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柏掩映三苏园 高山仰止垂千古——记郏县三苏园
作者: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时间:2010-06-02 点击数:
三苏园位于郏县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归葬地及其父苏洵的衣冠冢所在地,为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千古文豪的胜地,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园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主要由三苏坟、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湖、苏轼布衣塑像、东坡书画展馆、东坡生平事迹展馆、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等组成,另有独特而神奇的奇树“思乡柏”、奇声“金蛙迎宾”、奇景“苏坟夜雨”等景观。
三苏园文化厚重,景色怡人,是著名的人文盛景,游客至此可以体味浓厚的文化内涵,享受 “大江东去”的豪迈,感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
经过三苏园牌坊,一条翠柏甬道便通向广庆寺。甬道东侧便是东坡湖,湖水碧波荡湖面呈“3”字形,根据地势高低,设上下塘,用瀑布隔开,似断似连,下塘内有一小岛。湖边堤岸除植有常绿苗木外,石狗、石狮、石兔等动物石雕围湖一周。为了表示对东坡先生的纪念,东坡湖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东坡湖湖面看起来像个硕大的耳,寓意东坡先生的聪慧;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苏轼病逝11年后,苏辙在许昌病逝。其子孙将他送到郏城,与苏轼葬在一起,始称二苏坟。至元代1352年,郏县县尹出于对苏轼父子的敬重,为苏洵置了衣冠冢于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至此始称三苏坟。
踏进广庆寺,苍劲的古柏让人眼前一亮,广庆寺规模不是很大,过了山门,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两边有钟鼓楼和东西厢房,寺院后面便是三苏祠了,这种寺祠合一的建筑风格,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寺小名气大,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与三苏坟有着密切的联系。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进入三苏祠,迎面看到的是苏轼父子三人的彩色泥塑像,苏洵居中,形态高大,苏轼、苏辙分列左右,形态与其父亲相比尺寸有所缩小。三苏塑像距今已有652年的历史了,仍然栩栩如生。
穿过三苏祠右侧的一个门,是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岗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 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目前有碑刻300篇 。东坡碑林的设计者者别出心裁,邀请一百位书法名家以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等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
走出寺祠合一的大院,便是 “金蛙迎宾”大道,很远地就看能到苏轼布衣塑像。在距塑像台阶的不远处,站在这里拍手或跺脚,前方就会有青蛙叫声作回应,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回音壁之一。
沿大道向北,路过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便是翠柏掩映的三苏坟院。据史料记载:苏轼病逝11年后,苏辙在许昌病逝。其子孙将他送到郏城,与苏轼葬在一起,始称二苏坟。至元代1352年,郏县县尹出于对苏轼父子的敬重,为苏洵置了衣冠冢于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至此始称三苏坟。三苏坟门前蹲着石羊、石马、石狮,古朴典雅的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进入坟院大门,是一座青石牌坊,坊楣上书“青山玉瘗”四个苍劲大字。坊柱上雕刻着苏轼在开封监狱时写的《狱中寄子由》中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往前几步就到了飨堂,飨堂为古代官员拜谒苏坟放置供品的地方。飨堂里四壁镶刻着历代文人拜谒苏轼时写下的祭文。穿过飨堂,三苏坟冢即现眼前。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三苏坟院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树干却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树解人心,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被誉为郏县八大景之一的“苏坟夜雨”也产生在此院内。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柏树林中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 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
后记
早在1963年,三苏园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以来,三苏园景区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广庆寺重修了钟鼓二楼,重塑了四大天王、普贤菩萨等塑像,建东坡碑林,今年又开挖了东坡湖,丰富了三苏园的内涵,大大提升了三苏的文化品味。
而今,三苏园景区沉寂了900年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盛事——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盛会来临之际,苏坟村热闹得像过年,村民们备好了丰盛的食品待客。苏坟村村委会主任王铁盘激动地说:“我们村为苏轼守了900年,今天他终于显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