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歧路灯》之主人公谭绍闻所住地方为“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此处乃是用“祸起萧墙”这一故典,而谭绍闻的乳名为“端福”,祸福相连且又相互转化,用意相当明显,《歧路灯》小说整个故事可以用“祸起萧墙”与“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来构架的。王中不但是义仆形象还是忠臣的形象,王中的形象中有诸葛亮的影子。
关键词:歧路灯;祸起萧墙;福祸相连;王中;诸葛亮
作者简介:刘洪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济南250014)。
清代李绿园小说《歧路灯》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小说”,它主要写了一个书生谭绍闻自父亲死后,结交匪类,几次浮沉,后来在父执的教导下,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小说高超的艺术性赢得了人们的赞扬,研究论文也层出不穷,但李绿园在小说中还有一些精巧的艺术构思还未被人阐释。下面就谈一些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端福”与“萧墙”
《歧路灯》第1回就把主人公谭绍闻家定在“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①]“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当然是实有的地名,“萧墙街”则为李绿园所造。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萧墙”是在《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后来就变成一句成语而流传在人们的口头,如晋慕容垂《上苻坚表》“臣才非古人,至祸起萧墙,身婴时难,归命圣朝”,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民,德败则祸起萧墙”。[1]537因此,深谙儒家经典的李绿园把主人公的活动地点命名为“萧墙街”,一定是受到孔子此话的影响。
我们说李绿园的“萧墙街”来源于孔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主人公谭绍闻的乳名为“端福”。在第一回中,“(谭孝移)到了四十岁上,王氏又生一子,乳名端福儿,原是五月初五日生的”,而小说中谭绍闻的母亲王氏也多次称呼自己的儿子“小福儿”,那么就是“福”生于“萧墙”,而我们知道,“福”的反义词就是“祸”,所以李绿园用“端福”与“萧墙”肯定是用“祸起萧墙”这个典故的,这与小说文本的实际也是符合,因此绝非乱联系。
有意思的是,与李绿园同时而稍晚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构思。在《红楼梦》中第一回中,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家人霍起抱着在元宵节看灯,不慎将英莲丢失,据脂砚斋批“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2]19这个“霍起”就是“祸起”,这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在自己小说中的开头(且都是第一回)隐约地展现“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如果不是巧合就是集体无意识在起作用吧。
刘益安先生对“萧墙”的考证更能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刘先生在《〈歧路灯〉中开封街巷小考》中说:“明代开封有萧墙,也有萧墙街,但是萧墙街是指沿王府四周萧墙的街道,还是指哪一面、哪一段而言?具体方位不可考。明末,开封被黄河水淹没,萧墙无存,清代的文献及图表均无萧墙的记载,可见无此街名。《歧路灯》是沿用明代的旧名。”[3]242刘先生证明了在清代萧墙无存,《歧路灯》是沿用明代的旧名。其实,我们可以认为,李绿园用这个“萧墙”也不是沿用明代的旧名,因为本来在现实中就没有这个“萧墙街”,而是他运用孔子的这句话来寄寓他的教育理念,这是他自己虚构的。
那么这个“萧墙”何所指?笔者认为主要是指谭绍闻自己与家庭环境。一个人的发展,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个人性格、家庭与社会环境。换言之,即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因此谭绍闻的人生经历也受内、外两个因素影响。在外部主要由于夏逢若等匪人的引诱,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谭绍闻的性格缺陷与母亲王氏的溺爱不明。关于这些,专家多有提示,读者也是有目共睹,在此简略言之。在第二十一回,小说这样写道:“况且是丰厚之家,本有骄奢淫佚之资;况且是寡妇之子,又有信惯纵放之端。”这样的插述清楚表明李绿园认为绍闻之堕落,主要来自内部。谭孝移留给儿子的八字“用心读书,亲近正人”也有主次之分,“用心读书”,这是要儿子提高个人修养,是内强素质,乃是第一位的;而“亲近正人”,是要儿子远离小人、外拒匪类,是第二位的。以情理度之,小人何代无之,何时无之?一个人要想发展最重要的在于自己,而不是外部因素。我们引申一下孔子所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可以说谭绍闻之忧,不在(不主要)在颛臾(夏逢若等坏人),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也是《歧路灯》能称为优秀的“家庭小说”的主要因素:一个人成长的忧患主要在于“萧墙”之内,也可说是家庭之内。
第五十六回中有如下一段话,也可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智周万道:“你既然如此,何至甘入下流?”谭绍闻道:“总因心无主张,被匪人刁诱,一入赌场,便随风倒邪。本来不能自克,这些人也百生法儿,叫人把持不来。此是真情实话。万不敢欺瞒老师。
在这段话中,谭绍闻对自己的个性缺点总结得很恰当。“心无主张”、“本来不能自克”再加上母亲的溺爱,这就是绍闻堕落的“萧墙”。
二、福祸相倚
谭绍闻“祸起萧墙”,而他的乳名为“福儿”,那么“祸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老子》中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之句,可见《歧路灯》演绎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来仔细分析这句话的含义。《老子》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政复为奇,善复为妖。
陈鼓应解释后两句为:善复为妖,正再转变为邪,善再转变为恶。严灵峰说:“‘奇’,邪也。‘妖’,不善,恶也。言正复转为邪,善复转为恶;福去祸来;祸、福又转相乘也。”[4]291《歧路灯》中,谭绍闻就是一次次地犯错误又一次次改正。这正是“政复为奇,善复为妖”。
更可以显示李绿园用心所在的是夏鼎此人的设计。夏鼎表字逢若,是谭绍闻的结义兄弟,是一个用心非常险恶之人。可以说谭绍闻所有过失几乎都与他有关系,因此他可以看成让谭绍闻失足的主要诱因,他是一切坏影响的代表,从一定意义上说,谭绍闻与外界的关系可以化归成谭绍闻与夏鼎的关系。而夏鼎所住的地方是什么名字呢?原来他住的地方是“瘟神庙邪街”,整部小说出现“瘟神庙邪街”达11次之多!我们知道,谭绍闻的小名叫“端福”,这个“端”字虽然说是绍闻生在五月五日端午节,但这只是作者虚晃一枪而已,李绿园的本意是:绍闻本是“端”的,也就是“正”的,但是被夏鼎这个“邪”所勾引而变坏,也正好阐释了《老子》说的“政复为奇”,也就是“正复为邪”。
谭绍闻是“福儿”,但是已经埋下了“祸”,这就是“祸起萧墙”,经过多次的“祸福转化”,谭绍闻成了名副其实的“福儿”。
李绿园在《歧路灯》中不但讲述了一个败子回头的故事,而且他把中国古老的哲理融入到小说当中,这种“融入”又相当巧妙,充满了文人的智慧与狡黠,有人认为“一首好的哲理诗应是不作理语而理趣自见”,[5]小说当然也是如此,我个人认为,《歧路灯》也到达了这个境界。
三、王中与诸葛亮
王中,后来被改名为“王象荩”,是一个义仆的形象,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歧路灯》中多次把王中比作忠臣,在小说第五十五回中:
程嵩淑道:“他这样好处,虽古纯臣事君,不过如此。我竟与他起个号儿,叫王象荩何如?”
还有,在小说中称王中为“忠臣”、“纯臣”就有16次之多,这只能说明王中这个形象就是按照“忠臣”的样子来刻画的。还有学者指出,王中的倒文是“忠(中)王”,可释为忠诚于皇帝,更可证明此点。那么王中最像哪个忠臣呢?笔者认为,王中最像诸葛亮。
王中是义仆,诸葛亮是忠臣,义仆与忠臣本身就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忠心爱主,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品格只要是忠臣义仆都有,并不算稀奇,但是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只属于王中与诸葛亮的东西,下面详述之。
第一,谭孝移给儿子遗言为“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而刘备留给刘禅的遗言为: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各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6]234
在遗言中,刘备让后主读很多的书,可以说是“用心读书”,但是遗言并没有“亲近正人”这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出师表》就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虽然是出自诸葛亮的文章,但也是刘备曾说的话,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个“用心读书,亲近正人”就是从刘备的遗诏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化出。显然谭孝移与谭绍闻父子也有刘备与刘禅父子的影子。
第二,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大家极为熟悉,不再赘述。而《歧路灯》中谭孝移也是托孤给王中,谭孝移说:“我死后,想把大相公托付给你,照应他长大成人。”
第三,王中的女儿全姑嫁给了谭绍闻的儿子。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主仆等级制度很严,主仆是不允许通婚的。在《歧路灯》所描述的社会里,当主人王氏对王中说,要娶王中的女儿给孙子时,王中是顾虑重重的。如在第一百零六回,王中说:“以仆配主,心中有此不安。”可见“以仆配主”在当时社会上是不提倡的。就笔者所见在古代小说中,以仆配主的例子还没有第二例。那么李绿园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笔者认为这是受了诸葛亮的儿子娶了刘禅的女儿的影响。《三国志·蜀书》载: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7]342
自然,诸葛亮的儿子娶刘禅之女与谭绍闻的儿子娶王中之女并不能完全类比,但不可否认,两者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事实上,李绿园对诸葛亮是非常崇拜的,这不但表现在《歧路灯》中多次提到孔明,而且在《歧路灯·自序》中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
即如孔明,三国时第一人也。曰“澹泊”,曰“宁静”,是固具圣学本领者。《出师表》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托臣以大事。”此即临事而惧之心传也。
所以,我个人认为,王中的身上有诸葛亮的影子,换言之,是以诸葛亮为原型塑造的。
参考文献:
[1]成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成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2]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4.
[3]弦声.歧路灯论丛:(一)[C].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欧阳冰,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J].名作欣赏.1998(6).
[6]诸葛亮.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