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作者:陈德鹏 时间:2010-05-31 点击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等。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五月即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龙节、恶日(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说,此日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伏牛山文化圈的端午节,各地都有戴榴花、插艾叶,食角黍,饮菖蒲酒、雄黄酒,小儿系五彩缕等习俗。以雄黄酒涂小儿手足、七窍避虫毒的,有许昌、鄢陵、西华、获嘉、虞城、偃师等地;“取吓蟆置墨口中,晒干磨涂疗肿毒”的,有商水、西华、林县、许昌、汝南、汝阳、新蔡等地;竞渡龙舟的,有周口与黄河沿岸;采草合药的,有泌阳、汝南、夏邑、伊阳、虞城、登封、洛阳、汝阳等地。也有一些地方的习俗比较特殊,如商水有“士女彩船首尾衔接,纨绔子弟以鸭投水,名曰赏标”,滑县“五月一日以五色线系小儿手足”,郏县“姻家更用币、角黍,别以槲叶为之,名槲,谓之节”,宁陵“馈师、遗女(送女回婆家)”,林县“或剪红纸壶芦帖之”,许昌“女家具夏衣礼品往婿家,名曰追节”,汝南“各家取香油,做油果、糖糕、菜角,又用枣米包角黍,亲友馈送,谓之追节”,虞城“迎女追节”,洛阳“佩朱砂囊,妇女藏茧虎”。此外,旧俗还有“贴天师辟兵符”,但是,清末、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天师无灵,亦无贴符之家矣。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