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香山观音探密——河南宝丰香山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1 点击数:

  
 
    中国是一个信仰神祗的国度,宗教神灵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在众多的神灵人物里,观音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观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法力无边的女菩萨,形象十分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她长的身段秀美,气度优雅,神态安详,肌肤润泽,修长的眉毛,樱桃小嘴,一双慧眼明澈无限,温柔又不可亵渎,身披绸纱,扬起的褶皱如微波荡漾,唇角始终带着微笑,好象在倾听着人们的诉说,手中托着装满甘露的白色宝瓶,里面插者杨柳枝,好象时刻准备着轻洒甘露,搭救众生.观音以她至上的善心赢得了中国的信徒和老百姓的信任,在中国的神祗体系中有着崇高地位和独特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她闻声救苦救难的菩萨形象,代表的佛门慈悲济世的伟大精神。
 
  然而,观音这样一位原来属于天竺佛教中的神灵,原来的形象却是魁梧男身。那么观音是如何来到中国,怎样由男身变成女身最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圣母”的呢?作为中国的观音她是否有俗身因缘?又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彻底完成了她得道正果的历程的呢?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香山寺供奉观音?香山观音与世人熟知的海岛观音又有什么区别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河南省平顶山香山寺说起。
 
 
    1976年,世界著名学府英国牛津大学特别邀请河南省宝丰县,将一通古石碑拓片送往英国进行展览,是什么碑刻能让远隔重洋的世界著名学府如此重视呢?原来这是原属于宝丰县今属平顶山市新华区的香山寺观音大士塔下券洞内已经矗立千年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这通碑不仅记载了观音本为妙善的俗世因缘,记载了她是如何从一个肉体俗身应化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得道正果历程,揭示了中华香山观音的来历,反映了中国香山寺文化现象的缘起。
 
    该碑原刻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内容是由唐代高僧道宣口授,其弟子义常记录下来的文本为底本,经过宋代文人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又邀请北宋重臣被后世誉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书丹,刻立于香山寺的,被世人誉为“三绝碑”。到了元代至大元年,即1309年,这通碑经过了二百年的风化剥蚀,损坏的非常严重,时任香山寺住持福满就重新翻刻,立于观音大士塔底的券洞内,至今仍然矗立。文革时期此碑有所损坏,但基本完整,成为平顶山香山寺的镇寺重宝。该碑高2.22米,宽1.46米,字体为楷书,有49行,满行78个字。内容是道宣高僧揭示传世观音俗身妙善在香山得道正果的佛教传说故事,反映了香山观音的来历,又把人们熟知的正观音与千手观音联系起来,是唐代以来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妙善观音得道正果于香山故事的源本,是中国关于汉化观音得道正果地的最权威文本。在现存的文物中,它历史最早,规格最高,具有碑传文物无可争辩的说服力,确立了平顶山香山寺作为汉化观音原生地不可动摇的佛教历史地位。后来蒋之奇到杭州做官又把文本带到了那里,略做修改,又在杭州天竺寺重新刻立。由于此碑极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6年,它和香山寺的观音大士塔一起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那么,观音菩萨是怎样和平顶山香山结缘的呢?
 
 
  历史回到两汉时期。那时,由释迦摩尼创立的天竺佛教已经穿越历史的天空和万水千山的地理阻隔,经中亚地区和丝绸之路,沿河西走廊来到了中国。佛教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文献记载不一,传说纷纭。一般说来,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公元一世纪前后的两汉之际,此时西域成为佛陀思想东传的通道。张骞出使西域时,佛教在那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非常兴盛。不过,最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仅限于上层少数贵族人群中,而且是以神仙方术的外衣进行传播的,现存的文献记载中就有“伊存口授佛经”、“楚英王奉佛”、“明帝感梦谴使求法”的故事。东汉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明帝刘庄得到梦的启示,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一行十八人西行天竺求法,于永平十年,和梵僧摄摩腾、竺法兰同返洛阳,第二年建起了白马寺。这是中国佛教寺院的最早记载,之后佛教寺院在中国大地迅速的生根发芽壮大起来,成为和中国原生的道教相媲美的宗教。其实,在官方承认佛教并求法建寺之前,佛教已经通过经丝绸之路由民间很可能是商队传到了中原,这从现在出土的不少文物可以得到证明。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出家僧人朱士行,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繁荣,各地广修寺院,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北魏末年,竟达“僧尼近二百万,寺院三万所”的规模,难怪唐朝诗人杜牧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观音菩萨就是在东汉末期或三国时期来到中国的。
 
 
    观音是梵文的音译,是“观世音”的略称,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等名谓。不少文献认为,在唐代由于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观音”的,实际上,“观音”这一称谓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为什么叫观世音呢?据《妙法莲花经》中的《观音菩萨普门品》的说法,世有危难时,只要呼喊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就会立刻现身,苦难立刻解脱。《法华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观世音大慈大悲,法力无边,能够“随类化行”,不分贵贱愚贤,拯救众生的一切苦难,所以世人常常称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四大佛教人物中以”慈悲”著称,因而又称为大悲观音。
 
    相对于圣观音来说,观音菩萨还有很多应化身、变化身,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众多异形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千手千眼观音又叫“千眼千臂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她的由来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经》,简称《大悲咒》或《大悲心咒》。经中说,观世音在十分遥远的过去,聆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大悲咒》经时,发誓“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刚发誓完毕,观世音身上就长出了千手千眼。在佛教的含义中,千手千眼代表了法力无边,“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苦。传说中千手千眼能寻声救助,解脱人间十二种苦难,甚至可以满足人们祈求子女的心愿,十分受中国俗众的崇拜,以至于形成了中国“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观音崇拜文化现象。
 
 
  综观佛教的发展历史,从传入中国开始就开始了它长达数百年的漫长汉化历程,为求传播,它开始寄托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外衣,又慢慢取得独立,并和道教、儒教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交流和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的各个天国神灵都逐渐实现了中国化,有了中国的俗身和证道传说,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种种灵异故事。
 
    作为西方三圣之一的观世音菩萨也不例外,它经历了一个长达400多年的漫长中国化历程,最终在唐宋时期以观音得道正果于平顶山香山为标志最后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汉化蜕变。因此可以说,香山是天竺观音实现完全中国化的地方,香山观音是后来演化为正观音的起始点。
 
    早在13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作为佛教净土三经之一的《无量寿经》已被传诵,净土宗传说是东晋高僧慧员等人创立,宣称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即可“往生安乐国土”,净土宗发展很快,南北朝和唐代时期非常盛行。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灵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音菩萨自然也来到中国并受到广泛崇拜。
 
    观音菩萨的中国化是全面的汉化,而不是只是哪一方面。她的国籍、民族、甚至性别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观世音成了中国的观世音。中国化观音的第一个标志是男身转变为女身。天竺佛教的观音形象本是男身,所以在观音刚来到中国的时候自然也是男身,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不少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得到证明,甚至唐代初期的石刻也还有男子形象的雕象。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性别本来是“法无定相”,就如净土宗普庵大师在《观音大士像赞》中说的:“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所何倚。”但出于宗教崇拜的需要,给观世音菩萨定出性别是必要的。
 
  观音女身的出现大约在南北朝的后期,唐宋时期定型,从此盛行后世,成了老百姓熟知的女性观音形象。观音菩萨形象女性化是有很深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佛教在与中国本土道教的竞争融合中不断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极度繁荣,但也遇到了一个极大的瓶颈制约,这就是女性信徒迅速增多,但原始天竺佛教中却没有一个能适应女性需要的女性神灵,与道教中有很多美丽女性的形象形成反差,导致了在道教竞争发展的不利形势。南北朝时期,不少上层妇女甚至皇帝后宫妃嫔都成了虔诚的佛教徒,据说,只北朝就有17为帝后出家为尼,但让广大妇女感到困惑的是:天国菩萨皆为男性,难道那里没有女人的位置么?既然如此,那妇女不是没有必要皈依佛门了么?于是女性观音菩萨形象应时而生,满足了广大女性信徒的需要。选择观音女性化是符合社会客观需要的,观音菩萨不仅在西天佛国地位崇高,法力无边,而且他出身高贵,俗身本是转轮王无诤念的大太子不眴,能入乡随俗,随类化形,随叫随到,有着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这也许正是历史最终选择观世音菩萨由男身向女身转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观音菩萨形象的这一转变,适应了社会需要,不仅促进了佛教的广泛传播,也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观音崇拜文化现象.
 
  观音形象的女性化是伴随着观音俗身中国化这一历程的,那么她的俗身因缘究竟是怎样的呢?
 
 
  如前文所说,天竺观音的俗身是不眴王子,经过艰苦修行他最终成了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观音菩萨,观世音来到中国后,俗身也几经演化。或变成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或变成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或变成帝后妃嫔,或变成王室公主,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终被广大信徒接受认可的是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关于妙善观音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各个地区广为流传,那么有文字可查的原生态传说发生在哪里呢?它是否有根据呢?
 
  根据平顶山香山寺现存的宋代《大悲菩萨传》碑文记载,传说在过去,平顶山地区有个乃往过去国,国王称作庄王,王后叫宝德,她们生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妙颜,二女儿叫妙音,三女儿叫妙善。宝德怀妙善时,梦见洁白光亮的明月从天上坠入腹中,等到妙善出生的晚上,大地轰隆隆震响,王宫弥漫着奇异的香味,满室放出金光,婴儿出生后,五色祥光覆盖着她的身体,国人们都说,:“我们的国家大概是有圣人出世了”。这个说法和杭州天竺寺《大悲成道传》碑文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在平顶山的民间传说中,妙善所在的国度不是乃往过去国,而是楚国,这大概和历史上平顶山地区属于楚国有关。在今天平顶山香山寺东北约4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该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约6公里,城基隆起宽约10多米,高约1米,内城俗称紫金城,为长方形土台,面积约7.7万平方米,城高3米,遗址内遍布汉代板瓦和陶片,附近有战国墓葬区,这就是宝丰县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城父即汉代父城遗址。文献记载,父城一带在商周时期属于势力强大的诸侯国楚国管辖,这里是楚国的北部边陲重镇。秦汉时曾在这里置县,治所就是父城。父城原是楚庄王的曾孙、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所建,春秋时期叫城父,汉代时为区分安徽的城父就改名父城。太子建曾在城内建庄王祠,四时祭祀。庄王祠本是皇族宗庙,后人将其视为楚庄王故宅,庄王祠庙就是现在仍然存在的宝丰县白雀寺的前身。父城一直是父城县的治所,后来,南北朝时后魏废县,父城就逐渐荒废成一片遗迹。楚国是平顶山历史上的光辉时期,它灿烂的楚文化与中原河洛文化相互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平顶山滍汝流域个性鲜明的历史文化。也许正是春秋战国以来楚国和楚庄王在这里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所以当观世音菩萨传播到这里并逐渐本土化时,人们就选择了他们作为观世音的出身渊源,把楚国当作妙善的国籍,把楚庄王当作妙善的女儿,正好迎合了人们把妙善作为高贵美丽善良代表的心理诉求,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平顶山市历史上形成的楚庄王女儿妙善的传说反映了楚文化对这个地区的深远影响,反映人们对那一段辉煌历史的深刻记忆,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在平顶山地区还流传着妙善是妙庄王三女儿的说法,人们把妙善说成是妙庄国国王妙庄王的女儿。另有一种说法让人费解,就是把妙善说成是苗庄王的三女儿。推究起来,“妙”字代表精深高妙,更符合佛理,“苗庄王”则很可能是民间传说过程中对“妙庄王”的音译变名。也有一种说法,将苗庄王讲成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王,看起来有些不可信。从源头上论,平顶山香山寺《大悲菩萨传》碑采取了没有具体国名的说法,更符合佛教传说的不确定性特点,克服了地域具体化不利于传播的弱点,更有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说法又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妙善身世最早的文本,而且是高僧所传,更具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从后来它向外传播的情况看,“乃往过去国”和“庄王”的说法具有本源性质,应该把它看作观音俗身和妙善传说故事的范本,后世各个地区流传的不同传说版本只能看作它的演化本,被进一步地域化了,这是符合佛教历史发展规律的。
 
  不管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妙善是聪慧美丽的妙龄公主。在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民间都称她为“三皇姑”,并且被加以塑造,进入到了经典戏剧剧目,老百姓只要一说起妙善就说成是三皇姑。
 
  地方志中记载多为楚庄王的说法。明正德《汝州全志》说:“大悲菩萨,楚庄王之季女也,名妙善。”又如清代康熙《汝州全志》卷五《仙释传》也说:“大悲菩萨,相传父城楚庄王第三女也,讳曰妙善,植性贞洁,孝事父母,常指香山曰:‘彼可居也’”。其实,在现存的六种明代《汝州志》版本和几个清代的版本中,都把妙善说成是楚庄王的三女儿,并叙述了在香山得道正果的经过。这一点可以说明楚庄王说法的原生性。这样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妙善传说很可能最初是因楚文化在平顶山地区的强大影响,人们就以楚国和楚庄王为背景,后来为了避免地域具体化后产生的不利于佛教传播的问题,而有佛学理论大师道宣把它演变成了“乃往过去国”和“庄王”,使传说更具佛学故事的传奇性和合理性,以便使佛教观音理论和佛教得到更好的传播。“妙庄王”和其它地方出现的“妙庄严王”极可能是“庄王”的进一步演变。
 
  妙善转变成观世音菩萨的俗身,她的家乡就在平顶山市。妙善又是在哪里得道正果的呢?
 
 七
 
    在平顶山市西郊,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属于汝州宝丰县管辖的香山山峰上,有一座千年古刹香山寺,它主奉千手观音,自古是观音菩萨道场圣地,全称香山普门禅寺,历史上因行政区划归属之变迁,常称“汝州香山寺”,“宝丰香山寺”。传说这里就是中国汉化了的妙善观音最终得道正果的地方。
 
    该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期,有关专家经过考证把建寺的确切年代定在东汉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根据佛教首先在中原腹地迅速发展的规律,香山寺是在白马寺建立一百多年后建立,当在情理之中。那么有哪些具体因素促成香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呢?
 
  这里有一段元好问记录下来的优美传说。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元好问曾到称汝州进行游历考察,他在他的《东游略记》中《梁县香山寺记》一文中说道:“该寺建寺之初,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于是就仿照彼方香山建寺供奉观音菩萨,香山原来叫火珠山,随改名香山,所建寺院开始叫“香山菩萨寺”,后简称“香山寺”。
 
  这个传说非常传奇,文中所说的彼方香山其实就是天竺国观音菩萨修行居住的圣地,位置就在古印度迦罗毗国的国都父城附近,平顶山市的香山和这个天竺观音圣地非常相象,这成为选择香山为观音证道圣地的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父城和天竺观音圣地附近的父城音译名称一样。佛教非常万事讲一个缘字,两地香山形象的相似和两地父城名称的吻合,难道不是佛缘巧合么?那么现实中昔日汝州的香山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中国的观音首先选择了这里落脚呢?
 
  平顶山香山旧名火珠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与新华区交界处,西距宝丰县城15公里,东距平顶山市老城16公里,南距新平顶山新城区3公里,海拔239米。香山山峰圆润,东连大龙山,为其青龙,西接小龙山,为其白虎,南有绵延低岭为之朱雀,北相距百余里是中岳嵩山山脉,两条大河汝水和沙河横陈于南北,脉发秦岭,蜿蜒如龙,不很高大,却灵秀所钟,在古代,香山一带山脉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生态良好,既远离都市又毗邻南北大通道,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幽静清修之地。有道是“自古名山僧占多”,这里很容易成为佛徒建立寺院传播佛教的首选地带。
 
  西域来僧经过仔细考察,认可了这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最终在此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观音道场还有另一个原因,客观上也打通了观音文化和佛教文化向南传播的通道。
 
    历史选择平顶山香山作为观音圣地不仅是佛缘巧合,也有深刻的人文历史和地理背景的。平顶山香山地区地处中原腹地,自古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心区域,人口稠密,信徒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良好。北接中华文明发祥地河洛地区,距离古都洛阳仅百余里,南经古代著名的南北大通道宛洛古道,这条古道形成于商周时期,位于夏人居住的地区,被后世称为夏路,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联系交融的脉络,佛教正是通过这条通道由中原向南方传播的。佛教的传播是以洛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香山所属的汝州属于洛阳近畿,佛教首当其冲在这里传播发展,香山以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基础一下子吸引了佛教传教者的注意,把它作为观音菩萨来到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道场,同时打通了佛教和观音文化向南传播的通道。
 
  除了上述这些推测的客观理由,观世音菩萨在古汝州香山得道正果有文献依据么?
 
 
  翻开宋代以来很多佛教史籍、地方志书,察看香山寺的历代碑刻,可以找到不少线索。   
 
    北宋重要文献《画品》中记载,“唐大中年间,画家范琼为汝州香山大悲化身作塑像”。这一塑像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可惜后来毁掉了。宋代还有文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入香山寺第四》篇,说玄奘取经经过“香山之寺”,“是千手千眼菩萨之地”。南宋时又有叫金盈之的编纂了《新编醉翁谈录》一书,其中说道:“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正果香山,现身南海”,直接把香山观音与南海观音有区别地联系起来。清代编纂的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样的佛教文献还有很多,都把古汝州香山寺作为中国汉化观音正果之地来论述,说明在古代这个问题已成共识,香山寺已经闻名于世。
 
    如果翻阅现存于世的每一种明清《汝州志》和《宝丰县志》,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关于观音菩萨在平顶山香山得道正果故事的记载。如明正德《汝州全志》中说妙善“后入香山,葺宇修行,草衣木食,人莫知之,三年成道大悲观世音菩萨。相传即今香山塔,大悲菩萨涅槃之席,有肉身在其塔下。”妙善观音在香山得道正果的故事载入历代官方志书可见是得到历代官方认可的,得道正果之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平顶山市的香山,观音菩萨灵迹现身之地却可以有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菩萨来到中国后的第一个道场。中国其它地方有很多香山寺,但从时间上看,都晚于平顶山香山寺,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就是:妙善观音从汝州香山走了出去,继续了她传教布道的救世之路。
 
    除了地方志的记载,香山寺现存文物也有明确一致的。
 
    当人们走进这座香山山峰的寺院内,就会发现寺院内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古代碑刻丛林,这些碑刻或高大巍峨,或肃穆凝重,有的字迹清晰,有的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残缺不全,这些碑刻本身就是古刹悠久历史的文物证明。在这些碑刻中,刘若宰碑、范文成碑、唐国公主碑和前文提到的蔡京碑被誉为香山寺四大碑刻。就书法而言,每一通都是名士书丹,书法精湛,堪称艺术瑰宝,观其内容,都记载有妙善观音在此得道正果的事迹。
 
    金大定二十五年即1185年,金世宗之女唐国公主携驸马乌林答天赐游历汝州香山寺,赞叹香山“富有佳气,虽在人间不接尘境”,感慨妙善公主在香山艰难修行,舍身救父,最终得道应化为大悲观音菩萨的事迹,又见寺院损坏失修,就捐资重修了香山寺,使香山寺“焕然一心,有倍于初”。这次重修的前因后果就记载在《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中。此碑至今仍屹立在香山寺观音大士塔的东北角,在香山寺碑林中它最巍峨高大,巨大的碑身、龟座、蟠龙碑额和娟秀的字体,无不显示着皇家公主尊贵的气度,昭示着唐国公主和妙善公主惺惺相惜的情怀!
 
    最说明问题的莫过于蔡京碑了。前面提到,该碑世称三绝碑,以道宣传述、蒋之奇润文和蔡京书丹闻名于世,而最奇异的则是文中叙述的庄王女儿妙善矢志向佛、舍手眼救父、最终在香山修成菩萨正果的因缘故事。道宣是唐代高僧,南山律宗祖师,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一天,他在终南山修行得天人感梦,破解了观音菩萨身世之谜,揭示了妙善得道正果的经过。在梦中,大师向天人询问:“吾闻观音大士于婆娑大有因缘,应化何地最胜?”天人回答道:“菩萨示现无方,而肉身降迹香山为胜。”“香山在哪里呢?”大师又问。天人回答:“嵩岳之南二百余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之地。”道宣律师这次天人感梦,实际上是大师对妙善观音身世之谜的首次揭示,解决了天竺观音汉化问题中的得道正果地点这一关键问题,标志着天竺观音中国化历程的最终完成。这通碑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发展规律和事实情况看,后世的史书、方志、碑刻等文献以及流传各地的传说故事,无不以此为渊源,研究中国的观音无法绕开香山观音与《大悲菩萨传》碑的存在了。
 
    既然观音身世之谜和“应化之地”谜已经解决,那传说中的妙善修行正果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妙善的得道正果历程非常曲折,她经过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到达了理想的彼岸,在她身上体现出了追求理想不屈不挠,大慈大孝勇于牺牲的人格精神,也许正是这样,妙善观音才如此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
 
    妙善出身于皇室家族,是庄王的三女儿,她长的贤淑端庄,容貌秀丽,超然脱俗。她从小就显示出了与佛有缘的天性,一心向佛,不喜欢穿红戴绿,只穿粗布衣,每天吃斋念佛,遵守佛门戒律,富有爱心,不欺不诈,不虚妄乱语,还经常向宫女宣讲佛门因果,不少人听从她的劝戒,也吃斋念佛,洁身修行。她的父亲庄王听到了妙善的种种事情,非常反感,担心她惑乱宫室,走火入魔,就决定给她招婿,妙善坚决不同意,并提出了三个问题来为难父母,表达出家修行的决心。庄王夫妇非常担心,就把她关进后花园,不让她吃饭,想让她吃吃苦头,知难而退,并让她的两位姐姐来规劝她。妙善反而劝戒她们:“你们贪爱荣华富贵,恩爱缠绵,殊不知有乐必有苦,苦丛乐中来,一旦遇到不测风云,或患病卧床不起,没有人能够代替,你们也应该积善修德,否则后悔都来不及。你们替我禀告父母,说我决心遁入空门,是生是死全听父母裁定。”庄王知道后很生气,觉得都是僧尼们把妙善带入了歧途,就想出一个办法,让妙善暂且到离皇宫不远的尼庵出家,想让她吃尽出家的苦头而迷途知返,同时限期七天让众尼姑劝妙善回头,说:“如果不能劝说我的女儿回心转意,就会派大军前往,把你们尼众杀个片甲不留。”为了劝说妙善,免众人灭顶之灾,尼姑们想出了种种办法来为难她,让她干最粗最重的活,让她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妙善浇菜园做饭,不以为是苦,一点也不后悔,并得到附近龙山山神相助,使菜园一夜之间长满了菜,出现了一口水井,免去了远途担水之苦。庄王听说了妙善在尼庵的种种奇异事情,知道不可挽救,大为恼怒,于是就派御林军前去杀害妙善和庵中尼众。结果寺院被烧毁,五百位尼姑们全部被杀,妙善又得到龙山山神救助,被摄到龙山脚下隐藏。妙善沿龙山行走,遇到一位龙山山神变化的老人,老人指点她:“在大龙山和小龙山之间有一圆峰,叫香山,是仁者修行的好地方”。妙善找到香山,盖起茅草屋,隐居修行,不知不觉过了三年。她的父亲庄王因为屠戮尼姑,受到报应,全身长疮,遍求全国名医也治不好,这时,有一身着三宝的僧人求见,献出一个药方,说要用无瞋人的手眼做药才能治好。庄王听说香山有无瞋人,就派使臣寻找到香山,发现妙善,妙善知道父亲重病,毅然献出自己的双手和双眼。庄王病好之后,听说香山无瞋人很象自己的女儿妙善,就上山看个究竟,证实了那个无手无眼的无瞋人真的是妙善.正在悲痛之间,眼前的妙善忽然不见,大地震动,天泛金光,就看见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当空而立,身相端庄,光明堂堂,巍峨高大,如空中日月。庄王伏地痛苦忏悔,许下诺言:“弟子从此皈依佛门,重修佛寺,愿菩萨还原本体,让我供奉。”过了一会儿,空中观音不见,妙善还原本身,双手完好无损,合掌跌坐,已经安然圆寂。庄王就在香山妙善居住庵舍处埋葬了妙善,并在上面建塔供奉。
 
  这就是《大悲菩萨传》碑文描述的妙善故事梗概。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故事充满了人性至爱,很容易引起世人的共鸣。文中说到的龙山、大龙山、小龙山就是与香山一脉相连的山峰,尼庵所在就是离香山数里、南望龙山的宝丰县白雀寺。白雀寺是千年古寺,现在香火依然旺盛。龙山东西横亘,蜿蜒如龙,山上自古就有龙山山神庙。妙善证道故事的背景非常符合香山一带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环境。
 
   但似乎妙善传说不仅平顶山地区有,中国的其它地方也广泛流传,只不过略有差异。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些有点区别的妙善传说,情节上大同小异,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所不同。故事中大都有香山、白雀寺,但它们也成了不同地方的寺院和山峰,逐一考察中国的数十个香山和不同地方的白雀寺,我们会发现,平顶山市的香山得名最早,香山寺和白雀寺的建立时间也最早,又有很多的碑刻、史志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佐证,特别是《大悲菩萨传碑》的历史权威性,这让我们自然得出答案,基于《大悲菩萨传碑》的平顶山市的妙善传说最具有信服力,是否可以说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妙善传说的源头呢?
 
    妙善传说中庄王修筑的塔就是香山塔,因传说中埋藏有观音肉体真身舍利,被称为“真塔”、“舍利塔”。香山塔还存在么?
 
 
    在平顶山市香山寺的中心,有一座寺院的标志性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观音大士塔。该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3米,轮廓优美,呈抛物线,远观如圆锥体,状如子弹头,富有节奏变化,细腻纤细,灵动秀美。近观塔身雄浑高大,塔刹入云。塔层多设仿木构楼阁式门,现存两扇。第一、二层为仿木构塔檐结构,均以青砖叠涩出檐5~9层,皆以青砖雕饰各种花纹图形,精美绝伦。塔的第二、三层外壁设壁龛五排,共304个龛佛,内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计35尊,姿态各异,雕刻精美,宗教意义重大,堪称宝塔一绝,寺院重宝。塔刹由铁制九重相轮和仰月组成。塔层状如楼阁,自第四层以上各层高度与直径急剧收分。全塔繁饰与简约相结合,既有唐塔豪放简练之遗风,也有宋塔纤巧精饰之风格。我们在为古塔的艺术魅力震撼时,不禁暗自疑惑:塔下果真埋藏有观音肉身舍利么?
 
翻看各种版本的古代和现代的汝州与宝丰县志,可以发现不少相关记载.如明正德《汝州志》载:“上有玉峰塔,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相传即今香山塔,大悲菩萨涅槃之地,有肉身在其塔下”.现代《平顶山市志》、《中国名胜词典》、《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中国塔林漫步》等许多研究论著中亦有认定。如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中说:“大悲观音菩萨乃楚庄王之三女,在香山修炼得道,舍利葬于塔下”。在香山寺的历代碑刻中也有一致的说法。如金代的《重建汝州观音禅院记》碑载:“以大士遗身在塔,灵应殊胜”。看来,观音大士塔是观音真身舍利塔自古是有共识的。但让人感到不解:观音本是佛教的神灵,其凡胎俗身现实中应根本不可能存在,妙善又极可能是假托楚庄王虚构的人物,哪里来的肉体真身呢?
 
仔细了解佛教的历史,就会发现佛教的本质。有即是缘,佛教历史上形成理论创造就只能当作佛教的史实因缘来对待,而不能拿完全现实的东西来对应。只这一点,似乎香山寺观音大士塔下是佛真有“观音肉身舍利”并不重要。但按照中国佛塔的存在规律,几乎可以肯定塔下有舍利,只是难以肯定这舍利到底是怎样的呢?
 
现存的塔并不是香山寺建立时的原塔,根据考证,原塔应该是木构楼阁式建筑。据《大悲菩萨传》碑文中说:“于香山建塔十三层,以覆菩萨真身”,也就是说,“庄王”所建的是十三层的宝塔,可见当时是多么宏伟。现在的观音大士塔是宋代重修香山寺时在原塔基址上重建的,它传承了香山寺深厚的观音历史文化,不仅是建筑瑰宝,更具有重大的宗教意义,是香山寺作为观音得道正果圣地的又一历史见证。
 
作为观音道场,各地香山寺都供奉观音圣像。作为得道正果圣地香山寺所供观音是怎样的呢?
 
十一
 
    在现在的香山寺观音大士塔第一层券洞内,主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据说是依据唐代大画家范琼的原画塑成。
 
如前文提到的,《画品》中载:“唐大中年,范琼为汝州香山大悲化身塑像”,“唐大中年范琼所画像,躯不盈尺,而二十六臂皆端庄安稳,如汝州香山大悲化身自作塑像”。
 
这里的香山寺自古以来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如清道光《汝州全志》中《仙释》卷说:“庄王即封为大悲菩萨,且命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清康熙《汝州全志》也说:“峦顶建浮屠,内塑大悲菩萨千手千眼”。作为观音菩萨正道圣地,为什么主奉千手观音呢?
 
当地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这里的香山是千手观音修成正果的地方,所以寺中主奉千手千眼。佛教史籍中也有类似说法。宋代金盈之《新遍醉翁谈录》中就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正果于香山”。还有一种平顶山独有的特色的说法,说当初楚庄王命工匠建造宝塔、塑造圣像时,工匠们听错了旨意,把塑成“全手全眼”错听成了塑成“千手千眼”,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结果。清康熙二年、三十三年和道光年间的几种《汝州全志》中都有这样的说法。这似乎是一种文字游戏,和所说的香山观音、正观音有点矛盾,从佛学上看,其实并不冲突。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的变化异型,按派别来说,是密宗六观音之一,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代表,常称大悲观音,和正观音是一身多型,在基本教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供奉的外在形式不同而已,不过这种形式区别似乎逐渐成了地域化观音的象征。
 
  平顶山香山寺中所塑的千手观音很有特点,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形象。她肌肤丰满,典雅秀丽,十一面佛首层叠有序,其中正面目含笑意,双眉细长,含蓄灵动,神采粲然。金鸾流苏,双手胸前合十,腹下双手环抱,胁生八臂,各执法物。身后近千条受臂环列,掌心各有法眼,深邃奥妙。整座塑像典雅秀丽,恢弘壮观,使人未近身前,先感其势,顿生肃穆之情,不自觉顶礼膜拜。这尊千手观音塑像在信徒眼中,不再是凡胎泥身,而是一个彻底的观音神灵,是香山寺神秘观音文化的魂系。
 
    但似乎妙善传说不仅平顶山地区有,中国的其它地方也广泛流传,只不过略有差异。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些有点区别的妙善传说,情节上大同小异,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所不同。故事中大都有香山、白雀寺,但它们也成了不同地方的寺院和山峰,逐一考察中国的数十个香山和不同地方的白雀寺,我们会发现,平顶山市的香山得名最早,香山寺和白雀寺的建立时间也最早,又有很多的碑刻、史志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佐证,特别是《大悲菩萨传碑》的历史权威性,这让我们自然得出答案,基于《大悲菩萨传碑》的平顶山市的妙善传说最具有信服力,是否可以说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妙善传说的源头呢?
 
    十二
 
  既然我们得出了平顶山市的香山是汉化观音得道正果圣地、香山寺是汉化观音道场祖庭和平顶山市是妙善传说发源地的结论,有人会问,这里是否有什么乡风民俗来佐证呢?
 
.   农历二月十八日的晚上,在香山脚下的一个村子,一片欢乐的气氛,有很多人正忙着准备香表供物,这是做什么呢?原来第二天是观音菩萨的诞日,大家是准备晚上到香山寺坐山,静等观音诞辰来临的那一刻,以便能抢到烧到第一烛香。据说谁能烧到第一烛香,观音菩萨就会特别保佑他一年里平平安安,顺心如意。在观音诞日,香山寺里要举行盛大的法会和香火会,信徒四面云集到寺院,烧表焚香,献上供品,拜佛许愿,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达成心愿。这一天,寺院每个角落都是人满为患,通往香山寺的路上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都是人的海洋,整座寺院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在香山寺,自古就形成了香火会的传统,农历每月的前半月特别是初一和十五,香火旺盛,到寺中进香礼佛的信徒香客络绎不绝。尤其在二月,因为是观音菩萨诞月,香火最为旺盛,其中又在十九日观音诞日,达于极盛,形成了规模宏大时间长达一个月的香山寺庙会传统,俗称二月庙会。二月庙会历史悠久,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历史就有近千年。据金大定二十五年刻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记载:“以大士遗身在塔,灵应殊胜,岁卒于春二月,诸方之人不远千里而来,敬礼者数以万计。”碑文中描述的盛况是金代唐国公主重修香山寺时就已经有的,可以推测,灵塔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那么至少在宋代二月庙会就已经成了规模。又据正德六年十二月即公元1506年刻立的《香山寺修造记》碑记载,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英宗皇帝应香山寺住持奏请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额后,“山以寺而益显,每岁仲春之望,香火大开,四方来游者先期云集,数以万计,悉仰山灵而起敬,非前代创建可拟。”事实上,二月庙会在明代和寺院本身一样达到鼎盛。现在二月庙会传统依然延续下来,香山寺周围村庄的村民都知道是个老庙会,不过据说庙会的正期是二月初六到十五,这也许就是庙会和香火会的差异所在。
 
  事实上,平顶山地区的观音崇拜现象非常浓厚,方圆几十里的村民早已习惯了去香山寺进香拜佛,许愿还愿。据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香山寺周围就形成了很多叫香火会的组织,基本上是以村为单位,有组织的开展有关祭祀活动,文革以后,香火会不复存在,但有些习俗保留了下来,如在庙会期间进行戏曲表演和杂耍活动,不过是由原来有组织性变成自发性的了。
 
  在过去,香山寺周围几乎“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很多乡村建了观音庙,俗称观音堂,以方便日常祭祀,现在仍然有观音堂乡、观音寺镇的地名,便是这一观音文化现象的证明。
 
    在平顶山市,还有一些和观音菩萨灵验有关的地名故事。
 
十三
 
    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石桥营,流传着一则“一步两口井”和“五步三孔桥”的故事。据说观音菩萨在香山修行时,夜里经常下山察看民情,救助困难的人。当时石桥营有一位老人行动不便,观音菩萨就经常给他送水,临走时自己再担一挑水上山,但是中间隔条河,来去不便,于是观音一夜之间挖好了两口井,并修好了三孔桥,两口井相踞有一步远,三孔桥可以五步走过,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称为“一步两口井”和“五步三孔桥”。井和桥确实存在,以前小河有流水,小孩子们在那里玩耍,妇女们在那里洗衣服。
 
    在宝丰县周庄乡上赵村,有一则“歇马栏殿的故事”。内容说三皇姑即观世音菩萨在香山修成正果后从西方骑着骏马回来,走到这里马停下来不走了,观音菩萨下马察看,发现这里长时间没有下雨人们正在求雨,菩萨马上青来龙王下了一场大雨。她走后,留下来了上马石和下马桩,人们在原地建起观音殿常年祭拜,这里至今仍有殿舍古碑。
 
    这样的观音灵验故事在当地还有很多,如“鸡鸣寺的故事”、“黑龙池白龙池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无不反映出香山观音在当地久远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发展规律看,也彰显出观音菩萨在香山得道正果的历史渊源。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天竺观音来到中国后,在平顶山市的香山完成了她的汉化历程,她的俗身是妙善,故里就在平顶山市的古父城一带,得道正果原地是古汝州的香山。现在平顶山市的香山寺因此可以称为汉化观音道场祖庭,是汉化观音文化的源头所在,又是中华香山寺文化的发源地。
 
    也可以说,香山是天竺观音汉化的地理标志,是千手观音走向全国的起点。香山观音是中华文化与古印度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华观音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