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眼中的《歧路灯》
作者: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时间:2010-04-06 点击数:
冯友兰认为:《歧路灯》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幸而李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义”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学先生的笔,颇有描写事物的能力,其中并且含有许多刺。冯友兰对《歧路灯》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均作了比较公允客观的评论,非常欣赏小说的语言(尤其是河南方言)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
郭绍虞于1928年初在《文学周报》5卷25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介绍歧路灯》的论文,将《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作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李绿园竟能于常谈中述至理,竟能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了。这实是他的难能处,也即是他的成功处。这种成功,全由于他精锐的思路与隽爽的笔性,足以驾驭这沉闷的题材”。
朱自清于1928年底在《一般》第6卷第4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歧路灯》的文章,认为:“《歧路灯》与《红楼梦》是中国旧来仅有的两部可以称为真正“长篇”的小说。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在结构上它是中国旧来唯一的真正长篇小说。若让我估量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姚雪垠认为:“《歧路灯》用现实主义手法写社会生活比较广阔的优点,在古典长篇小说中是比较突出的……它是古典长篇小说由写英雄传奇转到写社会生活这一历史潮流的产物,标志着长篇小说发展史的第三阶段已经成熟”。
李敏修于《中州文献汇编·总序》中盛赞:“《歧路灯》开近世平民文学之先声”。
周汝昌对《歧路灯》评价:歧路,走岔路了,可东可西。一个灯,指明你应该往这边走,那边是邪路,这一部书是劝善书。(2005年2月27日周汝昌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谈到《歧路灯》 )
张国光评价道:《歧路灯》是一部值得借鉴的教育小说,李绿园不仅是一位小说家,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歧路灯》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幅风俗画,在艺术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人物描写诸方面均取得出色的成就,认为"作者虽然主要是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人物,但有时也不排斥浪漫主义。《歧路灯》是一部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成就的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暴露当时的魑魅魍魉的丑恶本质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前者(《红楼梦》)。对这部被埋没了二百多年的优秀古典小说,做父母的似可以一读,青年人可以一读,治文学史的人,更必需读它,因为它确可看作是新发掘出来的一部有价值的古代小说,即使不能与稍后的《红楼梦》并驾齐驱,但也足以使《儒林外史》相形见绌。
吴秀玉在《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中》评价道:清乾隆年间的三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歧路灯》、和《红楼梦》,所注重的写实生活,反映人情世态,创通俗小说创作的最高潮,最易引起读者的关心与共鸣。这三部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集中笔墨写荣、宁二府的人物和生活而之外的人物和生活写得不多,也不够细致和深度;《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集中笔墨写儒林的精神状态,但局限于儒林,所写的社会生活面和人物范围不够广。而《歧路灯》虽在艺术成就上不如《红楼梦》,在对八股科举制度的尖锐讽刺和批判上不如《儒林外史》,但在描写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作为‘历史的书记官’,记录远比《红楼梦》、《儒林外史》更为多彩多姿、丰富翔实。它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下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面貌,堪称是一部清初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清代社会风尚不可或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