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伊阙伏牛自在禅师考略

作者:高慎涛 时间:2010-06-25 点击数:

    洛阳嵩县西南有山曰伏牛,伏牛山佛教历史悠久,伏牛云岩寺与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伏牛山的得名及云岩禅寺的扬名实肇始于大唐伏牛自在禅师。
    伏牛山自在禅师系唐代著名禅师洪州宗马祖道一(709-788)的法嗣,也是河南佛教圣地伏牛山的实际开创者,是将洪州禅法自南方传入京洛的重要人物,然传世文献对其记载并不多。最早收录伏牛自在禅师资料的《祖堂集》卷十五只记有寥寥数笔,且语焉不详:
    伏牛和尚嗣马大师,在北京(盖指北地京都洛阳)。师讳自在,未睹实录,莫究化缘终始。1
    兹据《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鉴诫录》及《云岩寺记》等资料对自在禅师生平情况予以勾勒。
 
    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浙江湖州人),生于公元741年,少有奇瑞,与佛有缘,及至稍长则跏趺,亲党异之,遂辞亲割爱,入慈氏之门。初投径山道钦禅师(714~792)门下。道钦又作法钦,唐代牛头宗径山派初祖。苏州昆山人,俗姓朱。初学儒教,于赴京途中遇鹤林玄素禅师,遂剃度受戒,修习禅法。后住杭州径山,参学者甚众。代宗大历三年(768)应诏入京,赐号“国一禅师”。释自在于道钦处学习有日,760年于新定(三国吴置,晋改曰遂安,故城在今浙江遂安县西。)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僧人。(宋赞宁《宋高僧传·唐京兆大慈恩寺义忠传》:“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兹以二十受戒之常例,推其受戒年约在760年。)
自在禅师剃度后,逢诸方参学、云游请益之机,遂由浙江至江西南康马祖道一(709-788)禅师法席。道一禅师为唐代著名禅僧,南岳怀让之法嗣,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马,世称马大师、马祖。唐天宝初止于建阳(闽北)之佛迹岭,未久迁至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自在禅师正是于在南康时谒见大寂,发明心地,遂成马祖高足。早在此前的天宝初年谒见马祖的有后来成为马祖同门的道通禅师。(详见后文)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紫玉山道通等一百三十九人。其间马祖曾命自在禅师持书送与南阳忠国师。南阳慧忠,六祖法嗣,游诸名山,经五岭、罗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静坐长养,四十余年足不出山,而学者就之,恒逾百千。开元年中,玄宗钦其道誉,迎赴京师,敕住龙兴寺。未久逢安史之乱,师乃遁归。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六日,征召再赴京,住千福寺西禅院,后归光宅寺。虽受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然天性淡泊,自乐天真。后以“化缘将毕,涅槃将至,乃辞代宗。”2归南阳,于大历十年(775)十一月九日在党子谷示寂。据“涅槃将至,乃辞代宗”之语可推测慧忠约在大历十年返回南阳。从上元二年至大历十年前这段时间,慧忠一直在长安,大约在将要示寂时归南阳,自在禅师持书至南阳送与慧忠国师之事,最可能发生在大历十年,继而引起了两人之间的一段公案:
    因为大寂送书于忠国师。国师问曰:“马大师以何示徒?”对曰。即心即佛。国师曰:“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什么言教?”师曰:“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国师曰:“犹较些子。”师曰:“马大师即恁么,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曰:“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师后隐于伏牛山。一日谓众曰:“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僧问:“如何是脱洒底句?”师曰:“伏牛山下古今传。”3
    这一段公案历来解说纷纭。自在禅师送书于忠国师,忠国师询问马祖的禅学主旨,自在禅师回答曰:即心即佛。此说强调“真如”不假外求,但在自心和自境上做功夫即可,在理论上言别无新义。因而忠国师不以为然。然闻名一时的马大师不可能就只有如此言语,遂更问其他言语,自在回答:非心非佛。忠国师以“犹较些子”肯定之。二者从实质上讲殊途而同归。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自在禅师在听完慧忠的评论后,也反问他的看法。慧忠用了一句隐语,一语双关,他说的“三点如流水”,即是指“心”字,他的意思是说“心”如流水般的柔软,但“心”字弯曲的样子又像是割除烦恼禾草的镰刀,也就是回应了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的流水喻与“非心非佛”的镰刀喻。其中,流水是“触类是道”、“触境皆如”,镰刀是“去执破疑”、“但莫污染”。4自在禅师日后对这两句又解释说:“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本心是清净圆满明的,也即是无病的,而今说心求佛,只是未见玄微,大似认奴作郎,直是无病求病之举;自在禅师又说:“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既然“即心即佛”已是无病得病,则“非心非佛”如秋风扫落叶、利剑斩乱丝,是除病的药,救命的方,直契真源,破执扫相,最后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也就是“伏牛山下古今传”的赤裸裸、洒脱脱的不执境界。
    贞元四年(788),马祖道一禅师垂欲归化,自在禅师将行,“咨大师(马祖)曰:‘弟子别后,归何所止?’大师曰:‘逢牛可止。’”5是时,同门道通禅师亦问处所,马祖指示曰:“夫玉石润山秀丽,益汝道业,遇可居之。”此年二月马祖归寂,自在与道通离师出游。是年秋二人同游洛阳。6道通禅师后回至唐州西(河南泌阳),遇孤峰密林名紫玉山处,遂依先师之言,乃居此峰。
    自在禅师于伏牛开创基业之事,史记不详,或即在与道通同游洛阳分开后,道通南行至唐州,自在北行至嵩县南山,问道于当地,告曰:此野牛岭。其牛据林莽噬人猎者亦不敢施机械尔。孤行且止。自在禅师遂悟马祖“逢牛则止”之语。自在禅师默忆前记,踌躇而进,至岭果见野牛,以法咒之,牛偎首卧地者降服,伏牛山之名即以此得之。至明代时山中人于野牛岭铸铁牛以像之,职是之故,故号伊阙伏牛自在禅师也。年既驯,遂跨以行,语牛曰:“若至吾刹即止。”行至上云岩寺,禅师遂曰可,遂于此住锡明心。此等神技,禅书多载,如晋宋之间竺道猷,于高岩处诵经,群虎前听,一虎独眠,猷以如意扣其头使听;自在禅师所敬仰之僧稠,昔在王屋山,见二虎斗,以锡杖解之。有关云岩寺禅法的特点明代乔缙、王官之所撰《伏牛山云岩寺记》两块碑文中均有提及,王官之以为云岩寺“即(自在禅)师住锡明心之所,所以开胜名也。”云岩寺僧人“以修心养性本衲僧之家法。”乔缙碑则强调:“心因境静,境逐心闲,可以修最上乘,解第一义。造乎其源,入乎无相,所谓转惑见为圆智,脱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必依此而得之也。”可见“以修心为法门的炼魔法是云岩寺乃至整个伏牛山的突出代表,而云岩寺的法门又应是整个伏牛山的重中之重。”7
    元和(806-820)中自在禅师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丹霞天然(739~824)唐代禅僧。石头希迁之门人。初习儒业,后遇禅僧而悟,投南岳石头门下,服役三年,剃发受戒。寻谒江西马大师,受天然之法号。更往径山参拜国一禅师。其后,大振法锡于南阳丹霞山。天然与自在俱学于马祖及径山门下,有着同学之谊,成为好友亦是自然之事。天然师行为峻烈,有“选官不如选佛”之壮举及“烧佛取暖”之异行,与之相比,自在禅师更喜韬光养晦,隐迹山林,“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十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5页。)由此可知自在禅师居洛下之日,主要以嵩县伏牛山为中心,活动于洛阳龙门、嵩山、怀州王屋山(河南沁阳)一带。
    自在禅师喜幽栖山居,其禅法属荷杖操锄之农禅,与两京之京禅绝然不同。其法嗣不多,《祖堂集》载有一弟子,号曰:第二伏牛。晚年自在禅师曾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以终老,弟子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然自在行至叶县,为道俗所留,往隋州(湖北)开元寺示灭,终年八十一。是年为长庆元年(821)。
 
 
    自在禅师不独禅法精深,亦雅好文辞,“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代于代。”8《三伤歌》又名《三伤颂》(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十“高僧谕”条称《三伤颂》)
颂一曰:
   伤嗟垒巢燕,虽巧无深见。修营一个窠,往复几千转。双飞碧水头,对语虹梁畔。身缘觅食疲,口为衔泥烂。驱驱九夏初,方产巢中卵。停腾怕饥渴,抚养知寒暖。怜惜过于人,衔虫餧皆遍。父为理毛衣,母来将食饘。一旦翅翼成,分飞不相管。世有少智人,恳力忧家眷。男女未成长,颜色已衰变。燕子燕子听吾语,随时且过休辛苦。纵使窠中千个儿,秋风才动终须去。世人世人不要贪,此言是药须思量。饶你平生男女多,谁能伴尔归泉路。
颂二曰:
    伤嗟鵽鸠鸟,夜夜啼天晓。坠翼柳攀枝,垂头血沾草。身随露叶低,影逐风枝袅。一种情相生,尔独何枯槁。驱驱饮啄稀,役役飞腾少。不是官所差,都缘业所造。亦似世间人,贪生不觉老。吃着能几多,强自萦烦恼。咄哉无眼人,织络何时了。只为一六迷,遂成十二到。鵽鸠鵽鸠林里叫,山僧山僧床上笑,有人会意解推寻,不假三祗便成道。
颂三曰:
    伤嗟造蜜蜂,忙忙采花蕊。接翼入芳丛,分头傍烟水。抱蕊唼香滋,寻花恋春饵。驱驰如所萦,盘旋若遭魅。蹭蹬遇丝罗,飘零喂蝼蚁。才能翅翼成,方始窠巢备。恶人把火烧,哀鸣树中死。蜜是他人将,美是他人美。虚忙百草头,于身有何利。世有少智人,与此恰相似。只缘贪爱牵,几度虚沉坠。百岁处浮生,十年作童稚。一半悲与愁,一半病与悴。除折算将来,能得几多子。更将有漏身,自翳无生理。永不见如来,都缘开眼睡。蜜蜂蜜蜂休役役,空哉终是他人吃;世人世人不要贪,留富他人有何益。(以上颂文据南宋中期浙刻巾箱本《重雕足本鉴诫录》录出)
    全文语言活泼,垒巢燕、鵽鸠鸟、采花蜂的终日辛勤、劳作不辍,来说明众生为了功名利禄等奔波不止;以燕、鸟、蜂的劳碌无功,来说明众生的贪爱无益。《三伤颂》属劝诫性作品,然文辞典雅,通俗易懂且饶有理致,至少在前蜀之时已与《一钵歌》流行天下,其影响深度甚至超过于佛经,《宋高僧传》载:
    前蜀王氏伪乾德初,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9
    黄夏年教授以为《三伤颂》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悟到生命的真谛,这就是要为自己而活,就像自在禅师一样,为了求得自在而悠游恬适。”10真正地做一个饥来即吃、困来即眠,寒即向火、热即乘凉,无事两脚伸的“闲人”。这也正是自在禅师所说“伏牛山下古今传”的洒脱境界。
    自在禅师另有《三个不归》颂,曰: 割爱辞亲异俗迷,如云似鹤更高飞。五湖四海随缘去,到处为家一不归。苦节劳形守法威,幸逢知识决玄微。慧灯初照昏衢朗,唯报自亲二不归。峭壁幽岩往复希,片云孤月每相依,经行宴坐闲无事,乐道逍遥三不归。(《祖堂集》,第502页。)
   《三不归》以颂的形式简洁明了的阐述了自在禅师一生的事迹。其一颂其割爱辞亲,皈依佛门,四海五湖访学忙。其二颂其初投径山道钦,后参马祖道一,再逢南阳慧忠,终成禅门龙象。其三颂其幽居山林,经行宴坐,悠然自得,乐道忘返。另外自在禅师还有一首赠其弟子的颂:
     放汝南行入大津,碧潭深处养金鳞。等闲莫与凡鱼伴,直透龙门便出身。(《祖堂集》,第501页。)
 
 
 
    伏牛山是唐代佛教圣地,在地理形势上处于南北的中心,是嵩洛通往南阳进而进入荆楚地区的天然屏障和必经之地,反之亦然。以伏牛山为中心的嵩洛曾是北宗禅的根据地,直到神会时情况略发生改变,安史之乱发生后,南宗势力趁机向北延伸,马祖道一的洪州禅,正是由其弟子自在禅师自江西、至南阳、经伏牛进而弘化洛京,开辟了南宗禅向北弘化的一条重要线路,在此线路中以云岩寺为中心的伏牛山便是最重要的道场之一。
 
 
注释:
[1] [南唐]静、筠禅僧编,张华点校:《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
[2] [宋]释道元著,妙音•文雄点校:《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版,第91页。
[3]《景德传灯录》,第112页。
[4] 参黄连忠:《伏牛山自在禅师与道一洪州宗禅学思想的发展》,发表于河南省嵩县佛教协会主办之“伏牛山云岩禅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5] 乔缙:《伏牛山云岩寺记》,载《嵩县志》,康熙十二年刊本。
[6]《景德传灯录》,第101页。
[7] 黄夏年:《伏牛山云岩寺初探》,《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3页。
[8]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5页。
[9]《宋高僧传》,第245-246页。
[10] 黄夏年:《伏牛山佛教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分析报告》,河南省嵩县佛教协会2007年4月。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