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

作者:郭成智 时间:2010-06-22 点击数: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李约瑟(Joseph Need ham)说: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的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科技史·序言》李约瑟,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一个外国科学家能对中国古代科学作出如此高度评价,可见中国古代科学曾多么辉煌。在先秦,中国科学的高峰当属战国,而战国初期的《墨经》又是其典型代表。杨向奎教授说:“《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墨子研究论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12月版)

一、墨子科技思想的成就

    墨子不仅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实用军事学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墨经》中不仅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天文学、热学,而且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且都有惊人的发现和探索。尽管这些发现和理论有些还处在观察、经验、试验阶段,在表述上还不够缜密和完整,但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环境下,当属惊世之举。

为了说明墨子的科学成就,现仅举以下三例。

1、力学方面。《墨经》中,墨子为“力”,定义说:“力,形之所以奋也。”又说:“力,重之谓,下举重,奋也。”尽管这一定义很不严密和完整,但它的思想和牛顿第一力学定律是完全一致的。能在牛顿前两千多年提出这一理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且他还把这一理论与杠杆、滑轮等原理结合起来,制造出连弩车和藉车这样十分复杂的机械。所谓连弩车,就是能连续射箭的机器,类似今天的机关枪和机关炮,藉车类似今天的坦克。

在《备高临》篇中,墨子对连弩车是这样描述的:“备高临以连弩之车,材大方一方一尺,长称城之薄厚。两轴三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横植,横植左右皆圜内,内径四寸。左右缚弩皆於植,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同铜,一石三十钧。引弦鹿卢收。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钩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钩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有仪(即瞄准器)。有屈伸,可上下。……矢长十尺,以绳系于(“系于”两字为笔者所补)矢端,如弋射,以磨鹿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入六十枚,用小矢无数,十人主此车。遂见寇,为高楼以射敌……”(《墨子·备高临》)

    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墨子能把这进退自如,伸缩自由,精确瞄准,连续发射,十个人才能驾驭和操作的连弩车设计制造出来,真令人惊叹得目瞪口呆。

2、声学方面。墨子运用声学原理制成的“罂听器”,用于军事侦察,也是前无古人的。这是运用声音在土地这种介质中的传导,遇到另一种介质的介面后会产生回波和共鸣这一原理,设计出的类似今天“声纳”的探测器。《备穴》篇中,墨子谈到,敌人掘地为穴,欲潜入城中时,要“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高地一丈五尺,下地(低洼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为罂(即大肚小口坛子),容四十斗以上,固巾冥之以薄革各  革,置井中,使耳聪者伏罂而听之。审之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就是说为了探知敌人掘洞攻城,在城里挖一些井,把大陶坛子上面蒙上薄皮子,放入井中,派听觉好的人伏在皮子上听,便可探知敌人挖洞的方向和位置,然后把敌人消灭。

    当然,这个“罂听器”与今天的“声纳”相比,实在过于简单,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声学知识,无论如何是设计不出来的。说“罂听器”是今天“声纳”的老祖宗,绝不为过。

3、光学方面。《墨经》中详细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经下》曰:“景(影)到(倒),在午(交叉点)有端(小孔)与景长,说在端。”是说,倒影的形成,在于光线的交叉处有小孔,同时物体与影之间有一定距离。对此,《经说下》又进一步阐释说:“景,光之入照若射,下者之人曰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光,故景库(窟)内也。”

    墨子是说,光线照入小孔,就像箭一样直着射进去。从物体下面射入的光线,达到照壁的高处,而从物体上面射入的光线,达到照壁的下方。人足在下,遮蔽了下光,所以足映照在照壁的上方;人头在上,遮蔽了上边的光,所以人头的影就映照在照壁的下方。由于物体的远处或近处有一个小孔,人体被光线穿过小孔,所以人的影像就映在照壁上了。

    在短短的文字中,墨子以小孔成像为例,说明了光线直线进行以及焦点、焦距、焦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发现经过240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二、墨家科技成就产生的背景

    墨子时代,中国科技是世界的一个顶峰,之所以如此,有其以下原因。

1、奴隶制的崩溃使生产力开始解放。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的统治十分残酷,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到春秋时奴隶统治已经动摇,并逐渐走向崩溃。奴隶的解放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加之铁器的使用,且已用牛耕,为开荒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新兴的地主阶级为更大地发展自己,巩固自己的地位,就竭力创造条件,寻求新的技术力量。于是墨子这位代表新生产力的改革家,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加之当时战争连连,物资匮乏,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更需要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来满足社会之必需,于是墨家科技便蓬勃而起了。

2、墨家对儒家的斗争,使墨家科技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

    自然科学是人类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人类社会初期的科学技术,多源于农业、手工业和战争的迫切需要。

    儒家代表孔子,尽管是教育家,但从没把生产技术和科学列为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其中根本就没列入生产技术和科技。即是孔子所称的“六艺”,也没提到一个字。孔子说:“六艺于治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除了礼、乐、书、诗、易和春秋再没别的了。有一次,学生范迟向孔子请教怎么种庄稼,孔子不但不回答,反而骂范迟为“小人”。可见儒家对生产技术是何等鄙视。儒家经典《礼记·月令》说:“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还恶恨恨地叫嚷:“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针对儒家这种贵道贱器,鄙视生产劳动的反动世界观,墨家给予了有力地批判。墨子大声嫉呼:“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义正严辞地提出,对那些“不与其劳获其食,非其所有而取之”的行为,要“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墨子·天志中》)并要求人们,“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妇女要“夙兴夜寐,强手纺绩织丝。”(《墨子·非命下》)“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革贵  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能。”(《墨子·节用中》)。正是墨家对儒家的批判和斗争,才使墨家科技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

3、战争使墨家科技产生了新的动力。

    因为墨家兼爱天下,主张非攻,为了有效地制止战争,特别注重军械技术的创造。英人斯蒂芬·F·柏森说:“墨翟学派主张兼爱,但他们并非和平主义者,因为要扶弱抑强,所以他们就对军事技术研究。对军事技术的研究,也就促进他们去探讨物理学,特别是光学、力学和防御工程问题。”(英斯蒂芬·F·柏森《自然科学史》上海出版社,19776月版)。

4、墨子长期活动于文化科技比较发达的京畿之地鲁阳。

    鲁阳地处中原,距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只有百公里,为京畿之地,文化科技非常发达,墨子又出身于工匠之家,这对墨子的科技活动和发明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杀王子朝,王子朝及昭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奔楚。”王子朝与王子匄争夺王位,在晋国支持下,匄获胜,是为敬王,但由于王子朝的攻击,敬王不得入洛邑。至敬王四年(前516年),即鲁昭公二十六年,十一月辛酉日,晋国诸侯才把敬王匄护送回去。王子朝遭召伯盈的逐杀,率百工匠人和百工之器以及大部典籍而逃亡于楚国。

    据日本秋田大学吉永慎二郎教授《战国思想史研究》(20045月版),关于墨家之发祥地一节说:这次王子朝逃居之楚地,当为楚国北方鲁阳一带,因为鲁阳离洛邑比较近,地理环境适宜,且墨子之祖辈也当为这次逃亡中的高级工匠和典籍管理官员。因而墨子出生于一个高级工匠之家并得益于这些典籍和科技资料,是很自然的事。另据鲁山民间流传,墨子祖父墨箕,曾任杞国大夫,杞国内乱逃于宋国,后因孔子谗言,弃官回鲁阳,并嘱子孙后代永不做官。至墨父时,已是民间能工巧匠,墨子幼时即得家庭真传亲授。这一流传与吉永慎二郎教授的分析完全一致。

三、墨家科技被湮没的主要原因

    尽管墨子把中国科技推向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顶峰,而使西方人一度把中国当作神秘的天堂。然而当时的中国人似乎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奇迹。直到清代中期,正当中国人对西方先进科技发呆是,才有学者从历史的烟尘中发现了《墨经》而大吃一惊。那么墨家科技思想是如何被湮没的呢?

    首先是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把自己视为代天行道的天子,而把人民群众视为贱民和愚氓,他们的一切律令和施政目标,均在于维护其至高、至大、至尊的权力和地位,而从不把发展生产、惠及民众作为其施政要旨。尽管他们也希望民富,但目的是为了国强,因为即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君王仍然富有天下。而一旦失去权利,国家再富,他也是阶下囚。因而科技生产始终被视为鄙事,并把技术发明看作“奇技淫巧”和“贱工末技”。加之历代封建统治者,皆玩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伎俩,十分惧怕那些“淫巧”而“荡上心”,总拿着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把劳动人民统治在铁窗镣铐之中。在此环境下,墨家科技思想自然就失去了发展空间,而被历史的烟尘埋没了。

     其次,墨家衰微,后继乏人。

    战国末期,是墨家最为显赫之时,且大有压倒儒家之势。但不久大儒荀子就慨叹“世无主,穷贤良,暴人刍崐豢,仁人糟糠,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荀子·成相》)而孟子对墨子的批评更为激烈:“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又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庄周虽对墨子人格有好感,曰:“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但对墨子的主张却不赞成,而批判曰:“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浑于度数,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问而说之,当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不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庄子·天下》)加之墨家的人民性思想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其后学又分裂而各自为是,所以墨家就逐渐衰微了。墨家的衰微也就更使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的墨家科技失去了支撑,秦汉大统一的建立,墨家就逐渐没了声息。

 

 

版权所有: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咨询电话:0375-2657780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未来路南段 邮政编码:467000

请使用IE8以及1280以上分辨率浏览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