圈内祭灶的时间,多数地方是二十三日,如郏县、西平、宜阳、登封、正阳、唐县、嵩县等地;少数地方是二十四日,如洛阳、孟津、上蔡、商水等地;有些则是二十三、二十四都有,如伊阳、信阳、新蔡等地;还有不少地方是二十三日祭灶、二十四日“小除”,即除尘,如禹县、滑县、泌阳、新乡、新安、邓州、汝南、扶沟、浚县、通许等。祭品也各地不一,一般都要用饴糖,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但也有的是为了“以黏神口,使不得言” 。其它还有饧、酒、鱼、糖饼、膠芽等。灶神的“坐骑”,郑县、中牟、西平、确山、滑县、泌阳、正阳、长葛等地要用一只雄鸡,祭祀时,夹住鸡的双翅,主祭者把酒洒在鸡冠上,鸡冠上如果沾有酒则吉,“谓神愿乘此鸡升天,可保一年平安也”3;不用雄鸡的地方,有的用豆秣灶神之马,如禹县、获嘉、夏邑等地;有的备纸马,如商水。禁忌是主祭者必须是男子,民谚说:“男不祭月,女不祭灶。”

    自二十四日至除夕,因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故民间多嫁娶,谓之“乱岁”;同时,戚友之间相馈赠,叫“送年礼”或“馈岁”。

2、除夕。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另有除傩、除夜、岁除、大除、大尽等说法。每年阴历最后一天,家人团聚,易春联、桃符,祀神、祀祖先,而后“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卑幼揖拜尊长,谓之辞岁;家长分此银钱于卑幼,谓之压岁;老妇及小儿女夜半不寐,围炉嬉戏,有至六更者,谓之守岁”。但易春联、桃符的时间在各地并不一致。如林县是“二十九日曰小除,易门神,换桃符、春联,击腊鼓,演乡傩,名曰散腊;三十日曰大除,祭墓,至夕,礼拜尊长,曰辞岁。”伏牛山文化圈除夕的习俗有:扫舍宇,如唐县、洛宁、通许等地,郏县则是“洒扫中堂”;撒芝麻杆,横木拦门,如商水“撒芝麻杆于屋院,每门置横木以拦之”、正阳“彩纸裹木炭横置门阶,或布禾麻秸于院宇,以祈丰年”、滑县“撒芝麻杆于庭中,以代爆竹,或用纸炮辫之,名为火鞭,燃以敬神”、长葛“撒芝麻杆于庭院,每门置横木以□之”、浚县“横一木,名曰跌千斤”;烘岁,正阳“爇炭炉,通宵不烬,曰着岁”、新乡“薄暮断木为薪,择石累砢多节者焚烧于庭,占达旦灰烬为吉”、获嘉“炽炭中庭,谓之烘岁”、信阳“焚苍术、柏枝、棉柴,行腊祭礼”;祀祖先,正阳“祭先灵于寝,兼及五祀各神”、郏县“安祖考神位”、宁陵“诣坟墓,迎祖先,辞岁”、伊阳“迎祖先,祀于祊”,而商水县则是“以纸钱祭墓,曰为祖先送押岁钱”。其它习俗还有,滑县“夜半饱食馄饨,谓之填穷坑”、商水“门檐插纸旗,曰试风”、武陟“所用器具倒贴酉字,树上亦然”、信阳“餤长命菜”、浚县“悬长钱纸”、伊阳“散银钱佩之,为添岁”等等。

3 、元旦。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以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民国改用公历,曾禁止民间用阴历,但“人民安于旧习,严令不能止也”。故民间仍以阴历正月初一日为新年的第一天。新中国为了区别于阳历的元旦,把祭灶、除夕、正月初一合称春节,本文则指阴历元旦。

    宗懍《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伏牛山文化圈的习俗是:初一,长幼新衣冠,张灯火、燃爆竹,祀神、祀祖先,拜尊长,族、邻互相贺岁,食水饺等;禁忌有不汲水、不讨火,慎器物,忌毁败等。但是,各地风俗也有差异。如“熰岁”,烧榆柳木根的有长葛、商水等地,烧柏叶的有洛宁、汜水等地,烧木炭的有西华、淮阳等地,郑县则较为复杂,“燮烈炭于堂中,谓之旺相;贴青龙于石上,谓之行春;插芝麻梗于檐头,谓之节节高;插柏枝于柿饼,盛以大橘,谓之百事大吉”;祭祖一般都在家、祠堂进行,但获嘉有“黎明,无论男女老幼,皆更新衣,展墓”,初三日拜墓的则有扶沟、灵宝、汝阳、商丘等地;亲戚间拜贺的时间,新蔡等地“三五日而罢”,泌阳、林县等则“自元旦至上元无虚日”,淮阳等地则是“元月内几无虚日”。

    新年的另一项内容是以阴晴占灾祥。《荆楚岁时记》有“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以阴晴占丰耗”得习俗,把一年头七日的阴晴与人及六畜兴旺与否相联系。伏牛山文化圈受此影响,正阳、夏邑、考城、仪封、林县、安阳等地有此风俗,但又有不同,除了排序不一样外,日子也有增加。夏邑、兰考、安阳为八日,如夏邑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其日晴明则所属之物蕃育”;林县则为十日:“一鸡、二犬、三牛、四马、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晴则主收,阴则否。”

    初五日为“破五”,也较为普遍。“乡俗五日内百事禁忌,逾五日则破忌;初六日,商贾祀神开市,戚友互请春酒。”但各地习俗不尽相同,如泌阳,“是日贺岁者多不出门,妇女亦停针线;早膳面食与水角(饺)相参。谚云:金丝缠元宝”;林县,“以是日不吉利,停止拜年,各家早晨将柴灰些须送十字路口,曰送穷灰”;正阳“不试刀剪,忌梳发,不出行”等等。

    其它还有,信阳初二日祀财神;宜阳,七日为人日,合家卑幼酌春酒,以介长者之寿;偃师,初七日则妇女剪綵为燕,或贴或插戴;扶沟,三日为鬼节、拜墓,七日赛火神;商丘、夏邑初七日祀火神;获嘉则是“初八日,例祀火神,乡间赛会酬神,有装演故事者,颇热闹;初十日,曰石不勤,讹十为石,凡磨碾碓臼之属,皆忌动移”,修武也是“八日,鼓乐旗繖祀火神,岁丰醵钱赛会”。

悬长钱纸”、伊阳“散银钱佩之,为添岁”等等。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