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的中国化

作者:汤恩佳 时间:2010-06-21 点击数:

    大家都承认,观音是中国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萨,但是,观音信仰的中国化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术界尚无人作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我认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它主要表现在观音的身世、显化、灵感和道场四个方面。     
 
    观音菩萨的身世是佛教观音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观音成道前的各种履历,包括家庭、诞生、修习、身相、成长以至最终成道。印度佛教经典中对观音身世的说明主要有7种,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均为男身。佛教传入中国后,观音菩萨很快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只是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观音形象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约在南北朝以前,中国佛教基本恪守着印度佛教关于观音菩萨的一切说教,观音继续保持“伟丈夫”的潇洒形象。宋代以后,中国人大胆地将其从男人变成了女人,适应观音形象的这种重大变革,中国民俗佛教史上出现了观音菩萨新的身世说,即妙善公主的传说。印度佛教的观音身世男性说是在印度传统佛教轻视女性认为女性得道只有在转为男身之后才能实现的观念背景下产生的,两中国佛教的女身说则明显地与中国传统认为女性慈悲善良、和霭可亲、更易接近观念分不开。另外,印度关于观音身世说具有极强的宗教性,通篇所言不离随佛习法、修持成道以及得到授记的内容,显得单调。而中国的传说中,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寓宗教说教于极强的文学渲染之中,具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与此相连系,在印度佛教的传说中,观音得道的情节较少,而得道之后的法力却讲得十分透彻。相反,中国的传说却着力说明观音得道的艰难曲折,这与中国儒家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则必先使其历尽磨难的看法完全一致。根据中国人的这种传统心理而产生的这种观音得道传说更能服人,从而易于广大佛教信徒接受。至于中国的观音身世传说中所夹杂的中国式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那就更具有中国化的特征,也更能为一般信众所接受。     
 
    印度佛教对观音应化的说明散见于许多经典,其总体的精神是告诉人们,观音菩萨出于慈悲救世的目的,运用其神通之力,由不可见、不可触的清净法身应化出有血有肉与常人无异的色身,或出于慑服冥顽、点化有缘之辈而现出各种有形有色但与常人不同的庄严法相。中国的佛教徒根据印度佛教菩萨信仰的基本原理,大胆突破了观音类经典关于观音应化特别是第一类应化即与常人无异的色身应化的局限,于是,观音的应化形象千差万别,并流传着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随着这些应化故事的广泛传播及佛教美术的发展,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三十三观音”,并成为中国佛教观音应化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普门品》的“三十三身”、《楞严经》的“三十二应”到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三十三观音”,成为观音信仰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此外,在中国各地还有大量各自不同的观音艺术形象,如自在观音、渡海观音、长带观音、披发观音、空身观音、地利尼观音、铁索观音、送子观音、三面观音、不肯去观音、鳌头观音、数珠观音、掌印观音、持瓶观音等。几乎在所有的佛教名胜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名称不一、形象互异的观音形象。由此可以看到观音应化信仰中国化的深刻程度及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远影响。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