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1777),七十一岁的李绿园在阅尽人世百态,既吞咽过长子李葂失教苦果,又品尝了次子李蘧读书成才服务国家的甘甜之后,将自己三十年来,为警示世间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者所写小说《歧路灯》,续完结尾部分,正式脱稿。此后百多年间,这部小说一直在豫西民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进入学者的视野,受到关注,予以校点出版,并加以研究探讨。九十多年来,《歧路灯》研究有十八个“第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现略述于下:
第一个向世人介绍《歧路灯》的学者是蒋瑞藻。
1915年,蒋瑞藻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小说考证》。在《小说考证》中设置《歧路灯》一目,引《阙名笔记》文曰:“吾乡前辈李绿园先生所撰《歧路灯》一百二十回,虽纯从《红楼梦》脱胎,然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文之人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一大憾事也。”从“吾乡”二字可知,《阙名笔记》的作者起码是河南人,甚至是豫西洛阳、汝州一带人。可惜没有留下名字。
蒋瑞藻(1891——1929),字孟洁,号花朝生,又号羼提居士,浙江诸暨人。幼承家学,21岁开始发表文章于报刊。25岁著成《小说考证》十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经人引荐先后任教于上海澄衷学堂和杭州女子中学。1928年受聘之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惜因病未能前往就职。次年病逝于故里。
第一个校点《歧路灯》并为之作序的学者是冯友兰。
1924年,洛阳清义堂出版了杨懋生作序,张青莲作跋的石印一百零五回本《歧路灯》。但因印数有限,传播不广。1927年冯友兰、冯沅君兄妹以清义堂本为底本,搜罗民间抄本,对《歧路灯》进行校点,并由冯友兰作一长序向读者推介,交北京朴社铅印出版。虽仅印出前二十六回一册,但冯友兰的长序却成为《歧路灯》研究的开山之作。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3岁丧父,承母训,发奋读书。1919年考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冯友兰一向关心河南文化事业,1926——1928年,在燕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期间,有校点《歧路灯》之举。
第一个对李绿园故里和《歧路灯》流布做田野调查的学者是徐玉诺。
1927年,徐玉诺受冯友兰之托,搜求豫西民间流传的《歧路灯》抄本。他专程到李绿园故里宝丰宋家寨(今属平顶山市湛河区),走访李绿园后人;还到存有李绿园四子李葛墨迹的宝丰马街司家,相传收藏有《歧路灯》稿本的宝丰杨庄杨家,做田野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于1928年10月10日写信报告冯友兰。此信,后以《〈歧路灯〉及李绿园先生遗事》为题,发表于《明天》杂志。
徐玉诺(1894——1958),名言信,以字行,河南鲁山人。1916年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起在《晨报副刊》、《文学周报》、《小说月报》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引起文学界的关注,经郭绍虞、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与朱自清等人一起合作出版诗歌合集《雪朝》。后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己的诗歌专集《将来之花园》。
第一个将《歧路灯》与《红楼梦》、《儒林外史》作比较研究的学者是郭绍虞。
1928年初,郭绍虞撰写《介绍〈歧路灯〉》一文,发表在《文学周报》上,称:“李绿园能于常谈中述至理,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了。这实是他的难能处,也即是他的成功处。”因此,“《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中国语文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自学成才,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28岁经胡适、顾颉刚推荐任福州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4年,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他正是在燕京大学期间研究《歧路灯》的。
第一位论定《歧路灯》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真正长篇小说的学者是朱自清。
1928年朱自清在《一般》杂志第6卷第4号上发表文章称《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文思与文笔很好,“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从结构上说,可以称为中国旧来真正长篇小说。”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任教清华大学。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写成《欧游杂记》。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学者。著作甚丰。
第一个整理、校注一百零八回全本《歧路灯》,并编著《〈歧路灯〉研究资料》的学者是栾星。
1980年,栾星集数十年之功整理、校注的一百零八回全本《歧路灯》,由中州书画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前身)出版发行。1982年该社又出版了栾星编著的《〈歧路灯〉研究资料》。为《歧路灯》研究奠定了文本和资料基础。
栾星(1923——),本名栾汝勋,河南孟津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任郑州一中校长、河南省文联创作部主任、河南省图书馆馆员等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校注《歧路灯》是其一大学术建树。
第一次《歧路灯》研讨会召开。
1981年9月,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次《歧路灯》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参会学者踊跃提交论文,并展开热烈讨论。苏萨所作研讨会综述,发表在当年《今昔谈》第三期上。
第一本《歧路灯》研究论文集出版。
1982年8月,中州书画社出版《〈歧路灯〉论丛(一)》,收录了包括郭绍虞、朱自清、任访秋、蓝翎、胡世厚、张国光等学者的论文24篇。
第一位以研究《歧路灯》获取硕士学位的台湾研究生是陈翠芬。
1986年,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翠芬完成《〈歧路灯〉研究》学位论文,取得硕士学位。
第一位以研究《歧路灯》获取硕士学位的大陆研究生是陈桂声。
1987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朱一玄教授所带硕士研究生陈桂声,以《〈歧路灯〉研究》为题,完成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获取硕士学位。
陈桂声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第一位以研究《歧路灯》获取硕士学位的外国研究生是郑在亮。
1988年,韩国郑在亮留学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作《〈歧路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获取硕士学位。
郑在亮回国后参与组建中国小说学会,并陆续把其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在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等刊物上,引起韩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郑在亮现供职于韩国忠清大学。
第一位在大陆出版《歧路灯》研究专著的学者是杜贵晨。
1992年,杜贵晨的《歧路灯》研究专著《李绿园与〈歧路灯〉》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杜贵晨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第一位在台湾出版《歧路灯》研究专著的学者是吴秀玉。
1996年,台湾师范大学书苑有限公司出版了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秀玉的《歧路灯》研究专著《李绿园与其〈歧路灯〉》。此书对李绿园的家世、生平、著述及《歧路灯》的思想内容、创作背景、艺术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资料翔实,观点稳妥。
吴秀玉(1948——),祖籍福建,生于台湾。任教于台湾宜兰大学。吴教授为研究《歧路灯》,五次来河南李绿园家乡,两次到李绿园的为官地贵州印江,深入调查,最后形成了三十万字的研究专著。
第一位在国外出版《歧路灯》研究专著的学者是吴聪娣。
1998年,新加坡春艺图书贸易公司出版了吴聪娣女士的《歧路灯》研究专著《〈歧路灯〉研究——从〈歧路灯〉看清代社会》。该书是作者在其1994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所作博士论文基础上拓展而成的。
第一位以研究《歧路灯》获取博士学位的大陆研究生是李延年。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美林所带博士研究生李延年以《〈歧路灯〉研究》为题撰写博士论文,答辩通过,获取博士学位。
李延年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amp;, lt;, /SPAN>
第一位以研究《歧路灯》获取博士学位的外国研究生是李昌铉。
1999年,苏州大学文学院韩国留学生李昌铉完成以《〈歧路灯〉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
李昌铉归国后供职于韩国忠州大学中文中语学科。
第一位出版《歧路灯》语言研究专著的河南学者张生汉。
1999年9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河南大学文学院张生汉教授的《歧路灯》语言研究专著《〈歧路灯〉语词汇释》。
第一次《歧路灯》海峡两岸研讨会召开。
2010年8月26日——28日,由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科院、平顶山市政协、中共平顶山市委统战部、平顶山学院、中共湛河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平顶山炎黄文化研究会、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协办的《歧路灯》海峡两岸研讨会在平顶山市成功召开。这次研讨会既是首次海峡两岸学者联手研究《歧路灯》的学术研讨会,也是在李绿园的家乡、《歧路灯》的产生地召开的第一次《歧路灯》研讨会,还是在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氛围里召开的第一次《歧路灯》研究学术盛会。来自全国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五十多位老中青《歧路灯》研究专家与会,共提交论文四十多篇。既有年望九十的栾星先生谦和老道的指导,又有近年涌现出来的青年才俊的睿智发言。可谓少长咸集,济济一堂,新意叠出,成果丰硕。吴秀玉女士对《歧路灯》现代教育价值的论述,孟繁仁《歧路灯》是十八世纪文学形式《清明上河图》的提法,杜贵晨、李延年对《歧路灯》人物取名文化意蕴的探讨,张亚新对李绿园诗歌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杨晓宇对《歧路灯》与《红楼梦》故事结果之比较,潘民中对李绿园与佛家密切关系及其在《歧路灯》中反映的深层次挖掘,都系以往研究者所不曾触及的学术新视点。此次研讨会不仅把《歧路灯》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也为李绿园《歧路灯》这宗高品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构筑起坚实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