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地区生育习俗

作者:陈富志、罗浩刚 时间:2012-06-27 点击数:

生儿育女自古以来倍受重视。伏牛山文化圈内的民间生育从婚后求子、怀孕到婴儿降生以及养育成长,都围绕添丁进口、祈求母子平安、保护婴儿健康成长而形成各种风俗习惯。

1、求子   民间不孕不育症者寄希望于神灵,供奉“送子奶奶”和“送子娘娘”,到寺庙烧香“求子”“拴娃娃”,希望神灵将孩子赐给自己。“拴娃娃”是求子方式之一,各地求子者在农历二月二日到奶奶庙去“拴娃娃”。奶奶庙内香案上常放着许多泥捏的娃娃,有男有女,求子者拴娃娃时背向香案用手去摸,摸住了就用红头绳拴住娃娃的腰部带间带回家。

2、怀孕  民间俗称女子出现妊娠为“有喜了”、“有身子”了、“害毛孩”、“四眼人”等。孕期前三个月称“胞孩期”;四个月后孕妇腹部逐渐隆起,外人可知其有孕,故称“瞒四不瞒五”。预测孕妇生男生女在民间很常见,通常把妇女在孕期的饮食嗜好和行动特点作为依据:孕妇走路时,习惯先抬左脚者生男,反之生女;在孕妇背后喊她,若其从左侧回头则生男,反之生女;孕妇走路时身体左倾生男,反之生女,即“男左女右”。还有认为,孕妇用餐时爱吃酸的生女,爱吃辣的生男,所谓“酸妮(子)辣小(子)”。有些地方还认为与怀孕的日期有关,“前半月怀孕生男,后半月怀孕生女”。

3、分娩  孕妇在其怀孕六个月以下流产的,民间称之以“小产”或“坐小月子”,并认为七个月早产之婴儿可成活,八个月早产的要夭折,俗称“七活八不活”。到预产期俗称“到时候了”。如不分娩,则称“落(1ao)月”。若孕妇出现“落月”,孕妇娘家便要拿米糖看闺女,称“送饱米”,寓胎儿已长成应该出生了;若送过饱米之后仍未分娩,娘家就要再次拿面条前往探视,称“送催生面”。孕妇到了预产期并出现分娩征兆时,家人立即请“接生婆”做好分娩准备。

4、坐月  产妇分娩后被称为“月子婆娘”,在家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或“坐屋”。为了便于产妇和婴儿的休息,民间常于产妇门上挂一红布条,认为可“避邪”。产妇衣食都较平时讲究,多勒头巾、扎腿带、鬓角上贴膏药等各种方式以防风避寒。产妇有了乳汁时,俗称“下奶”。产妇无乳或乳汁不多,多采用单方医治,用猪蹄、鲫鱼等熬制不放盐的淡汤供其食用。乡间小儿哺乳期长短不一,有长达三岁甚至长达六七岁者。

5、报喜  庆贺添人进口,被视作喜事,要向亲友报喜。凡生第一胎,皆先向婴儿外祖母家“报喜”。由于男尊女卑的观念,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谓“小喜”。报喜要有生男生女的标记,各地方式不一:有的地方“大喜”拿油条、麻糖或鞭炮,“小喜”拿油饼、花朵;有的地方“大喜”拿烧饼,“小喜”则拿麻糖;有的报男孩儿时在礼物上放本书,报女孩儿时则放一朵花;有的用一只活公鸡作“大喜”的标记,母鸡则为“小喜”的标记。

6、长命绳  报喜者告别时,外祖母家要赠外孙以“囤囤”,赠外孙女以手巾。无论外孙还是外孙女都要赠送用各色线缠绕成的约一斤重的线蛋儿,称“长命绳”。报喜者带回后,要置于婴儿的床头,为其缝衣时使用。

7、洗三  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用艾水给婴儿沐浴称“洗三”。沐浴时浴盆中一般放硬币10枚,取“十全十美”之意。有的地方婴儿祖母在沐浴中要用一个煮熟的鸡蛋从婴儿头顶开始向下身滚动,直滚至脚底,一边滚一边口中还要祈祷着:“滚滚头,一生不用愁;滚滚手,富贵年年有;滚滚脚,长大能登科”等。然后给婴儿穿上准备好的新衣服,并烧香鸣炮酬谢送子娘娘、宴请同族中长者及接生者吃“三天饭”,谓之“汤饼会”;有的地方洗三时要给近邻送碗捞面条。《歧路灯》第二十七回,写宋稳婆给冰梅接生后,“到了日出时候,宋婆要走,定住后日来洗三”。[1]“洗三”做法源于佛教的轮回之说,目的是把上世的罪孽洗涤干净,使新的生命的一生都平安吉祥。

8、送米面  送米面也是婴儿出生后—次重要的庆贺活动,俗称“送米面”、“送粥米”、“吃喜面条”等。送米面的时间多在报喜时议定,一般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所谓“男十二女九”,也有和满月庆贺一起进行的。送米面之日,客人或用篮子或担挑子,装以米面、鸡蛋、肉、红糖以及婴儿衣帽等物表示祝贺。《歧路灯》中还有多处关于“送米面”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宋婆对来谭宅看望姐姐的王春宇说:“谭奶奶恭喜了,得了孙孙,王大爷吃面罢,大爷你是几时回来的?刚刚赶上送米面。”接着又写王春宇把谭绍闻叫到楼下说:“没别的话,做速写帖备席,请人洗三吃面。我后日来陪客,叫你妗子送米面来。”书中所谓的“送米面”就是当婴儿出生之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要前去送礼,以表庆贺与祝福,因为所送礼物中通常有米面,故称“送米面”。其实,除了米面之外,也有给产妇送鸡蛋、点心、红糖等补品的,也有给婴儿送帽子、项圈、镯子、铃挡镀金“寿星”等穿戴物品的。如第九十九回,写王中晚年得子,王氏的“送米面”礼就是诸色俱备,一应齐全:“王氏装了盒子,一个是彩绸一匹,项圈一圆,镀金寿星一尊,荔枝银铃一对,钵鱼银铃一对,手钏一付,脚镯一付,缝帽缎子一尺,缝兜肚绫子三尺;又一个是长腰糯米满装,上面排着二十四个本色鸡蛋。”

9、吃喜面  婴儿家对送米面的客人以盛宴相待,面条为宴上必备品,谓之“吃喜面”,象征婴儿长命之意。有些地方凡与生子家沾亲带故者,不管带礼厚薄,均可携儿带女前往祝贺。尤其婴儿外祖父家往往倾家出动,致使有的主人因准备不足而疲于应酬闹出笑话,故俗称“娶起媳妇待不起米面客”。

10、满月  婴儿出生—个月称“满月” 或“弥月”。满月婴儿要理发,俗称“剃胎毛”。做满月时,男孩多提前一二日,女孩则足月时做。此日婴儿舅父一定参加。舅父要抱小外甥到灶君前,由婴孩祖母在旁祈祷着“报户口”。有些地方,家中长辈还要抱婴儿到村中学校走一圈,以示小儿长大好学。婴儿外祖母来做满月时多以“长命锁”挂在外孙脖上,并为其取“小名”。《歧路灯》第七十七回这样描述做满月,盛希侨说:“我如今叫谭贤弟做满月,就唱这新戏。……到明日扎彩台子,院里签棚,张灯结彩,都是你老满的事。”“做满月”是一般家庭都要举行的活动,不外乎张筵、唱戏、招待亲朋。所以,盛希侨要送戏给谭绍闻,既庆贺其得子之喜,又娱乐亲朋增加庆典的喜庆气氛。“做满月”在《歧路灯》小说中又称“吃汤饼大面”,第七十七回写王氏对准备置办“洗三”仪式的谭绍闻说:“如今且暂请吃个小面儿,到满月再请吃汤饼大面。”“你只办两三桌酒,明日请请送礼的女客,还想多请几位久不厮会的,吃个喜面。”再参照第二十七回,王春宇对姐姐说:“男胎是难得哩,这是俺姐夫一个后代,明日就出帖请街坊邻舍吃汤饼。”可见,无论是“洗三”还是“做满月”,都要“吃汤饼”,但是“洗三”“只办两三桌酒”且以女客为主,所以只能称作是“吃个小面儿”;而“做满月”要大宴宾朋且男客女客皆至,其规模要大得多,其仪式也复杂得多,故叫做“吃汤饼大面”。之所以称“吃汤饼面”,是取汤饼之团团圆圆、喜面之绵绵永续之意。

11、挪臊泊  满月过后,外祖母家要择定吉日在婴儿出生四十天时派人接婴儿母子来家小住,俗称“挪臊泊”、“转窝”或“请满月”等。所住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多为“男五天女四天”,意取“五大三粗”、“四大白胖”。婴儿挪臊泊时要先由其祖母在其额头上或鼻头上涂以锅灰或墨点,到外祖母家后,再由外祖母改涂白粉,据说抹黑寓意“去时不识舅家之路”,抹白则寓意“舅家之路已熟,心中明白”。有些地方婴儿挪臊泊上路时,要在其衣服上扎以红布条避邪。“挪臊泊”后一般由婴儿的祖父亲自接回,俗称“爷叫孙儿,扎下根儿”。

12、过百天  婴儿出生100天要“做百日”,或称“过百生”、“过百天”等。过百天不待客,多由自家人祝贺。一般在这天包100个饺子全家人食用。在百天之日,许多家庭为预测子女未来,喜欢在桌上放上书本、鞭子、算盘和一些食物,挑逗小儿随意去抓,俗称“抓周”。倘其小儿先抓书,则认为其长大后为文;抓鞭子将务农;抓算盘会算帐;抓食物者为好吃懒做。

13、过头生儿  婴儿长至一年称为“一周岁”、“一生儿”。庆祝“一生儿”叫“过头生儿”,是婴儿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庆贺活动。富有家庭要将打制的银锁、项圈等首饰在这天为小儿带上,一般人家都以改善生活来庆祝,鸡蛋、面条为必食之物。小儿“头生儿”过后,以后生日便不再举行大的庆祝活动,仅在其生日时煮鸡蛋、做长寿面庆贺。

14、认干亲  民间育儿习俗中认干亲亦称为打老契认干娘。民间独生子女如果是体弱多病的小儿或者数胎夭折后的新生儿,为求其健康成长,父母便给人丁兴旺之家做干儿子干闺女。《歧路灯》第三回还写到“认干亲”这一风俗。小说中商人王春宇的儿子王隆吉自小就拜街坊宋裁缝为“干爹”,王春宇在儿子入学时曾对谭孝移提及此事:“因为儿女难存,生下这孩子,贱内便叫与他认个干大。本街有个宋裁缝,就认在他跟前。他干大起的名子,叫宋隆吉,到明年十二岁,烧了完锁纸,才归宗哩。”认干亲主要是出于三种考虑:一是孩子出生后由阴先生算命,断定孩子命相不好,长大必克父母,就用认干亲的办法来破解;二是有的孩子体弱多病,不易养活,或者子嗣不旺,又遭遇过孩子夭折的情况,就拜认一个干亲以求保护,达到婴儿安康、顺利成长的目的,王隆吉拜干亲就属于这种情况;三是通过认干亲的手段,来加强两家的联系,这在过去或是现在都是一种重要的认亲目的。在拜认干亲的仪式上,干娘要亲手为干儿缝制一条红布项圈,即是所谓的“锁”,以后每添一岁就加布一层,到孩子十二岁生日时,还要专门举行“解锁”仪式,由干娘亲手将项圈取下,用冥纸祷神焚化,这就是上面引文中所说的“烧完锁纸”。

15、寄僧名  民间为求孩子长命而请和尚起一僧名,谓之“寄僧名”,这一习俗在《歧路灯》第七十七回有如下记载:巫翠姐所生婴儿就认尼姑慧照为师傅,“此时慧照已成了新生小孩子师傅,起个法名叫悟果”,又写到“地藏庵慧照也到了,拿了佛前绣线穿了制钱十二枚,说是长命富贵锁儿,王氏喜之不尽。”寄名神佛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消灾解厄,在“寄僧名”的仪式上,亲生儿所拜师傅要给他起一个法号(法名),使他成为寺庙中的挂名和尚;师傅还要送给他一挂佛珠或是“长命富贵锁”,此锁通常是用佛前绣线串编上铜钱而成,小说中特以标出“制钱十二枚”,说明孩子到十二岁即可还俗,返归本族,这与认干亲的解锁仪式实质上是大同小异。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