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地区的庙会

作者:陈富志、罗浩刚 时间:2012-06-27 点击数:

庙会

庙会是由神灵崇拜,定期祭祀神灵所形成的一种民间自发的群众性活动。起始以烧香娱神为主,后来又加入规模较大的集市商贸活动。伏牛山山区的庙会几乎遍布各个乡镇,如平顶山马街书会、观音庙会,洛阳关林庙会,登封中岳庙会,禹州药王庙会,南阳独山庙会、内乡关爷庙会等等,数量极多。庙会多在农闲、节日期间举行,且时间大都错开,有的地方兼做小生意的农民仅仅是赶庙会,就能赶好几个月。

1.关林庙会  关林是一个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因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而得名。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刘备得力大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荆州兵败,十二月逃归益州途中被擒,孙权杀关羽,并把其头颅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即关林。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而关羽故乡山西运城解州后来则建立了关帝庙。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如孔林、孟林等。但关羽,在三国时代只是一员名将,对关羽的美化神化,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关羽死后,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仅仅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关羽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到了宋代,关羽在民间、文人杂谈,尤其是官方的文献里的地位开始迅猛飙升。宋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追封关羽“忠惠公”,三年改封“崇宁至道真君”,大观二年(1108)又封“武安王”。这一趋势在明清两代加强。明神宗十年(1582),封“协天大帝”,三十三年(1665)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谥“灵佑”,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关羽由侯、公、王、帝而圣(武圣)的发展轨迹展现了关羽由人而神的神话过程。我国目前共有关帝庙数千座,台湾有460余座,其它如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华人聚居区,有4万余座,形成了与遍布天下的祭祀孔子的“文庙”相对应的祭祀关羽的“武庙”。全国著名的关庙有解州关庙、解州常平关庙、当阳玉泉关庙、梓潼关庙、许昌关庙、洛阳关林等。其中山西解州关羽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被称为武庙之祖。洛阳关林是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遗存,是封建品极最高的武圣寝陵。

洛阳关林占地130余亩,山门前左右建石牌坊,前建戏楼。过山门是仪门,仪门内两侧建钟、鼓楼,中间依次是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碑亭和高大的墓冢。墓前的三门道石坊,高6,宽10,柱顶望兽昂首,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为明万历年间所建。高4.8的巨大墓碑上书“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并有碑亭保护。关冢高10,占地250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外用砖筑围墙圈砌。整个关林有碑刻70余方,大小狮子100余个,古柏800多株。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关林庙会已有万人规模。从万历年间之后,每年的九月十三,便成为关林庙会的约定时间。清嘉庆十一年,朝廷制定关庙祭祀之礼,宣敕天下,规定正月十三为春祭,五月十三为诞祭,九月十三为秋祭,由官吏主祭,四方百姓助祭。但早在明代《义社施茶造铃叙》就记载:“乃五、九十三所会之期,近村且远进香人役俱被暑渴,亦无人施舍茶水。社友忽见,于二十二年六月初二日速齐一社施茶。”[1]这段碑文明确说明在民间关王冢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前就形成了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两大会期。庙会之日,焚香祭祀,唱戏娱乐,物资交流、饮食买卖、占卜看相、求子送子等诸种社会活动一起出现,后发展到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集市贸易,逐渐成为当地的商品贸易中心。关羽也在忠、义、勇象征的“武圣”上又加了一个财神的头衔。

关林庙会上最突出的民俗活动是豫西地区有名的“关爷社火”和“领羊”活动。社火,是以村或社为单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大型文艺活动。关爷社火由“关爷社”主办,洛阳一带几乎各县各村都有关爷社,社里备有鼓乐、仪仗等各种器具,所需资金,包括举办社火的费用,均由村民集资和地方名流捐资得来。据《洛宁县志》记载,其社火有“竹马、响器、狮子舞、海蚌、龙灯舞、高跷、旱船、十盘、垛子”。十盘,由笙、箫、管、四音锣、七音锣、阴阳板、小鼓、镲、小瓷盘等乐器组成。另设檀香燃之,香气扑鼻,间加多色旗,徐走徐奏。多流行于王范、老城、涧口、张村湾等地。社火中的“领羊”活动最有特色。“领羊”即是各社牵羊来祭祀,祈求神灵降吉祥。每年的正月十三,各关帝社选一只羊,羊身用红绿绸布十字披花,由十盘乐队吹奏引导,社首沐手捧香于后,社众拥“领羊”随后,到大殿“关圣帝君”像前行九叩礼,然后社首梵香献酒,再斟酒敬羊,将酒洒在羊头上。如羊摇头,则说明关帝已经“领羊”显灵了;而如果羊纹丝不动,则说明该社奉神心不诚,就要受到其他关帝社的嘲笑和起哄,甚至鼓倒掌。此时,社首跪在地上再磕几个头,起身作揖,然后用备好的热酒洒在羊头上,羊就会连连摇头,就意味着关帝显灵了。

2.中岳庙会  中岳庙位于嵩山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在河南登封市城东4公里处。中岳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前221年一一206年),是官方祭祀的场所。传说是祭祀仙人王子乔的。汉武帝刘彻增建万岁亭,在山下建万岁宫。北魏时期,中岳庙址连迁3次,把庙迁于神盖山,即‘黄盖峰’。武则天把中岳庙改建于黄盖峰下,晋封中岳嵩山为“神岳”,封中岳神为“天中王”。696年,武则天又封嵩岳山神为“神岳天中皇帝”,并将天灵妃封为天中皇后。至此,中岳神由山神而天中王,由天中王而登上了天中皇帝之尊。宋太祖和宋真宗又增建了行廊、碑楼、庙宇950多间,遍植松柏,金装神象,绘制壁画达470余幅,全庙面积达37万平方米。宋太宗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从此,一个山神终于稳稳地与人间皇帝、天上玉帝平起平坐,受到了万民的敬仰崇拜。今天的中岳庙,还一直为中岳嵩山神沿用着宋代的这个封号。清朝乾隆皇帝按照北京清故宫的模式对中岳庙做了一次大规模全面修整。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竣极门、嵩高竣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从中华门起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中岳中现存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庙宇建筑群。

中岳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农历十月初十举办,会期长达10天。也是集娱神、纳福、求子、算命与物资交流为一体的庙会。其中“拴娃娃”与“摸铁人”活动很有特色。“拴娃娃”是在中岳庙举行的一种独特求子习俗。凡婚后不孕的妇女,大多都会在庙会期间去“拴娃娃”,以求中岳娘娘赐予子女。娃娃,是一种用黄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晒干后涂上色彩。人们认为,只有从庙里道人手中拴回的娃娃才最灵验。拴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头,把红头绳递给道人,想要男孩女孩,事先向道人说明,道人会根据所请把给绳系到娃娃身上。如果想要个双胞胎,道人会把一个男孩和一个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揣在怀里,抱回家中,放在床头上或苇席下,据说此法非常灵验。如果如愿以偿生下孩子后,他们还要在孩子周岁时,到中岳庙里向嵩岳娘娘还愿。当初抱嵩岳娘娘一个娃娃,还愿时一般都要送回十个,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报答嵩岳娘娘的施子之恩。“摸铁人”指抚摸铁人或取锁于铁人身上,以消灾、祛病的活动。在中岳庙神库四周,有4尊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铸造。它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都称他们为“镇庙铁人”。传说金兵南侵,铁人准备渡河抗金壮志未酬,当地的百姓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把它们奉为守护神。孩子周岁时,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把铜锁或银锁先挂在铁人的臂膀上,然后让孩子焚香叩头,然后将锁从铁人身上取下,挂到孩子的脖子上,这就意味着锁是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受到铁人的保护,以后就会平安健康。这种习俗,有人称为“挂锁”,有人称为“拜干爹”。不过,由于铁人年龄太大,甚至经常出现一家几代都拜同一铁人为干爹的情况。当地人还认为,铁人具有非常的灵性,如果人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相同的部位,自己的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所以在庙会上,你总会看到很多人围着铁人在抚摸,铁人因此被摸得锃光发亮。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