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邓永俭主席、栾星先生、各位专家学者,上午好!
在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今天开幕了!
首先,我代表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对不辞辛苦来我市进行指导工作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平顶山市虽是一个现代工业城市,但所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西周时期为武王四子应侯封地,应国以鹰为图腾,古汉语中“应”、“鹰”通假,因此平顶山市又称鹰城。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始建于东汉的香山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千手千眼观世音得道正果之地、汉传观音文化源头。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唐代鲁山段店花瓷,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应国墓地遗址被国家列为重大考古发现。在平顶山境内的三苏园,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陵园。叶县县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公问政”的典故就发生在平顶山市叶县。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所辖的汝州市为河南曲剧发源地、“汝瓷文化之乡”,宝丰县为 “曲艺之乡”、“魔术之乡”。
出生于鲁山的平民圣人墨翟,他提出的“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观点,以及他主张的“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平等兼爱”的思想观念与现今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叶公沈诸梁筑陂治澧,励精图治,勤于政务,问政于孔子,得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留下文化交流的佳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张良,名列汉初三杰之首,功绩卓著,但不恋权位、不慕荣华,功成身退,赢得后世敬仰。东汉军事家冯异胜不骄,败不馁,每次大战之后,当别人邀功论赏时,他总是一人独坐大树之下,反思成败之经验教训,被人敬称为“大树将军”。
平顶山的文学遗产也异常丰厚。唐代著名诗人元结、清代文学家李绿园、现代著名作家徐玉诺都出生、生活、创作在这片沃土。还有历代先贤智圣、文人墨客到此为官或漫游,孔子、诸葛亮、李白、韩愈、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到过此地。他们的历史文化活动记录了鹰城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或宏阔壮观,或委婉细腻,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鹰城的历史才更显其丰满、生动。
尤其是清代文学家李绿园,在《歧路灯》中提出了“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主张,今天仍有很大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小说以清乾隆时期的太平盛世为时代背景,反映盛世背后隐藏的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小说以富家子弟谭绍闻如何由一个败家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为主要线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教育危机的严重性,为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为误入歧途的青年找出了指路明灯。这部小说开创了我国教育题材古典小说的先河。后人对《歧路灯》的评价也很高,清乾嘉学者吕中一评李绿园是“以左丘、司马之笔,写布帛菽粟之文章”;近代小说史家蒋瑞藻称《歧路灯》“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朱自清先生认为:“《歧路灯》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是我们平顶山市的大事,主要目的是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厘清李绿园及《歧路灯》的思想内涵及其与平顶山文化的渊源关系,明晰《歧路灯》的创作理念和文学精神,深化对《歧路灯》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语言风格、创作方法等问题的认识,充分认识李绿园及《歧路灯》在文学史、古典文学学术史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河南、平顶山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史上的地位,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开好这次大会。我们将尽全力为会议提供支持与服务,使会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高质量的成果,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