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年 |
年龄 |
生 平 记 事 |
备 注
|
康熙四十六年(1707) |
1 |
出生于河南宝丰宋家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 |
上距祖父李玉琳由洛阳新安移家至此16载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五十七年(1718) |
7—12 |
1.读书于鱼陵山七里义学。 |
|
康熙五十八年(1719) |
13 |
入邑城应童子试 |
|
乾隆元年(1736) |
30 |
1.中恩科举人。2清刘清芝为写《李孔堂制义序》 |
|
乾隆四年(1739) |
33 |
应会试未第 |
|
乾隆七年(1742) |
36 |
应会试未第 |
|
乾隆八年(1743) |
37 |
|
次子李籧出生 |
乾隆十年(1739) |
39 |
应会试未第。此年在京城设馆教学三年。 |
福建学生李大濬中头名状元 后任江浙巡抚 |
乾隆十三年(1748) |
42 |
1、回家葬父。2、请刘青芝为父李甲写碑文。 |
|
乾隆十四年(1749) |
|
开始撰写《歧路灯》 |
|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51 |
1,中辍《歧路灯》写作(约完成80回)。2.开始近二十年的舟车海内生活 |
李大濬任浙江巡抚 举荐李绿园江浙漕运一职 |
乾隆二十七年(1762) |
56 |
一度回河南省亲会友 |
|
乾隆二十八年(1763) |
57 |
作诗《宋村牛伯远词》七言古诗 |
|
乾隆三十年(1765) |
59 |
|
次子李籧登科萃科,年23岁。 |
乾隆三十六年(1771) |
65 |
|
次子李籧北围中举,年二十九。 |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三十八年(1773) |
66--67 |
任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知县,和署理思南府知府。 |
|
乾隆三十九年(1774) |
68 |
结束近二十年的舟车海内生活,由黔经鄂西返豫抵宝丰。 |
1、踏豫土时作诗《襄阳发程抵新野北望口占》。2.舟车海内二十年足迹所至冀、鲁、苏、浙、皖、赣、湘、鄂、川、黔十省。及北京、天津、重庆、贵阳等都邑。水上生活曾舟行长江重庆以下,运河江北全程。 |
乾隆四十年(1775) |
69 |
在家开始续写《歧路灯》 |
李籧中进士,除吏部主事,年三十三岁。 |
乾隆四十一年(1776) |
|
1、下半年到新安县马行沟村课教子侄。2、整理一生诗稿。3、续写《歧路灯》结尾部分。 |
|
乾隆四十二年(1777) |
71 |
1,三月编订诗稿《绿园诗抄》四卷。2.八月,《歧路灯》一百零八脱稿完成,并作序。3、平时向子侄教育训话成《家训淳言》一卷,共八十一条,附于《歧路灯》卷首。4《歧路灯》抄本由新安学生向外传抄。 |
四字李葛登拔萃科(拔贡) |
乾隆四十三年(1778) |
72 |
1,正月,访横山吕公博。2,九月参与春和堂九老诗会 |
|
乾隆四十四年(1779) |
73 |
1,由新安返宝丰,《歧路灯》版本在宝丰抄传。 |
|
乾隆四十八年(1783) |
77 |
|
李葛应癸卯科,被挑取四库全书馆誊录官。 |
乾隆四十九年(1784) |
78 |
1吕公滋来访
2次子迎养,去北京。 |
李籧补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年四十二岁。 |
乾隆五十一年(1786) |
80 |
|
1,李籧提本司郎中,年四十四岁。2,长子李莬死于开封。 |
乾隆五十二年(1787) |
81 |
|
李籧出坐粮厅差 |
乾隆五十三年(1788) |
82 |
|
李籧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年四十六岁。 |
乾隆五十五年(1790) |
84 |
卒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李籧私宅) |
灵柩未能运回家乡宋寨村安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