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歧路灯》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张弦生 时间:2010-04-06 点击数:
1982年9月15日至21日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的六十多位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省文学学会和中州书画社的邀请,在九朝古都洛阳举行了《歧路灯》学术讨论会。任访秋、范宁、龚依群、霍松林、王昌定灯著名专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到会的还有不足二十岁的青年。老中青三代人济济一堂,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己见,切磋琢磨,交流了对《歧路灯》的研究成果。会议收到论文四十多篇,周汝昌等同志给会议发来了热情的贺信。
这次学术讨论会比去年在郑州举行的而河南省《歧路灯》讨论会人数多、范围广、讨论的问题题也更加深入。到会的同志认为古典长篇小说《歧路灯》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教化子弟的书,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有着一定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中需要开拓的重要领域之一。会上对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发表了看法。
关于《歧路灯》的思想内容,会上一种意见认为,《歧路灯》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末世子弟的没落,对后期封建社会作了广泛的剖析和无情的揭露。其主要笔锋是抨击当时官僚主义统治集团上下勾结,贿赂公行。作者以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劳动人民比较尊重,认为“士农工商都是正业”。被作者作为反面形象加以鞭打乃是一些不肖的世家子弟和社会渣滓。作为我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部教育小说,《歧路灯》具有特殊的成就。作者是十八世纪特别注意到社会效果的作家,他的严肃的创作态度是应当肯定的。他主张“通经治用”,力主科试要选拔真才,对假道学和八股取士的批判,其锋芒实不逊于《儒林外史》。尤其可贵的是李绿园继承了柳宗元的“吏为民役”的思想,主张“做官处处不爱钱,只实心为民”。他写的谭道台处理一桩白莲教案的经过,反映了作者“为政焉用杀”的思想。另一种意见认为,《歧路灯》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书中以“孝”为纲,道学气很浓。但书中也有不少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如反对一些迷信活动,批判二十四孝、重人事轻鬼神等等。作者所主张的“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教育青年仍然是很好的借鉴。作者所写的一个富厚之家骄奢淫逸走上衰亡的道路。这在其他历史时期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也有人认为这本书总的思想倾向是落后的,只具有反面教材的作用。
关于《歧路灯》的艺术成就,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一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下层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者从描摹现实生活出发,沿着谭绍闻堕落过程这一真实可信的主线,展现了宽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书中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多数都有实际生活根底作依据,盛希侨、夏逢若、王氏、巫翠姐灯许多人物形象是其他小说中未曾描写过的典型。作者非常熟悉民间艺术,他继承了明代白话小说的优秀传统,在作品结构上,语言运用上都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有的同志形象比喻,看《歧路灯》像吃黄河鲤鱼一样,首尾不好吃,中间味道甚佳。也有的认为开头几回对奠定全书的基础是很必要的。全书主线脉络分明,副线纵横交错,情节曲折而能前后照应,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是十分突出的。在任务的成长变化和心理活动方面,作者刻画细微真切,毫发不爽。不以偶然论和命定论来拼凑情节,这也是比较高明的。即使是出场不多的人物如姜氏、节妇韩氏、土财主吴自知等,作者也都寥寥数笔十分传神地勾勒出他们鲜明的形象。有的同志在会上指出《歧路灯》作者囿于说教目的,在作品中理多于情,使全书也出现了不少败笔。有的同志还从对李绿园现存的诗文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研究入手,对《歧路灯》的艺术成就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歧路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不少同志认为现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还处于拓荒和提出问题阶段,做结论还为时尚早。