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的形成及佛教观音信仰的民间化世俗化

作者:袁桂娥 时间:2010-06-25 点击数:

    在中土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可谓尽人皆知,家喻户晓,有所为“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的说法。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传中关于妙善公主的故事不仅蕴涵了外来佛教的基本义理,比如道谛观念、因缘和合等,而同时又确凿无疑的固化了观音信仰的本土化和世俗化内容:一是《香山大悲菩萨传》中关于妙善公主证道正果的故事生动地体现了观音信仰的汉化过程。在中国汉族地区,由于受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印度大乘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在传播过程中,被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与改造,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汉化观音信仰体系。《香山大悲菩萨传》中妙善公主身上体现的孝道、仁善等观念,鲜明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而故事中提到神灵、妖魔、山神等意象又是典型的道教信仰的呈现,因此说《香山大悲菩萨传》最终确立了观音信仰的本土化倾向,并使佛教观音信仰在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民间化、世俗化特征。二是《香山大悲菩萨传》关于妙善公主葺宇修行,救渡众生的故事,使佛教观音菩萨从其性别形象上由男性形象最终固化为女性形象。印度佛教观音身世说教中最著名的是关于“不旬太子”和“莲花童子” 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均出自正规佛教经典,这也常被作为观音男身的根据。观音信仰初传时期,观音菩萨的形象均为“善男子”。东晋时佛教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中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观世音形象是有如大威神力的善男子形象。随着观音信仰的汉化和民间化,南北朝后时才开始出现了观音女性化的倾向。北魏至唐代敦煌石窟壁画里的观音形象从其相貌、服饰看还具有明显的中性化特征,观音形象的女性化应是唐以后固定下来的。观音形象的女性化与中国传统的性别观有直接关系。观音,又叫观世音、观世音菩萨等,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讲求的是慈悲心怀,菩萨心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更符合观世音菩萨的性别形象。妙善公主的故事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特点,也使观音菩萨女性身份得以固化。三是蒋之奇撰文,蔡京书墨的《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所叙述的三皇姑妙善在白雀寺出家、香山修道正果为大悲观音,有力地说明了香山观音的正统性、合法性、合理性,从而确认了观音证道圣地在香山,使佛家将汉化的观世音菩萨“出家于白雀寺、证道于香山、灵显于南海”,以及“香山有碑、普陀有寺”传为佛门盛事,为确立平顶山宝丰香山寺大悲菩萨证道之圣地、汉化观音文化之源的地位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依据。它历史最早,规格最高,具有碑传文物无可争辨的说服力。同时,它也是杭州《大悲观音传》碑的源本和母碑。

    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中关于妙善公主证道正果应化观音菩萨的传说典型的体现了我国民间观音信仰慈悲为怀、神通广大、救苦救难的民间化、世俗化特点。观音证道于香山的传说对后世影响很大。除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外,在香山本地方圆百里内流传着很多有关观音信仰的民间故事及传说[1]。比如关于三皇姑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因为妙善公主是庄王的三女儿,按当地的习俗叫三皇姑。当地流传《三皇姑小出身》,历述三皇姑从小吃斋念佛,涵养善行,长大成人后因拒婚被父王关进后花园,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仍不改其志,后交予白雀寺僧人劝诫,仍未能改变其出家的想法,于是,庄王震怒之下,杀尼焚寺,危急时刻,山神化为猛虎把三皇姑从大火中救出来,驮到香山,自此三皇姑在香山修道终成正果。还流传《三皇姑与祖师爷争香山》的故事,说三皇姑智斗祖师爷,抢先占领了香山这个修行得道的好地方。另外还流传《一步两眼井》、《石镜》、《娃娃沟》等民间故事。这些民间口口相传的观音故事成为观音菩萨证道香山的口碑资料,也是佛教观音信仰民间化、世俗化的明证。

    除此之外,民间一些有关观音信仰的习俗、节庆、庙会和村镇命名,也体现了民间观音信仰的远远流长和深刻影响。

 

[1]杨延欣主编.《平顶山民俗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