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地区丧葬习俗

作者:陈富志、罗浩刚 时间:2012-06-27 点击数: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是几千年文化史中的一部分,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伏牛山文化圈区域内的民间丧葬具体仪式如下:

1、候夜  当长辈病情加重时,子女都要守在床边,以尽子女最后孝心,谓之“候夜”。假使某家长辈病重,而无子女守候于身边的,其子女就会被邻里视为不孝子女。

2、送终  当病人即将咽气时,家中无论大小都必须聚集在病人的床前,眼看着病人咽气。病人一断气,全家大小立刻要嚎啕大哭,同时还要烧一些纸绽、锡箔之类的东西,称做“烧落地纸”。富人家还要请和尚念“开路经”、“往生咒”。

3、落地  当为死者更换好衣服后,马上把尸体从床上移至门板上,俗称“落地”。落地后要将其抬至堂左侧摆好,再在死者脸上盖上一张纸,尸体覆盖被单。尸体旁边要点盏油灯,摆上香碗,碗中烧一大把香。有的地方还供一碗饭,饭上放两只剥了壳的鸡蛋,插几柱香。死者睡过的席子、稻草,这时都必须拿到村外烧掉。

4、殃式  殃式也即是民间的招魂仪式变异而来。《歧路灯》多次提到“殃式”,第七十回写夏逢若丧母,“请了一位阴先生,写了。”第十二回写河南宝丰县的风俗,“父母辞世,本日即请阴先生写殃状”。在民俗招魂仪式中,人们登到自家房屋的北面,呼唤死者名字,为了求助于鬼神,让死者灵魂复归,也表达了对死者的惜别留念之情。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仪式就被“殃式”取而代之,就是请阴先生把死者的名字、年寿、生死日期及招魂复归的言辞等写在文书上,献给死者用以表达悼念、孝思,故又称为“写殃式”、“殃榜。第七十回夏逢若母亲去世,阴先生写的“殃式”是:“棺木中镇物,面人一个,木炭一块,五精石五块,五色线一缕。到第七日子时殃煞起一丈五尺高,向东南化为黄气而去;临时家人避之大吉。”第十二回,王氏把“面人儿”、“面鸡儿”等放进谭孝移的棺材中,说“这是阴阳刘先生适才殃式上吩咐的镇物”。在殃式中写上放入棺材中的“镇物”,如“面人儿”、“木炭”、“五精石”等,一方面保佑死去的人灵魂能够安息,另一方面保证家人平安幸福。

5、报丧  人死后,要立刻派人到亲友家报信。报丧人要拿一把伞,到了亲友家,将雨伞头朝下,柄朝上竖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该人是来报丧的,于是马上给报丧者做些茶点吃,同时为死者准备“纸火”(即蜡烛香纸一类东西)。《歧路灯》第十二回,娄潜斋道:“午后便到,看了含硷,还要都住下,明日好料理送讣,开吊的事。”接着又写到娄、孔二人商量如何撰写讣状、灵牌。第六回也写到孔耘轩的母亲去世,谭孝移收到孔宅的讣状。这里的“讣状”就是现代丧葬习俗中的“讣告”,讣状就是“报丧”礼仪中较为规范的形式。

6、吊丧  亲戚们接到丧信,都专门安排时间前去丧家吊唁,俗称“吊丧”。《歧路灯》第六回,孔耘轩丧母,谭孝移“到开吊之日,备了牲醴之祭,与娄潜斋同到孔宅。”第四十七回写孔慧娘病逝,“邻居街坊,与一街同盟兄弟,都来吊唁。”第七十回,夏逢若的母亲去世,“谭绍闻到了灵枢前,行了吊礼,送银十两。”“这王隆吉看丧吊纸,助白布四匹,米面两袋。”可见,吊丧之时,除了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生者表达安抚之意之外,还常常给丧家带去助丧的“膊礼”。

7、停枢  停枢即停灵的地点。停灵待葬地点的选择极为讲究,丧者身份不同,停枢的地点方位也各不相同。《歧路灯》的有关描述中,谭孝移身为谭宅一家之主,亦是寿终正寝,故“谭孝移灵枢,占了正厅”;孔慧娘是谭宅少奶奶,身份相对稍低,去世之时较为年轻且婆婆健在,因此慧娘棺木只能停放在厅院东厢房。夏逢若母亲的灵框同谭孝移一样停放在“堂屋”。不但丧者停枢的地点各不相同,而且待葬的时间长短也有所区别。第六十二回,正统儒学之士程嵩淑曾云:“古人葬期,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可见,因丧者的身份各异,丧事规模、待葬日期也各有差等,这在传统礼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因地方习俗及家境状况诸种原因,后世对这一礼制也有所变通,《歧路灯》也反映出这一变化,第十二回写河南新安县殡葬礼俗,是“停丧在家,或一半年,或十余年”,可见待葬日期长短在同一地方也并无严格规定。第四十一回,韩节妇因家庭贫寒,婆婆钱氏病故后,即当日入硷,第三日就草草埋葬。而谭孝移病故之前,考虑到儿子年幼,曾嘱咐家人在他死后暂且不要埋葬,再加上谭宅屡经变故,故葬期长达近十年。

8、服丧  死者为长辈的话,其全家大小都要戴孝。在戴孝期间,做官的要回家服丧,在家时,忌参加宴会、忌看戏、忌穿红衣、忌夫妻同房,否则会被视为不孝。《歧路灯》第十二回,孔耘轩说:“即本族弟侄,姻戚甥婿,或期年、大功、小功、缌麻,还各有个定制”。第六十三回,谭孝移出殡,作为孝子的谭绍闻穿的是“麻冠斩衣”,所谓“麻冠斩衣”就是用最粗的麻布制作而成,不缉边,断处外露,也就是俗称的披麻戴孝,它属于丧服中等级最高的斩衰服。按照古制,儿子为父亲服孝应归于这一服制。服丧除了披麻戴孝之外,还有坐苫与拄杖。《歧路灯》第十二回,“潜斋叫王中设苫块,叫孝子坐草。”“这端福(谭绍闻)已在草苫上睡着。”第六十三回,谭绍闻“行礼已毕,坐苫块间,拄杖受吊。”孝子在守灵之时还须“坐苫”,在出殡时要“拄杖”。“苫块”是居丧者的寝卧用具。“苫”是草编的垫子,在民间一般是用小麦秆编织而成,叫做“嵩荐”,也可以用干草替代,用于寝卧;块是土块,用作枕头。殡期孝子睡在干草上,头枕土块,目的是表示丧的悲哀,尽孝道。“坐苫”也叫“坐草”,“拄杖”是拿着“孝杖”,俗称“哭丧棒”。执杖是取其不忘根本的意思。民间习俗是在柳树上砍下一个较粗壮的枝条,从粗的地方按照丧者之子人数截开,由丧者之子“拄杖”;其余孝子以麻杆为“哭丧棒”。

9、躲殃  在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一直流传着“出殃“的说法,认为人死之后,会有殃煞在某一时间出来带给人们祸患。具体的“出殃日时”,由阴阳术士根据亡者去世的时间及拇指所切的其他四指的部位推算出来。在“出殃日”死者的亡灵化为某种色气而出,遇者一定会有灾难。由此而形成了“躲殃”的习俗,《歧路灯》第十二回,写德喜儿对孔耘轩、娄潜斋说:“奶奶说,请二位爷各自归宅,今晚二更要躲殃哩。”接着又写了王氏安排停当,锁住后门,领着一帮妇女和绍闻到侯师娘家去“躲殃”。第七十回,阴先生为夏母写的殃式中也提到:“到第七日子时殃煞起一丈五尺高,向东南化为黄气而去;临时家人避之大吉。”这两处皆写到了在出殃之时,丧家皆外出躲避,以求家人平安。直到殃时过去,人们才能还家。

10入殓  入殓前给死者沐浴,穿上寿衣后入殓。寿衣习惯用单数,五件七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脚穿棉鞋。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五枚铜钱。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入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头枕三块瓦,脚垫两块砖。口中含钱或食物或珠玉。盖棺后用大钉封棺。有的地方忌用钉,用木楔封棺。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在入殓中还有“饭含”的习俗,《歧路灯》第十二回写“王氏将官服己与丈夫穿妥,口中含了颗大珠子,抬至中厅。”所谓“饭含”不只是含饭,还可将钱贝或珠玉物品放在死者口中,故又作“含殓”、“结殓”。在民间入殓的仪式又分大殓与小殓两个阶段。小殓在先,大殓在后,小殓是给死者裹上衣袁放置在正堂上,即设“灵”供亲友吊唁悼念;大殓是把穿戴好衣袁的死者装入棺材停放在堂上。

11涂殡  “涂殡”是殡葬礼俗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就是丧家用木板把灵枢掩盖起来,涂一些泥土,用以防火。《歧路灯》第四十七回,孔慧娘病逝后,“五日涂殡,遂把一个聪明贤淑的女子,完了一生。”在第六十二回中,孔耘轩对王中说,“你家大爷涂殡已久,怎的素日不言殡埋,今日忽的举此大事,岂不仓碎?”后来“涂殡”这种礼仪有所变化,也叫做“封枢”,但“涂殡”的名称还继续沿用。“封枢”是大硷之后,用木板或砖石在灵枢四周夹砌起来;如灵枢合缝严密,油漆得好,也有仅用布罩住的。“涂殡”的地点有的在家院之中,也有的在距离家比较近的村边地头等地方。伏牛山文化圈区域内“涂殡”之习俗至今仍有保留。人死后入棺而不进行土葬,而是选择一临时地点,把棺材放置于地面上,在灵枢周围用砖石围砌起来,状如房屋。等若干年再选择时日举行入土安葬之仪式。

12立孝堂  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一般人家放三五天即出殡,有钱人家则要放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吃饭时,都要盛饭菜供于棺材前。若有亲友前来祭奠,不论年幼,孝子均跪门迎接,家人要陪哭,直至出殡。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13做道场  立孝堂后,死者家属要请道士超度亡灵。道场上挂满“十殿阎罗”、“三尊大佛”图像。孝子脚穿草鞋,身穿麻布衣,跟着道士跪拜,并不断焚烧锡箔、纸钱。”做道场又叫“做斋”,就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替死者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歧路灯》在谭孝移丧葬仪礼中也写到了僧道诵经助丧的情况,而且是三批僧道于开吊之日在谭宅门前念“对台经”。一批是六个女僧,主事者是地藏庵尼姑法圆,她对谭绍闻说:“一向承山主多情,无可补报,一定要与老山主念两天受生经,灵前送几道疏儿。”六个尼姑联手诵经,好“超度老山主往升仙界,仗观音菩萨,好过那金银桥。”另外两批分别由城隆庙王道官、铁罗汉寺雪和尚主持。做斋仪式可以在封枢、出殡之日进行,也可以在殡葬之后举办,一般是每逢七日,辄设奠一次,称为“做七”,也就文中所说的“二七”、“三七”。“做七”要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方才结束,故“七七”又称“尽七”、“满七”。

14、出殡  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助丧者将牢盆举起,让丧主头顶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与执法器的道士、和尚、风先生及吹打乐班先导,丧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遗像随后而行。抬棺者八人,俗称八仙

15、安葬  坟地位置由阴先生确定,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绕坟坑三周,再由丧主在坑内略躺片刻,谓之暖坑。坑内撤五谷,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随葬,俗称散财。棺落坑小头朝前(方向一般为东南),大头朝后,由风先生分经调向,定好棺位,然后用泥土、石灰填筑封土。《歧路灯》对此有比较细致的描述。第六十二回,谭绍闻在安排亡父谭孝移的殡葬事宜时,作品写道:“副榜孔耘轩点主,新岁贡程嵩淑祀土,张类村、苏臣霖、惠人也俱是高年老成,书神主的是娄朴。礼相乃是本街少年英杰、新进的生员袁勤学、韩好问、毕守正、常自谦。”在第六十三回又写道:“单说灵柩出了西门,到了坟上。胡其所分金调向,满面流汗,四肢俱忙。各礼相赞成了程嵩淑祀土、娄朴点主的大礼。焚冥器,下志石,封土圆墓,直到城门夕封之时,刚刚草率办完,众人方才一拥儿回城。”这里的“点主”,“主”指的是“木主”,又叫“神主”,俗称“牌位”。用栗木或柳木制成,分两层,凹中写死者姓氏官谥及生卒,主面以奉祀人的口气,写显考某官某谥府君神主,旁写奉祀人名字。“木主”用墨笔书写,其中“神主”的“主”字,只写一“王”字,上边的一点,留待行点主礼时,由点主人用朱笔加添,这叫做点主。点主人被尊称为点主官。文中的“祀土”是丧葬中祭祀土神(后土)的礼仪,在灵枢入土后,在墓地举行。主持祀土的人叫做祀土官。丧家对点主、祀土这些大宾事后还要进行重谢,小说第六十三回写谭绍闻送葬完毕后,“从新另置币帛表礼,踵门叩谢。到了程嵩淑家,收了茶叶一封,余俱璧回。又诣北门娄宅往谢,娄宅也收扇子一柄,余俱璧回”。

16、冥器及纸钱  烧纸供祭是民间丧葬习俗仪式之一。《歧路灯》第四十一回,韩节妇埋葬婆婆时就在墓前烧纸,“到了坟上,合葬于先人之莹。韩氏点了一把纸锞儿,跪在墓前,哭了一声道:‘我那受屈的娘呀——,第二句就哭不上来了。邻妇搀起定省一会,又点一把纸锞儿在丈夫墓前,哭道:‘你在墓里听着,‘咱的事完了——’哭的又爬不起来。”所谓的“纸锞儿”也就是现今丧葬礼俗中常用的“冥币”,是死去的人在阴间使用的货币。为了让死去的人能够享受阴间的生活,护佑家人后辈子孙,人们就大量烧纸供及死去的人“金钱”。所谓的“冥器”,是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制而成的车马、房屋、器具等丧葬焚化用物。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