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专家论坛:谈《青海长云》的价值
作者:王国尧 时间:2013-09-17 点击数:
最近我阅读了《青海长云》这部作品。今天借这个机会,我首先对作者表示敬意,能够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完成这样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作品,作者的意志、毅力和韧性值得敬佩。今天我想就这部作品的价值谈谈我的阅读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青海长云》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客观地再现了那一段令人不能忘记的历史,即铁道兵的历史,青藏铁路的建设史。读了这部作品,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青藏铁路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的,认识到铁道兵指战员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所做出的可歌可泣的贡献。文中对青藏铁路工程第一次上马,虽然着笔不多,但同样让读者刻骨铭心。文中写道,1958年,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匆匆上马后,上万名筑路工人奔赴高原工地。高寒,缺氧,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工程于1961年被迫停建。满腔热血的铁路工人,含着眼泪惜别布满伤痕和辛酸的工地,无数凿洞筑路工人忍着饥渴、严寒,徒步撤离戈壁。许多人根本走不到西宁接待站,就在沿途丧命荒漠,尸骨无踪。十多年后,当作者和他的战友们开拔关角,接着筑路时,他们就驻扎在关角隧道进口和出口的山坡上,随时能看到一些被岁月掀开的墓坑,那是关角隧道当年施工中阵亡民工的墓穴,没有墓碑,没有棺椁。作者用悲凉的笔调再现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表现了筑路工人悲壮而又凄凉的命运。他们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先驱,历史应该记住他们,后人不应该忘记他们。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真实地记录了他所在部队凿通关角隧道的过程,再现了铁道兵指战员的英雄壮举。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异常复杂的地质条件,再加上落后的技术装备,指战员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是指战员们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他们最终凿通关角隧道,靠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指战员们钢铁般的意志,是指战员们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这些唱着信仰歌,做着理想梦长大的‘50’后,在精神和物质的选择比拼中,精神绝对起决定作用。”作品用真实的人物故事描述,客观地表现了人与环境,精神与物质等等方面的关系,展现了铁道兵指战员的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读之,令人感动,使人震撼。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报告文学更是如此。报告文学的真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和事件的真实,二是感情的真实。《青海长云》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铁道兵部队的历史。作品中最令人震撼的部分,是作者所在部队开凿关角隧道的过程。作者没有刻意去渲染,去拔高,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描写了筑路官兵面临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筑路官兵是在用落后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建设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铁路,他们的精神感动天地。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一大批铁道兵指战员的形象,既再现了他们的动人事迹和高尚情操,也表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作为普通士兵,他们的理想也许并没有多么高尚、远大,特别是众多的出身于农村的士兵,他们当兵的目的也许就是想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有幸提干当上军官,还可以光宗耀祖。这是人之常情,是普通人的朴素的愿望,无可厚非。而当祖国需要的时候,面对高寒缺氧,面对困难和危险,面对生死考验,他们义无反顾,勇于担当,毫不退缩。为了建设青藏铁路,许多战友牺牲了健康甚至生命。他们是普通的士兵,是平凡的人,他们也是顶天立地的英雄。部队的首长,他们都有着辉煌的历史,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在长期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有不少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摧残,但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党的重托,他们仍然拖着病体,坚守在青藏铁路建设第一线。他们为了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无暇照顾父母和妻子儿女,面对这一切,他们感到痛苦和无奈;而面对国家利益和党的重托,他们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如死于矽肺病的老排长李文生;一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积劳成疾,晚景悲凉的老营长郭国法;病魔缠身仍坚守工作岗位,英年早逝的老师长陈友国......他们为了国家建设,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作者用语言文字为那些可亲可敬的战友和首长树碑立传,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流传后世,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整部作品充溢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铁道兵的热爱之情,对战友和首长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对那一段不平凡岁月的眷恋之情。作者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琐事,表现战友之间和官兵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他们淳朴善良的品格。作者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种感恩的心态充溢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成为他创作的动力。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战友的关爱和帮助,感谢首长给他提供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感谢命运为他安排的各种机遇。正是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态,作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优势和长处,从战友和首长身上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汲取前进的动力。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态,作者内心始终充满阳光,总是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遇到的一切。特别是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时,他总是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现实,能动地适应环境,并且有所作为。如刚到部队,当了伙头军,感到不太体面,心里有失落感,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积极做好工作,并且做得有声有色。后来不管是到组织股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他都能很快适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从这些方面来说,作者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不是他做了多大的官,也不是他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是他的始终充满阳光的心态,是他的善良和宽容,是他在各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和生活智慧。就这些方面来说,这部作品对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对那些年轻读者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2013年9月14日萧根胜先生《青海长云》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